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研究水环境和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将河北省1998—2016年相关数据作为研究基础,并基于DPSIR模型中响应、状态与驱动力维度筛选指标,构建水环境DSR体系与经济DSR体系,借助熵权值法获得系统的综合评价值及权重值,对经济变化与水环境评价进行简单分析,同时对两者耦合协调度情况进行探讨,最后提出几点水环境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2.
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村金融的大力支持,而农村金融的发展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因此,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提升农村金融生态的活力,对促进我国农村金融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3.
因含盐废水排放标准的欠缺,工业企业未对含盐废水进行处理,每年向河流排放大量的氯化物等盐类物质,造成河流盐类物质浓度上升。含盐废水的过量排放会对河流水质造成严重危害,严重影响微生物、河岸植被和鱼类等的生存。目前,对于工业企业排放的含盐废水对河流的影响程度,人们仍知之甚少。因此,有必要清楚掌握水生态环境现状,明确含盐废水排放对水生态环境的影响。本文以氯化物为含盐废水的代表性物质,结合氯化物排放标准,分析氯化物排放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从而有效控制含盐废水排放,改善水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4.
水质性水短缺是钱塘江流域21世纪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灰色水足迹为水质性水短缺提供分析思路。研究表明,钱塘江沿江四大城市2012年灰色水足迹为1326.47×108m3,是当年水资源总量的2.13倍;工业污染是灰色水足迹的主要来源,其平均贡献率为78%;累积灰色水足迹是钱塘江水质性水短缺的直接原因。应从水资源管理战略、水环境生态补偿、健全环境管制以及管理模式四大方面应对水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5.
王道龙 《魅力中国》2010,(20):31-31
煤炭的经济发展与矿区的生态环境之间是密切相关的,但是,我国在煤炭开采的过程中,导致了土地资源的破坏、水污染的破坏和大气环境的破坏,随着生态环境不断地恶化,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容易产生的生态环境的污染,针对污染的来源,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对策,这样才能够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和谐。  相似文献   

6.
广西生态环境体系构建的相关问题与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广西生态环境体系构成与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生态环境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和所遵循的基本原则,从构建以森林为主体的生态环境体系、形成构建生态环境体系的良好氛围、健全政策和法律保障体系、健全科技和资金保障体系、开展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加快经济发展步伐、探索生态环境保护的经济手段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文章基于GIS和RS技术,根据国家2006年发布的《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构建指标评价体系,对济南生态质量环境进行监测与评价。利用Landsat卫星影像,综合分析了植被、土壤、水资源等指标,利用评价指标计算得到研究区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结果精确到像元。根据EI值将济南市生态环境质量分为5个等级,生成生态环境状况等级分布图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济南市生态环境状况较差,环境压力较大。  相似文献   

8.
构建了环境—经济模型,并基于武汉城市圈9个城市2006年至2008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武汉城市圈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呈反向变化关系,其经济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仍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同时,圈内9个城市环境与经济关系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武汉城市圈应加大对污染产业的技术改造,推行清洁生产,并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具有高产出、低消耗、低污染的绿色产业。  相似文献   

9.
资源环境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因素,极左极右的发展观都是不科学的,必须寻求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动态平衡。本文以宁海县胡陈乡中堡溪村的一个自然村为典型个案,在分析它从传统农业向现代生态观光农业转变、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提炼,对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两者之间如何协调的问题提出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0.
王磊 《改革与战略》2012,28(5):143-146
天津市作为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历史阶段,未来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经济规模的日益增大,势必会给区域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压力。文章从维持区域生态经济大系统均衡的视角,应用减物质化理论,运用OECD(2002)Tapio(2005)测度指标,从污染物排放、能源消耗等方面,测度和分析天津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间的互动作用,识别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效应和耦合规律,并提出了建议对策。  相似文献   

11.
基于GIS的城市建筑垃圾管理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GIS技术对城市建筑垃圾进行管理,是实现垃圾治理“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目标,推进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方法。在分析目前管理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GIS的城市建筑垃圾管理的总体架构,确定了应用系统的组成及各模块功能,探讨了应用流程,指出提高管理效率还必要的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12.
李成实 《科技和产业》2020,20(8):140-147
生态环境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探究资水流域生态环境多元共治机制,可以为加强生态环境治理提供参考。以资水流域为对象的研究表明,构建生态环境多元共治机制在认知能力、组织运行、制度构建等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要形成多元共治机制需要进一步树立共治理念、明确权责、健全制度和优化结构。  相似文献   

13.
在提取贵州省清水江流域2010—2014年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的基础上,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其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万元GDP生态足迹进行测算与分析,并对清水江流域生态环境可持续能力进行评判。结果显示:2010—2014年清水江流域生态足迹值分别为1.546(hm2/人)、1.848(hm2/人)、1.707(hm2/人)、1.973(hm2/人)、1.955(hm2/人),呈现上升趋势;生态承载力值分别为1.228(hm2/人)、1.223(hm2/人)、1.214(hm2/人)、1.205(hm2/人)、1.196(hm2/人),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生态赤字出现,且呈现上升趋势。反映出研究区生态环境处于弱持续发展状态,生态环境系统开发利用空间较小,承载能力明显不足,此对区域可持续发展潜力有重要胁迫作用。  相似文献   

14.
针对当前区域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中普遍有待进一步强化“系统性”和“用户思维”的问题,在创新创业生态领域理论的基础上,基于“生态视角”,同时借鉴世界银行等权威机构提出的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焦点小组讨论法从核心要素、区域环境和核心支撑3个大层面设计区域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核心要素层面主要从基础设施、人才、技术、资本以及其他创新创业核心主体等方面进行评价;区域环境层面围绕法治环境、市场环境、社会环境等方面进行评价;核心支撑层面主要围绕政策支撑、政务服务、中介服务等方面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5.
生态环境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以沅水流域生态环境多元共治为分析对象的研究表明,沅水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中政府、企业和公众等多元治理主体之间开始互动融合,但在生态治理目标、生态治理结构和生态治理运行上仍存在困境。要形成多元共治机制需要进一步强化政府引导机制、完善市场调节机制和理顺公众参与机制。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寻找影响两者协调关系的因素,运用综合指数评价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黄河流域9省区2008—2021年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发展水平及耦合协调关系的时空变化,并结合障碍度模型进一步探讨耦合协调度的障碍因素。结果表明: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数均呈现上升的趋势;二者的耦合协调度在时间上呈上升趋势,但增长幅度不大,在空间上主要表现为空间分布不均且省区耦合协调度差异明显的特点;工业污染治理投资额成为影响全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的主要障碍因素。  相似文献   

17.
文章针对图书馆馆藏布局长期依赖经验判断,缺乏数据和系统支持的现状,从热门的视频捕捉技术入手,初步探索了构建一种图书馆馆藏布局决策支持系统的基本思路。文章给出了一种可行性方案,由于系统庞大,实际涉及的技术面广,对某些技术细节还比较粗略,对衍生的功能也没有做深入研究,望广大的图书馆同仁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8.
陈少炜  罗林杰 《科技和产业》2022,22(11):192-201
基于CiteSpace可视化文献分析工具,选取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数据库,以2000—2020年关于“黄河流域”“生态”的学术期刊文献为样本,通过构建可视化研究图谱,从发文趋势、作者、机构、关键词共现、突现词、关键词聚类、时间线等角度,梳理近20年黄河流域生态研究脉络,阐析黄河流域生态与高质量发展的密切联系,总结研究历史、现状、当前热点以及前沿发展,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孙斌  徐渭 《科技和产业》2021,21(1):61-66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交互耦合和协调发展已成为广泛关注的全球性问题,正确认识黄河流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交互耦合关系,采取恰当的发展路径和保护措施,是实现该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通过对黄河流域的经济环境发展研究和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改善该地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关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在承接苏南产业转移过程中,主要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规模扩大和城镇化进程加速三条途径来影响灌河流域的水环境,并由此带来的工业污染加重、生态功能减弱、生活污染增加最终导致灌河流域水环境的质量下降.不利影响还包括工业污染严重、水土流失加剧、水资源消耗量加大等.积极影响表现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随着苏南产业转移规模的不断扩大,未来应将灌河流域水环境面临的威胁与贡献进行货币化计量,从而给灌河流域沿岸城市承接苏南产业转移过程中的取舍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