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宗泽 《特区经济》2018,(11):99-102
我国对于互联网流量劫持行为的认识并不具体,往往简单地当作一种新型不正当竞争行为而将其忽视。本文从其表现方式、法律认定及解决办法等角度对该行为进行分析。惩罚性赔偿制度一定程度上为互联网流量劫持行为这一问题提供了可参考的解决建议,可在保障被侵害人受损利益得到弥补的同时最大限度遏制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再次发生。  相似文献   

2.
蔡琳  吴若雨 《科学决策》2022,(12):137-154
如今智能算法这一技术工具逐渐成为平台新型不正当竞争滋生的温床,如过度的数据抓取、强制“二选一”及算法恶意比价行为等。但平台算法不正当竞争行为在《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并无明确规定,面临一般条款与互联网专条难以直接适用、平台经营者竞争关系认定标准不一、平台损害赔偿责任的认定与豁免不明确的困境,需通过加强一般条款与互联网专条的规定、明确平台经营者竞争关系认定的标准、完善平台损害赔偿范围与豁免规则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3.
在驰名商标的认定和保护方面,我国法律进一步和国际接轨,采取了被动认定方式,法律保护进一步完善,但是对注册驰名商标和未注册驰名商标的保护不一致,容易产生不正当竞争行为,损害消费者利益,扰乱市场秩序,完善驰名商标法律保护制度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4.
数字化经济时代,作为支撑互联网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流量无疑已成为互联网竞争中的关键争夺点,同时,整个互联网行业的不正当竞争都围绕着流量而展开。流量成为市场主体争夺的新型财产性利益,近年来发生的有关流量劫持不正当竞争案件越来越多,经营者间的跨界竞争和争夺流量已成常态。尽管新修订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增加了涉及互联网的条款,但单个法条难以有效应对流量劫持中的多重法益保护问题。为了清楚地认识和规范这种行为,本文对流量劫持的概念界定、特征、实施现状与困境以及我国对应的法律规制进行了探析并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期促进互联网经济的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5.
规则他律:现代市场道德的基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正处于市场化、现代化建设阶段。根据发达国家的市场成长经验,处于这个阶段的主流道德标准,与农耕社会的传统道德标准迥然不同,它是由契约所体现的社会公平和公正,即由市场交易双方经过多次搏弈、磨合而共同选择的、符合双方利益的一系列市场行为规则,规则的他律功能使人们有章可循,行为有度,与其密切相关的市场秩序则表现为地位平等、理性竞争、信息对称、宁信践约。但任何社会形态的道德标准建立,存在着高度一致性;政权的推广和法律的保障。中国的后发优势,可以学习、移植发达国家成熟的经验和规则,通过政府倡导和法律保障的规则他律引导人们的自律,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和自身市场道德的建设周期。因为,个体行为的内驱,是以劳动满足自身物质精神需求的利益动机;企业行为的内驱,是以产品满足市场需求价值得到实现的利润动机;政府行为的内驱,是消除市场运行障碍,为各利益主体营造一个秩序、公平的市场环境,促进生产力发展、国家稳定的社会管理绩效动机。政府倡立推广现代市场规则,是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的重要体现;而社会规则制约的他律,是现代市场道德建立的基石。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传统的商业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互联网新型不正当竞争行为就是伴随着互联网而发展起来的。目前互联网新型不正当竞争主要有抢注域名行为、不合理设置robots协议行为、不合理设置链接等行为,这些行为因为技术性强、手段新颖、涉及跨界竞争等特点而极难规制。为了更好地规制这种行为我们需要从完善列举条款、完善法律责任和提高行政执法水平等方面入手,以应对复杂的互联网坏境,维持正常的互联网市场竞争环境。  相似文献   

7.
道德标准是全社会长期利益的准则,当这种准则成为每个人的行为习惯,一个人依此准则办事脱离了任何利益考虑时,这些准则已上升成为道德。道德是市场经济的支撑点。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和发展使传统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受到洗礼和冲击,“道德失范”问题表现突出:经济生活领域里不正当竞争行为增加;政治生活领域中的腐败现象突出;思想、文化生活领域里的价值偏离。产生道德失范的原因既有历史原因,也有市场经济自身的原因;既有发展过程的失误,也有法制不健全的宏观社会环境因素。正确认识市场经济与道德的关系,克服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互不兼容的错误认识,加强道德教育机制的建设,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保障社会公平,规范市场经济行为,可以有效的规避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道德失范。  相似文献   

9.
静文 《江苏经济》2003,(10):82-83
近日,江苏省常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对一起不服反不正当竞争行政处罚案作出二审判决,常州某纺织公司因在商标使用时“张冠李戴”,被法院认定为不正当竞争行为.并被没收违法所得20万余元。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一起企业名称权纠纷案件的剖析,从司法的角度对因企业名称权纠纷引起的不正当竞争纠纷的管辖、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认定、以及法律适用等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主张法院在审理此类案件时可以对相关法律条文做适当扩张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