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借贷记账法是以借贷作为记账符号反映资金增减变化的一种复式记账方法。借贷记账法的主要特点是:1.以“惜”“贷”作为记账符号。“借”记录资产或费用的增加以及负债、净资产或收人的减少;“贷”记录负债、净资产或收人的增加以及资产或费用的减少。2.有两种互为相反的账户结构。资产或费用账户,“借方”记增加;“贷方”记减少,余额在借方;负债。净资产或收人账户,“借方”记减少,“贷方”记增加,余额在贷方。3.以“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作为记账规则。每项经济业务,如在一个或几个账户中记借方,就必须在另几个或一个…  相似文献   

2.
为适应国内外金融业务发展需要,更好地为改革开放服务,农业银行和信用社,将于1994年1月1日起恢复使用借款记帐法。借贷记帐法具有科学、严密、适应性强的特点和优越性。它是以资金占用总额等于资金来源总额的平衡原理为依据,以“借”、“贷”作为记帐符号,以“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作为记帐规则来反映资金增减变化的一种复式记帐法。它在不同性质的资金(指占用或来源科目)帐户里,借既可以表示增加,也可以表示减少,因而运用于任何经济业务的活动。如资产负债共同类的往来科目,既可以用于资产类,也可用于负债类,资金的最后性质由最后余额在借方或贷方来确定。余额在借方表示为资产类,余额在贷  相似文献   

3.
借贷记帐法的记帐规则是“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孟森刚同志则认为“记帐分录不必拘泥于有借必有贷”需要调整某些科目的会计处理时,显出这一规则的不足”(见上海会计1989年第11期,下文简称为孟文)。对此,不敢苟同,提出来与孟森刚同志商榷,并请教于诸位同行。  相似文献   

4.
借贷记帐法的记帐规则是“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但碰到需要调整某些科目的会计处理时,显出了这一规则的不足。 假如发生了一笔通过银行结算,应直接记入某项工程成本的支出费用,在编制记帐凭证时误入了管理费,并已登记入帐。根据我们行业使用的“公路养护会计制度”,原分录是借施工管理费,贷银行存款,现要进行  相似文献   

5.
王鹏 《理财》2004,(7):42-43
对于CPA来说。试算平衡就是根据“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记账法规则,依据资产=负债 权益的平衡原理,来检查审计调整分录是否正确的一种必需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中国工会财会》2014,(9):57-57
“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是每个会计人必知的基本常识,是复式记账法的记账规则,更是我们编制分录、记账、编制报表等整个会计工作最常用到的等式。  相似文献   

7.
一、关于“多借多贷”分录方法目前许多会计制度和教材中,只允许编制“一借一贷”(即简单分录)和“一借多贷”或“一贷多借”(即复合分录)这二种分录。遇到再复杂一点的经济事项,即不许再前进一步,“多借多贷”被视为“禁区”。认为“多借多贷”分录不能清晰地反映帐户的对应关系,不便于检查经济业务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8.
预支和报销差旅费是企业单位经常发生的经济业务。财会部门通常采用三栏式明细分类帐来记帐的。由于差旅费的借支和报销的数额,发生时间不同,一笔业务在其他应收款——差旅费的借、贷方,通常要记三笔帐。即:预支时,记入借方;报销时,将报销额和退还余款(或补差额)分别记入贷方(或借方);月末,核对借、贷方发生数,以确定未清款项。  相似文献   

9.
复式簿记的记帐原则是“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因此以可用平衡试算的方法来检查分录、过帐、帐户结算和抄录是否基本无误。 但一个单位的帐户往往很多,如果把全部帐户汇总在一起,一并进行平衡试算,一旦发现借贷不平,帐目错误后,就不得不逐户查对,工作量很大。因此可以采用局部试算法,以便在发现错误的同时,就可以知道错在哪一个或哪几个局部,即可以在这一个或几个局部的范围内进行查对,从而发现错误,进行更正。  相似文献   

10.
孙国林 《中国外资》2008,(9):102-102
借贷记账法是目前世界上通用的会计记账方法.是复式记账法的一种。它是以“借”、“贷”为记账符号,以“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会计等式为理论依据,以“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为记账规则的一种复式记账法。  相似文献   

11.
对于《“多借多贷”有时是必需的》一文之我见上海生电技术公司李乐天《上海会计》1995年第2期所载《“多借多贷”有时是必需的》一文,笔者有不同的看法,特提出,供商榷。我认为:多借多贷有时为分录简便起见是可以使用的(如涉及多个科目的转帐事项),但并非是必...  相似文献   

12.
《上海会计》1987年第5期刊登了叶一宽同志写的《浅谈借贷记帐法中的“多借多贷”与“同借同贷”问题》一文(以下简称“叶文”),文章对“一借多贷”或“一贷多借”问题提出了很有见解的看法。“叶文”的中心思想是:遇到复杂一点的经济事项,如拘泥于“一借多贷”或“一贷多借”原则,会把一个完整的经济事项予以肢解,使它变成不伦不类的东西,或使本来就复杂的经济业务更加复杂化,因而只有采用“多借多贷”、“同借同贷”的分录方法才能“顺理成章”。在借贷记帐法中,到底是采用“一借多贷”、“一贷多借”原则好呢,还是采用“多借多贷”、“同借同贷”好?我们有些不同的看法,提出来想与叶一宽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13.
一、“Dr、Cr”和“dr、cr”。《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教材》(立信会计图书用品出版社,1987年10月版)第32页等处“借方”、“贷方”栏内加注英文符号“Dr”、“Cr”应是“dr”、“cr”之误。因为在英文中,“dr”是debit的缩写,意为借,借方,或记入借方的金额;“cr”是credit的缩写,意为贷,贷方,或记入贷方的金额。而“Dr”是英语博士或医生的缩写,“Cr”则是化学元素铬的符号。  相似文献   

14.
借贷记帐法是历史上产生和使用较早,目前世界各国又比较普遍采用的一种记帐方法。借贷记帐法,是以资产总额等于负债总额的平衡原理为依据,以会计科目为记帐主体,以借贷为记帐符号,以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为记帐规则,用来记录和反映资金增减变化过程及其结果的一种复式记帐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一、记帐规则和“记帐规则” 目前一般书刊中所讲的记帐规则有两种: 一指如何启用帐簿;记帐必须使用兰、黑墨水;必须有经过审核的会计凭证作为入帐依据;记帐不得隔页跳行;每页总额和余额应如何计算和结转;发生差错不得涂改、挖补、刀括、皮擦或用退色药水更改字迹等等。所有这些都是记帐上为了保证帐目的合法性和正确性所必须遵循的事项,称之为记帐规则,自无不可。 二指“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借贷记帐法)、“同类科目有增有减,金额相等;异类科目同增、同减,金额相等”(增减记帐法)等等。所有这些实际上只是不同记帐方法下分录的对应平衡关系,称之为“记帐规则”,很有商榷的必要。  相似文献   

16.
电工学中有著名的“右手定则”(安培定则),它使易混难辨的电流和磁力线定向问题变得易如反掌。 借贷记帐法规定:资金占用类型帐户的借方记增加数,贷方记减少数;而资金来源类型帐户的借方记减少数、贷方记增加数。初学者一时难以弄清记熟,是可以理解的。但因此,有人就指责说是有些“绕弯子”。其实,从初学到入门、到精通,总有一个过程。为缩短这一  相似文献   

17.
新参加会计工作的同志,首先碰到的问题是轧帐,帐轧不平就说明记帐中发生了差错。如何尽快地把差错查找出来?这里介绍几种常见的查找错帐的方法。一、借贷(收付)方记反了。发生这种差错时,其差数是原来数字的二倍。如属于借方的480元,误记到贷方,则贷方的合计数就会比借方的合计数多960元(480×2=960)。因此,在发现借贷方合计数不等时,首先可以把借贷方合计数的差额除以2,并用得出的商数来检查合计数多的一方是否有方向记反的现象。从上面的例子来说,当我们发现贷方合计数比借方合计数多960元时,就把960除以2等于480,然后从贷方的帐务中去找,是否有一笔480元  相似文献   

18.
对企业购买对方的材料和商品,如发现质量和其他问题,要求退货时,如果货款未付,会计处理比较容易。如果货款已付,它的会计处理有两种。一是:(借)应收帐款;(贷)原材料、存货等有关科目。二是:(借)应付帐款;(贷)原材料、存货等有关科目。大多数人认为第一种作法理所当然;第二种作法有点不可理解。笔者认为第二种作法好于第一种。因为应收帐款是指企业因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应向客户收取的款项,余额一般在借方。而应付帐款则是因购买材料、商品或接受劳务供应而发生的债务,余额在贷方;当余额在借方时,一般表示多付款,或材…  相似文献   

19.
(一)掌握“借贷记帐法”记帐规则。借贷记帐法的记帐规则是: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会计平衡公式是: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支出)。新的预算会计制度确立了五个会计要素: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支出。会计平衡等式改为:“资产+支出=负债+净资产+收入。将等号左边的资产、支出要  相似文献   

20.
1998年起实施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下简称《制度》),在实际业务操作中,笔者认为有些条款尚需进一步完善。一、《制度》规定的有关固定资产的核算分录,既难以从会计角度上去理解、运用,又难以充分、确切地体现出所要表述的经济业务内容,有必要进一步修订。1. 《制度》规定“购置固定资产”业务的核算分录存在着三个方面的不足。分录(1):(借)专用基金(专款或事业支出)(贷)银行存款分录(2):(借)固定资产(贷)固定基金一是不少单位的会计认为:既然花钱购买固定资产,在制作会计凭证时,就应该在减少银行存款的同时,增加固定资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