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耕地是粮食生产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但随着社会经济转型和农村经济发展,耕地撂荒问题逐年凸显。本文以千阳县张家塬镇为研究区域,依据遥感影像数据,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了耕地撂荒空间分布及撂荒类型,从空间地理质量、管理质量、经济质量3个方面探讨了耕地撂荒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域撂荒率为10.81%,其中常年性撂荒面积占44.17%,季节性撂荒面积占55.83%,耕地面积越小,越容易引起撂荒现象,且旱地撂荒程度显著高于水浇地。撂荒耕地面积随着地形位指数的增大,呈现先增大后减小趋势,高程低、坡度大或高程高、坡度小的区域更容易出现撂荒现象。交通条件和水利配套是引起耕地撂荒的重要因素,常年性或季节性撂荒耕地面积均随距道路及灌溉设施距离的增大而增大。常年性撂荒耕地主要分布在距灌溉设施大于200 m处,而季节性撂荒耕地主要分布在距灌溉设施100~200 m区间内。随着耕地等别的增大,撂荒地块的面积也逐渐增大,耕地撂荒情况与粮食产能成反比。  相似文献   

2.
空心村整治还田是促进土地集约高效利用的一个重要举措,对空心村整治还田后农田的宜耕特性进行评价意义显著。本文运用特尔斐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并结合评价指标和评价模型构建了宜耕性评价体系,将整治后农田划分为非常适宜、较适宜、一般适宜和不适宜四个宜耕等级。研究表明:澄城县废弃宅基地整治还田土壤非常适宜耕作占27%,较适宜耕作占49%,一般适宜耕作占22%,不适宜耕作占2%;各整治还田区土壤质地、土壤厚度、土壤污染和地形坡度这四个指标变异不大,而规模度、土壤养分、灌溉条件、土壤pH值和崎岖指数存在较大差异。针对整治还田项目耕地灌溉条件差、土壤养分不足的问题,提出了提升空心村整治还田地块宜耕性的对策,为后期整治还田工程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耕地后备资源是耕地的主要补充来源,在耕地占补平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以渭北台塬区白水县为研究区,利用GIS空间分析和叠加功能,基于DEM数据、土壤数据及二调基础数据,选取地形坡度、土壤质地、林木郁闭度和耕作便利度4个限制因子,对其他草地耕地后备资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白水县宜耕后备资源总面积2 959.35公顷,占后备资源总面积的13.5%,空间分布不均。研究结果对渭北台塬区同类地区耕地后备资源分析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
土地开发补充耕地质量评价是严格实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的重要环节,有利于保质保量地落实补充耕地任务。本文以屏南县长桥镇官洋村土地开发项目为例,基于农用地分等开展了土地开发补充耕地质量评价。结果表明:补充耕地国家自然质量等集中分布在9等;补充耕地国家利用等全部为9等;补充耕地国家经济等也全部为9等。本研究对屏南县土地开发补充耕地质量评价提供了借鉴方法,对如何客观地评价耕地质量提供了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废弃窑洞复垦区耕地地力详情并掌握土壤肥力演变规律,以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废弃窑洞复垦耕地为研究区域,借助GPS、RS技术,通过野外调查采样、实验室化验等方法获得耕地地力评价相关信息,包括有机质、pH、地形坡度、地表岩石露头度、有效土层厚度、表层土壤质地、灌溉保证率等7项基本信息。以GIS技术为核心基础支撑,综合运用模糊评价、专家意见法、层次分析等方法和模型对耕地地力进行自动化、定量化评价。结果表明:西峰区废弃窑洞复垦耕地划分为4个等级,1~4级耕地面积分别占总复垦耕地面积的35.19%、39.59%、16.97%、8.25%。  相似文献   

6.
为探析建设占用耕地表土剥离与再利用的技术方法和有效措施,对北京市房山区某建设项目占用耕地、表土回填再利用区进行了实地调查观测、采样及化验分析。结果表明:被占用耕地外围未见工业企业或其他污染源污染,与中国潮土背景值、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相比较,该耕地表土中16种重金属含量均未超标,其耕地及其表土处于健康状态;基于调查观测和北京市房山区耕地质量等别监测评价APP测评,被占用耕地与表土回填—营造耕地的质量等级分别为国家利用等8.36和7.38级。耕地表土剥离与再利用对贯彻落实耕地占补平衡、耕地质量改善以及提升区域环境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长春莲花山农用地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选取土壤中常见的部分重金属污染物Cd、Hg、Pb、As、Cu、Cr、Zn、Ni为评价因子,采用复合指数法对研究区进行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并依据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对研究区土壤污染风险管控类型进行划分。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只存在单一元素污染区域,分别为Cd、Pb元素污染,污染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6.41%,污染等级为轻度污染,区内未污染区域的等级均为警戒;作为评价因子的8种重金属元素含量均低于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莲花山全区土壤风险管控类型均为优先保护类。  相似文献   

8.
数字说话     
16.8%日前,全国198个地市级行政区开展了地下水水质监测工作。依据《地下水质量标准》,综合评价结果为水质呈优良级的监测点为580个,占全部监测点的11.8%;水质呈良好级的监测点为1348个,占27.3%;水质呈较好级的监测点为176个,占3.6%,近六成地下水为"差",其中16.8%监测点水质呈极差级。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陕西省延安市延长县2018年治沟造地项目新增耕地土壤养分含量分析,以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养分分级标准为依据,研究新增耕地土壤养分特征,探讨提升新增耕地土壤养分及加强其土地生产力的措施。结果表明,土壤pH整体呈现弱碱性至碱性;土壤有效磷(AP)和有机质(OM)含量偏低,处于4~5级水平;土壤速效钾(AK)和全氮(TN)含量极低,处于5~6级水平。从地域分布来看,黑家堡镇土壤pH较雷赤镇显著高5.41%,整体呈现西北部高于东南部的趋势;安沟镇土壤AP和TN较黑家堡镇分别高16.35%和21.87%,整体呈现中南部高于西北部和东南部的趋势;雷赤镇土壤AK较郑庄镇显著高55.92%,整体上呈现东南部高于西部的趋势。通过相关性分析可知,除AP与TN之间存在极显著相关(p0.01)之外,pH、OM、TN、AP和AK之间均无明显的相关关系,养分协调性极差。因此,建议在新增耕地施肥上适当增加偏酸性肥料和氮磷复合肥料的施用量,在种植方式上通过种植绿肥作物逐渐改善土壤养分协调性,以全面调解土壤养分状况。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耕地的数量、空间位置和质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目前常态化的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评价,主要解决的是因工程导致的质量突变耕地变化,但对于耕地质量渐变情况及趋势预判难以准确把握。本文基于安徽省耕地质量等别监测数据,通过初步划分安徽省耕地质量渐变类型,对耕地质量渐变趋势进行分析,预判出耕地质量渐变信息,为耕地占补平衡、国土空间规划等工作提供参考依据,进一步推进耕地质量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北京市房山区土地整治、耕地质量等别进行实地调查、土壤样品采集与测定分析,基于土壤类型及其功能建立了区域土壤质量指标体系,并对房山区土壤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房山区土壤类型及其面积由大到小为:褐土粗骨土、裸露岩石与砾石潮土与沼泽土山地棕壤和山地草甸土,其中大多数土壤属于幼年发育阶段;除山地棕壤、山地草甸土、沼泽土和部分草甸土之外,多数土壤表土层(0~20cm)的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介于7.5~15.5g·kg~(-1)、0.45~1.50g·kg~(-1)、8.0~25.0mg·kg~(-1)、65.0~92.0mg·kg~(-1)之间,养分整体含量不高,草甸褐土、草甸土、部分粗骨土经长期耕作培肥或土地整治,其耕地之国家利用等别介于7~8等,属于高等耕地范畴;研究区耕地土壤整体处于清洁的健康状态,仅有零星地块土壤受残留工矿场地污染物扩散的影响,使局地土壤遭受重金属与石油类轻度污染。多数土壤发育程度低、土层薄、质地偏粗,对人类活动较为敏感,如土壤受到污染将对区域生态系统安全与相关人群健康构成较大风险,值得对研究区耕地土壤加以管护。  相似文献   

12.
以延安市宝塔区治沟造项目为例,利用39组土壤样品的有机质、全氮、有效磷等测试数据,采用土壤养分地球化学单指标和综合指标评价方法,分析评价治沟造地新增耕地的土壤养分特征。结果显示:治沟造地形成的新增耕地质量等级低;粒径组成与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相关关系弱;新增耕地利用时间短,造成有机质、速效钾和有效磷含量低,但全氮含量高,并非来自有机质释放。建议在对新增耕地进行土壤培肥时,注重有机、无机肥配合使用,以全面提高土壤养分质量。  相似文献   

13.
以广西防城区滩头村撂荒土地为研究对象,通过GIS定位分析及实地调查采样,结合撂荒地的区域位置及自然条件,对研究区主要因子交通情况、水文情况、有效土层厚度、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以及土壤速效养分氮磷钾进行分析,利用单因子评价及土地潜力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域适宜性等级为N(不适宜),限制因子主要是不稳定因素速效钾.最后,依据土地潜力级划分以及影响因子的重要程度提出可行性建议,本研究将对防城区撂荒土地的复垦及规划提出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李永军  尚改珍 《乡镇经济》2009,25(12):14-16
敏感性评价是分析区域生态环境稳定性的主要方法之一。为了促进土地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实施宏观规划和管理,文章利用2008年生态环境现状调查资料和相关研究成果,从土壤侵蚀、生物多样性、地质灾害、水环境4个方面,对易县土地生态敏感性开展了单要素评价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易县土地生态环境中度敏感地区和高度敏感地区面积较大,分别占总土地面积的21.67%和60.93%,不敏感地区占5.15%,轻度敏感地区占的份额最小,只占5.00%,极敏感地区占的份额最小,只占6.25%。从区域分布来看,高度敏感类型区在全县各个地区均有分布,中度敏感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各山地的下坡地区。  相似文献   

15.
曾红春  王震  李洋 《科技和产业》2023,23(13):197-201
以平果市为研究对象,从自然条件、生态安全及社会经济3个方面14个指标构建岩溶区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模型,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指标权重,利用ArcGIS空间分析功能进行运算并将结果分为3个等级。研究结果表明:全市适宜建设用地、一般适宜建设用地和不适宜建设用地分别占全县总面积的40.27%、30.40%、29.30%;在空间分布上,各等级的分布与区域地貌密切相关,适宜区主要分布于平果市南部的码头镇、海城乡、四塘镇,一般适宜区主要分布于太平镇、新安镇,不适宜区集中分布在太平镇、凤梧乡、海城乡。研究结果可为平果市的城镇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文章在综合分析边际耕地概念的基础上,结合实地调查观测综合研究了京津冀西北部区域边际耕地及其综合整治的对策。结果表明:将耕地经营者的投入-产出效益、耕地利用活动对区域环境质量和人群健康的损害状况作为边际耕地的综合评定标准;在京津冀西北部区域低等耕地绝大多数属于边际耕地,其限制性因素有气候等先天性因素、也有土壤等自然因素,更有社会经济等人为因素;边际耕地综合整治在强化耕地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必须顾及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持续性,还需借助土壤发生学和生态学理论,剖析区域边际耕地的主要限制性因素,采取工程技术一是消除或弱化限制因素的影响,二是运用物质循环措施尽快培肥土壤,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石河子市耕地后备资源开发适宜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石河子市土地利用现状,从自然条件、基础设施、土地利用三方面,构建耕地后备资源开发适宜性评价体系,对石河子市耕地后备资源开发适宜性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在数量上,高度宜耕、中度宜耕、低度宜耕和不宜耕适宜性等级分别占石河子耕地后备资源总面积的26.51%、2.78%、29.59%、41.12%;石河子市耕地后备资源面积大小依次为裸地、内陆滩涂、盐碱地、其他草地和沼泽地,从各地类质量角度来看,其他草地综合分值最高,其次为盐碱地、沼泽地、内陆滩涂、裸地;宜耕后备资源面积最大的为一五二团,宜耕面积最少的为向阳街道办;高度宜耕耕地后备资源主要集中在石总场和石河子乡,可作为近期重点开发区域。  相似文献   

18.
土地工程作为新增耕地的主要途径,对落实我国耕地占补平衡任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的政策对耕地占补平衡中耕地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比较两轮农用地分等成果发现:惠农区农用地分等成果完善中,当指定作物为水稻时,比春小麦、春玉米平均国家级自然质量等分别低2.30、2.97等;勉县农用地分等成果完善比农用地分等平均国家级自然质量等低1.91等;汉滨区农用地分等成果完善比农用地分等平均国家级自然质量等高5.43等。造成等别差异的原因是:部分地区农用地分等和农用地分等成果完善指定作物、光温生产潜力指数、复种类型等参数存在较大差异,建议新一轮耕地质量评价慎重考虑设置以上参数,为评价结果的准确性提供保障,为耕地占补平衡及土地工程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9.
路基下岩溶顶板稳定性评价是岩溶区公路和铁路建设的关键技术问题之一。文章以丹霞互通区域为背景,结合地质环境条件,对影响岩溶路基稳定性因素进行分析,采用AHP确定评估因子的权重并赋值,利用GIS软件强大的信息融合功能,将研究区域划分为4个不同稳定性评估程度的区域。结果显示:丹霞互通枢纽区域岩溶路基严重不稳定区(7R≤9)集中分布于研究区北部,占总面积的1.74%;较不稳定区(5R≤7)集中分布于北部和中部,占17.41%;较稳定区(3R≤5)整体均匀分布在区域内,占69.02%;稳定区(1R≤3)集中分布于南侧,占11.83%。总体上,该区域岩溶发育程度为强发育;岩溶路基稳定性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地带差异性,该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况一致性较好。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耕地撂荒现象情况不断加剧,严重影响了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逐步演变成为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本文以澄城县为研究区域,在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库的基础上,采用Google Earth影像提取撂荒耕地的规模和数量,对耕地撂荒率计算和空间分布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澄城县耕地撂荒主要分布在冯原镇、王庄镇及赵庄镇等区域,耕地撂荒主要受农业收益低、农村劳动力不足及政策不完善等因素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研究区撂荒情况政策制定提供数据支撑,同时也为其他地区的撂荒耕地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