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任晓聪 《商》2013,(6):291-291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论述了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我们应该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待该问题。我国理论界关于社会主义劳动力商品存在的争论由来已久,本文通过对马克思劳动力商品定理的分析,并作为理论分析的框架,进一步探讨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来解释社会主义劳动力商品存在的原因及其劳动力商品的相对性质。  相似文献   

2.
劳动力商品具有独特的使用价值,劳动力商品价值具有特殊的结构、特殊的交换形式,劳动力商品能否顺利交换有其特殊的意义。劳动力商品特殊性理论告诉我们,实现充分就业、增加国家对劳动力培养的投入、加强对劳动力的法律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于建荣 《商业研究》2002,(18):11-1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否定的是产品经济条件下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可能性 ,并未否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成为商品的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使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必要条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活资料私有制和劳动力的个人所有制为劳动力成为商品提供了客观的可能性。自觉地承认劳动力的商品性并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政策 ,将有助于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4.
雇佣劳动制是劳动力商品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具体实现形式.它决定着马克思所说的“双重意义上的自由人”不是劳动力商品的一般条件。劳动力商品的一般条件应该是不同利益主体对生产要素的不充分占有。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条件存在表明劳动力具有成为商品的客观必然性。  相似文献   

5.
劳动力商品理论是联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理论与剩余价值理论的关节点,其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资本论》中指出,劳动力商品价值是由再生产劳动力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然而,在当代社会制度下,更好的人格修养与先进的技术水平等,也能提升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基于劳动力商品理论研究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劳资关系,结论是无论资本家利用什么样的手段缓和劳资矛盾,劳动者被剥削、被压迫的命运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不会有本质的改变。  相似文献   

6.
劳动力商品价值理论的再认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胡新宇 《商业时代》2004,2(27):4-4,6
提出了劳动力商品价值一般构成的概念,论述了劳动力商品价值的一般构成中包括劳动者享受性消费所需要的支出。  相似文献   

7.
张继梅 《江苏商论》2010,(9):140-142
马克思的劳动力商品学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劳动力成为商品不是对劳动者主人翁地位否定,要重视对劳动者利益的保护,实现充分就业,加强对劳动力的培养和保护。  相似文献   

8.
柯水云 《商业时代》2005,(15):14-16
在论述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历史原因和客观现实性的基础上,阐明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经济单位的劳动力仍是商品。  相似文献   

9.
劳动力即人的劳动能力,这种能力包括体力和脑力两种形式。劳动力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最基本、最活跃的要素,是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在传统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一是劳动者丧失了生产资料;二是劳动者具有人身自由,能将自己的劳动力作为商品出卖。劳动者属于个人所有,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因而劳动力是一种特殊的商品。  相似文献   

10.
关于劳动力成为商品所需条件的若干问题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徐士兵 《商业时代》2011,(29):23-24
我们不应把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论述的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绝对化,应当历史地、用发展的眼光对待马克思关于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当代一些特殊的劳动者支配自己劳动力的权利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拥有生产资料并不意味着他可以不出卖劳动力,也并不意味着他一定选择不出卖劳动力。  相似文献   

11.
劳动力没有成为商品,就不存在完整意义上的商品经济;不建立劳动力市场,就不存在健全的市场体系。劳动力成为商品不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现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者个人并不直接掌握公有的生产资料,要实现自己的劳动力和公有的生产资料的有效结合,只有通过市场。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商品反映的是劳动者集体与劳动者个人之间不同的利益关系,工资仍然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货币表现,也是实现按劳分配原则的具体形式。  相似文献   

12.
劳动力市场就是劳动力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因此,要认识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特殊性,先要认识我国劳动力商品问题。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前提条件:一是劳动者具有人身自由,有了这个条件就有了劳动力转化为商品的可能性;二是在第一个条件基础上劳动者不占有任何生产资料,这才产生劳动力转化为商品的必然性。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是劳动者的“自由人联合体”。劳动者作为联合体的成员,理所当然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根本义务就是把自己的劳动力奉献给社会组成整个社会的联合劳动。联合体的性质是自由人的联合,劳动者作为自由人,理所当然具有人身自由。同时,按劳分配原则默认不同的劳动能力是劳动者的天赋特权。这种状况决定了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具有二重性。既有直接社会性,又有一定程度的私人性,存在转化为商品的可能性。有同志从局部联合劳动以及多种所有制并存来论证我国劳动力必然具有商品性质。这涉及怎样认识我国公有制状态的问题。我国公有制是以全民所有制为主导的,又是和其他所有制形式并存的。这是我国存在商品经济必然性的根本原因,全民所有制企业需要有相对独立  相似文献   

13.
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在公有制范围内劳动力是否以商品形式存在这一问题一直存在争论,本文就劳动力商品化的所有制属性展开论述,深刻剖析劳动力商品化的条件,重新解读劳动力商品化这一历史课题。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今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雇佣工人的工资发生分化。传统的观点认为工资是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或价格转化,劳动力商品价值由满足劳动力延续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决定,无法对雇佣工人工资分化的现象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因此,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对此进行探讨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劳动力是潜在的凝聚状态的劳动,劳动是显现的流动状态的劳动力;在生产资料私有制为主体(资本主义)的条件下劳动力是主体性商品;在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社会主义)的条件下劳动是主体性商品;劳动的价值即人的劳动的价值,就是人的具体劳动中所包含的抽象的人类劳动;作为一种特殊的原始性商品,劳动的价值是指具体劳动中所包含的抽象的活劳动,而活劳动的价值量则等于该劳动所创造的物化劳动的价值量.  相似文献   

16.
邹升平 《商业时代》2006,(23):6-6,20
生产要素包括物质要素和劳动力要素。按生产要素分配,就是按物质产权和劳动力产权共同分配劳动成果。“按劳分配”是按劳动力所有权对剩余价值的分配,工资是劳动力价值补偿。不属于“分配”范围。明晰产权关系,就是要明晰生产资料所有权和劳动力所有权的关系;明晰劳动力价值补偿和“按劳分配”的关系;明晰劳动力商品和劳动力资本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领悟马克思商品成本学说所揭示的几个市场经济原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曾志立 《商业研究》1995,(9):6-8,23
领悟马克思商品成本学说所揭示的几个市场经济原理曾志立马克思阐明资本主义社会下的商品成本“是补偿商品使资本家自身耗费的东西”,“即补偿所消耗的生产资料价格和所使用的劳动力价格的部分”,①并用符号C+V表示。这里,“所使用的劳动力价格的部分”,我理解就是...  相似文献   

18.
陈兴东 《商》2013,(12):141-141
如其他一切商品一样,劳动力的价值由生产该劳动力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在劳动力市场上,价值大小不同的劳动力通过职业选择而进入生产力大小不同的行业或部门。劳动力反过来会影响到行业生产力,不同价值的劳动力对生产力的反作用程度不同。劳动力价值和生产力水平通过职业这个纽带的相互作用是人们收入差距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通货膨胀是指商品和劳务价格普遍、持续地上涨。观察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几次通胀,几乎都有一个通胀生成的前兆、发生和加剧的过程。什么样情况说明将要和已经出现了通货膨胀(1)资金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异常活跃。在资金市场上,银行信贷规模突破计划,头寸吃紧,民间借贷发展,高利贷出现,黑市利率大幅度上升。在劳动力市场上,流动劳动力迅速增加,就业容易,劳动力价格呈上涨趋势。在商品市场上,敏感商品如建材、新兴消费商品价格上扬,剔除国家调整价格因素,零售物价连续三个月轻度上涨。这些是通货膨胀发生前的征兆,即预示将有通货膨胀发生。(2)资金、劳动力等要素市场更  相似文献   

20.
对劳动力与劳动的区分是马克思经济理论发展中一个极为重大的问题,也是全部政治经济学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本文从马克思经济思想发展角度,探讨了马克思经济学区分劳动力与劳动的历史过程,认为以1857年为分界线可将马克思劳动力商品理论发展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在早期阶段,马克思尚未将劳动力与劳动区分开来;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第一次对劳动力与劳动的区分作了较为科学完整的阐述;在后期阶段,马克思深入探讨了劳动力与劳动的区分以及与资本相交换过程中的内在联系,论述了工人出卖劳动能力与劳动本身以及与工资的关系。文章提出,研究马克思劳动力商品理论要注意对早期和后期马克思有关劳动力和劳动的论述及不同表达方式有不同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