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企业所得税法的税收优惠政策解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曹仲军 《企业导报》2009,(3):147-147
新《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已于2008年1月1日起施行,它在税收优惠政策上面有很大变化。从税额式减免优惠、税基式减免优惠、税率式减免优惠等方面对新税法的税收优惠政策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2.
企业应纳税所得额的大小与税负高低密切相关,在税率已确认的条件下,纳税人应纳税额的数量取决于应纳税所得额的大小.应纳税所得额可以会计利润为基数,然后依据企业所得税法及相关法规政策,采取增、减的形式来规范、调整和计算应纳税所得额.  相似文献   

3.
一、新企业所得税法及相关过渡优惠政策的规定 国务院发布《关于实施企业所得税过渡优惠政策的通知》(《通知一》)规定,自2008年1月1日起,原享受低税率优惠政策的企业,在新税法施行后5年内逐步过渡到法定税率。其中:享受企业所得税15%税率的企业,2008年按18%税率执行,2009年按20%税率执行,2010年按22%税率执行,2011年按24%税率执行,2012年按25%税率执行;原执行24%税率的企业,2008年起按25%税率执行。而原享受企业所得税“两免三减半”、“五免五减半”等定期减免税优惠的企业,新税法施行后继续按原税收法律、行政法规及相关文件规定的优惠办法及年限享受至期满为止,但因未获利而尚未享受税收优惠的,其优惠期限从2008年度起计算。  相似文献   

4.
一、我国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存在的问题 1.优惠方式单一,削弱了税收优惠的实效.目前,我国所得税优惠主要采用的是税率式、税额式减免等直接优惠方式,而国际通行的投资抵免、加速折旧和提取投资风险准备金等税基式间接优惠方式运用得比较少.直接减免和间接减免的激励效果不同,前着偏重于利益的直接让渡,强调的是事后优惠,只有取得利益,才能享受此种优惠;而后者更偏重于引导,强调事先优惠.  相似文献   

5.
企业所得税是国家对境内企业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依法征收的一种税。1993年12月13日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规定,计算应纳所得税额的基本方法是:应纳所得税额=应纳税所得额×税率;应纳税所得额=应纳税收入总额-准予扣除项目金额。此外,国家为了加强企业所得税的征收管理,对部分中小企业还采取了核定征收方式,计算其应纳所得税额。根据《税收征收管理办法》、《所得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核定征收方式又大致分为定额征收和核定应税所得率征收两种办法,本文拟就后一种征收办…  相似文献   

6.
《财务与会计》2011,(8):36-36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高新技术企业境外所得适用税率及税收抵免问题的通知 一、以境内、境外全部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研究开发费用总额、总收入、销售收入总额、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等指标申请并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其来源于境外的所得可以享受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即对其来源于境外所得可以按照15%的优惠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  相似文献   

7.
小型企业通过公益捐赠来进行税收筹划、降低税负,可使企业在节税的同时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增加企业的商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企业所得税基本税率为 33%,但对小型企业又有两档优惠税率,即“对年应纳税所得额在 3万元(含3万元)以下的企业暂减按18%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年应纳税所得额在3万元至10万元(含10万元)之间的,暂减按27%的税率征收;年应纳税所得额超过10万元的,一律按 33%的税率征收”,又规定“对纳税人用于公益、救济性的捐赠支  相似文献   

8.
我国现行对企业征收的所得税包括企业所得税(内资企业所得税)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以下统称企业所得税)。这两个所得税性质上完全相同,都是综合所得税,以应纳税所得额为计算依据,实行比例税率。我国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对企业所得税的影响最大,现择要分析。  相似文献   

9.
我国在2007年所颁布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中给出了很多企业所得税减免政策,本文说明了企业所得税减免原则以及方法,探究了企业所得税减免具体内容,分析了企业所得税减免所得的会计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10.
本刊讯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日前下发《关于小型微利企业有关企业所得税政策的通知》,明确小型微利企业今年将享更多的所得税优惠。《通知》指出,2010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应纳税所得额低于3万元(含3万元)的小型微利企业,其所得减按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  相似文献   

11.
所谓纳税临界点就是税法中规定的一定的比例和数额,当销售额或应纳税所得额超过这一比例或数额时就应该依法纳税或按更高的税率纳税,从而使纳税人税负大幅上升。反之,纳税人则可以降低税负或享受税收优惠。  相似文献   

12.
1、拒绝多征税收权和减免税收杈。税务机关提前或其他无依据地要求征收税歉,可拒绝缴纳,纳税人依法应当享受减免税优惠的可申请减免。  相似文献   

13.
《财会月刊》2008,(2):79-80
一、新税法公布前批准设立的企业税收优惠过渡办法企业按照原税收法律、行政法规和具有行政法规效力文件规定享受的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按以下办法实施过渡:自2008年1月1日起,原享受低税率优惠政策的企业.在新税法施行后5年内逐步过渡到法定税率。其中:享受企业所得税15%税率的企业,2008年按18%税率执行  相似文献   

14.
关于微利企业的税收优惠,2008年即将实施的新《企业所得税法》(以下简称新税法)与现行《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旧税法)相比而言变动较大。旧税法规定“纳税人应纳税额,按应纳税所得额计算,税率为33%”,并且,《企业所得税若干政策问题的规定》(财税字[1994]009号)也明确了:“对年应纳税所得额在3万元(含3万元)以下的企业,暂减按18%的税率征收所得税;年应纳税所得额在10万元(含10)5元)以下至3万元的企业,暂减按27%的税率征收所得税”。[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一、以调低应纳税所得额实施税收优惠政策企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以企业的应税收入减除允许税前扣除各项费用(如成本、费用)。因此,以调低应纳税所得额实施税收优惠政策时,包括以下方式。(一)通过减计收入的方式调低应纳税所得额即一项收入是企业的所得,但减除一部分或全部不列为应纳税所得额的收入组成部分,因而降低应纳税所得额。(1)对企业综合利用资源项目的税收优惠。新企业所得税法中规定,企业综合利用资源,生产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规定的产品所取得的收入,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减计收入。即:企业以《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规定的资源作为主要原材料,生产国家非限制和禁止并符合国家和行业相关标准的产品取得的收入,减按90%计入收入总额。其中原材料占生产产品材料的比例不得低于《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规定的标准。(2)对企业特定收入免税的税收优惠。新企业所得税法中规定,企业的下列收入为免税收入:国债利息收入符合条件的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的非居民企业从居民企业取得与该机构、场所有实际联系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符合条件的非营利组织的收入。  相似文献   

16.
我国现行对企业征收的所得税包括企业所得税(内资企业所得税)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以下统称企业所得税)。这两个所得税性质上完全相同,都是综合所得税,以应纳税所得额为计算依据,实行比例税率。我国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对企业所得税的影响最大,现择要分析。  相似文献   

17.
我国现行对企业征收的所得税包括企业所得税(内资企业所得税)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以下统称企业所得税).这两个所得税性质上完全相同,都是综合所得税,以应纳税所得额为计算依据,实行比例税率.我国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对企业所得税的影响最大,现择要分析.  相似文献   

18.
基于新企业所得税法下小型微利企业的税收政策环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晓丹 《会计之友》2008,(5):108-109
本文从新企业所得税法关于小型微利企业税法定位和税率知识点出发,对小型微利企业成长中的四大困惑因素进行了简要分析,对新旧企业所得税法下关于税率与应纳税所得额的量化和相关案例进行了论述,并就新企业所得税法下小型微利企业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税制改革后的企业所得税 ,在统一税法、公平税负、组织税收收入 ,促进经济运行机制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在企业所得税实施过程中的弊病 ,也日益显露出来。一、企业所得税存在的问题分析1 多档次税率的设置 ,削弱了企业所得税的严肃性。(1)比例税率具有征收简洁、透明度高的特点。我国内资企业所得税实行法定税率为33 %的比例税率 ,并设置了两档27 %和18 %的优惠税率。优惠税率的设定 ,不利于公平税负 ,在某种程度上诱导企业走分散经营 ,划小生产规模的倾向 ,一些企业为求税负下降 ,想尽办法减少利润。…  相似文献   

20.
新企业所得税法对国家重点扶持和鼓励发展的产业和项目给予企业所得税优惠。企业所得税优惠可以归纳为税基武减免税优惠、税率武减免税优惠和税额武减免税优惠。分析企业所得税优惠类型,可以使纳税人更好地掌握国家的税收优惠政策,达到节税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