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中国自主创新能力,以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是目前经济新常态发展阶段的宏观经济战略。本文基于理论分析框架,以2005-2016年期间省级面板数据为考察样本,对政府支持与资本要素市场扭曲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资本要素市场扭曲与区域创新效率负相关,即资本要素市场扭曲抑制了区域创新效率提升;政府支持与区域创新效率正相关,即政府对创新活动的支持促进了区域创新效率的提高。本文研究结论为提升区域创新效率、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了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2.
马震 《商业研究》2020,(2):44-51
作为中国的一种特殊财政现象,土地财政影响微观经济主体的生产行为及其效率。本文以2007—2017年我国上市企业为分析对象,通过纳入地方政府意志探究土地财政对微观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差异特征。研究发现,地方土地财政强度越大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产生的抑制作用越明显,而不同属性的企业在面对土地财政的影响时存在差异化的表现;从宏观影响机制来看,土地财政强度越大越会抑制区域层面的技术交流,并驱动地方对基础设施进行建设投资,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形成抑制作用;从微观影响机制来看,土地财政强度越大越会驱使企业强化金融杠杆以获取更多金融资源,这样的后果之一就是企业的财务稳定性下降,并对企业的研发投入造成挤出,不利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此外,地方政府的考核制度会影响“土地财政—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范式,“为增长而竞争”的制度激励强化了土地财政的负向抑制作用,“为创新而竞争”的制度激励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中和土地财政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3.
在重构投入产出数据的基础上,对2004—2018年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变化进行重新测算,从规模效应和产业选择视角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时空特征和增长机制进行经济解释。研究发现:我国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在此期间的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速震荡下滑阶段、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速明显上升阶段,相应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模式呈现出由总规模效应主导到进入转型期的特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空间异质性表现出“东部>西部>中部”的特点,各区域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模式和工业化进程对此提供了充分的解释;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机制的实证研究,进一步证实了城市规模是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重要诱因,但效应渐趋减弱;东部最大程度上从产业结构演进和工业化进程中获益。除此之外,教育资源和研发经费越充足越有助于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且其作用在新常态以来越发重要。高质量发展阶段改善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可从规模视角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科学确定各级城市规模;实施差异化的区域产业发展路径,中部和东部城市应更注重组织或制度创新以及技术变革,西部城市应将绿色生产技术与工业化发展结合起...  相似文献   

4.
企业高质量发展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微观基础,全要素生产率是评价和计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指标,同时每个企业都会面临程度不一的融资约束,探讨不同融资约束条件下双层股权结构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使用2010—2020年在美上市的中概股数据探究双层股权结构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及影响路径。研究发现:相比于单层股权结构企业,采用双层股权结构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更高,更高的全要素生产率意味着企业发展质量高。在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及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果仍然稳健。在高融资约束条件下,双层股权结构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正向调节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5.
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ESG表现(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对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文章基于2009—2021年我国A股建筑上市企业的数据,实证检验了建筑企业ESG表现对其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ESG表现可以提高建筑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良好的ESG表现通过促进研发创新推动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进一步检验发现,ESG表现对国有建筑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更加显著。文章为厘清企业ESG表现与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机理提供了经验证据,对建筑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技术创新是一项长期积累和持续的过程,政府的技术创新补贴通过刺激企业技术创新,进而促进社会技术进步,并最终实现促进经济增长的目标。本文利用中国1978-2009年的相关数据,在细致地估算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基础上,运用协整和格兰杰因果检验的方法,对政府创新补贴、全要素生产率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政府创新补贴与我国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协整关系,政府创新补贴每增加1%会使得全要素生产率提高0.557%;政府的创新补贴是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格兰杰原因,对其具有累积效应,二者在不同的时滞期内存在互动。  相似文献   

7.
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是“十四五”时期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绿色低碳转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保障。本文利用2006-2019年我国278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构建动态面板门限模型,分析减税降费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以及政府干预的门限效应。研究发现:减税降费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非线性,当政府干预程度低于门限值时,减税降费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现显著的促进效应,当政府干预程度高于门限值时,扩大减税降费力度反而会阻碍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其中,产业结构高级化与产业结构合理化构建了减税降费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关系的传导机制。另外,减税降费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果在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呈现明显的差异性,且影响程度受到低碳城市试点政策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在分析政府效率竞争影响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机理基础上,结合1998-2007年的《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数据,构建评价政府效率的多维度体系,利用数据包络方法量化中国省际政府的政府效率,实证检验政府效率竞争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政府效率和企业全要素生产率间存在显著的U型关系,即政府效率竞争在初期通过"治理成本效应"抑制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政府效率的改善又会通过"市场配置效应"促进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进步;政府效率竞争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在区别企业所有制属性、技术水平和所在地区后呈现出显著差异性。因此,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大背景下,政府应继续致力于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政府效率,促进国内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9.
文章研究了数字政府建设对企业OFDI的影响,并探讨了这种影响的真实性、具体表现和经济后果。文章利用国脉网提供的电子政务数据衡量政府的数字化水平,并使用该指数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数字政府建设能够显著促进企业OFDI。作用渠道检验发现,数字政府建设能够通过优化营商环境、缓解融资约束、提升创新能力、改善政企关系影响企业OFDI。异质性分析表明,这种影响存在企业、行业和区域异质性。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政府建设能够真实促进企业OFDI,提高OFDI深度;经济后果分析发现,数字政府建设促进企业OFDI能够提高企业的利润和生产率,提高企业所在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和创新能力。文章为真实促进企业OFDI提供了理论依据,对于如何实现高质量“走出去”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经济增长方式是影响一个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经济新常态指出地区经济要注重高质量,提高地区经济集约化水平。全要素生产率驱动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是地区经济持续高质增长的迫切要求。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以经济增长理论为指导,以全要素生产率为导向,综合运用区域经济学与经济地理学等学科理论,分析安徽省近年来经济增长的速度与方式,提出安徽省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路径与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评估了政府补贴对中国装备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微观效应,在不同全要素生产率区间中存在着政府补贴的最优实施范围,适度额度的政府补贴显著促进了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而最优额度之外的补贴却抑制了企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数字化转型不仅将数字技术融入企业经营管理,更强调借助数字技术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本文从资源配置视角,研究数字化转型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整体上数字化转型有利于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是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该结论经工具变量法缓解内生性以及稳健性检验后依旧成立。在影响机制方面,数字化转型通过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此外,数字化转型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存在行业差异,且主要存在于非高科技企业和人均产值低的企业中。基于此,政府应鼓励企业结合自身情况以及行业特点,实施差异化的数字化转型策略。  相似文献   

13.
选取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企业2013—2021年的数据作为样本,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对数字化转型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制造业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对其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在企业数字化转型与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之间,研发支出存在显著的中介效应,政府支持在其中发挥调节作用。提出制造业应加快数字化建设,加大研发支出,政府应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等建议。  相似文献   

14.
王强  李鲁 《财经论丛》2023,(10):3-15
本文通过梳理国有企业改革的制度背景和政策实践,提出国企改革引致的资源配置效应,并从国企改制前后、改制国企与未改制国企、改制国企与非国有企业三个维度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混合所有制改革提升国有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和市场份额,改制国企的全要素生产率显著高于未改制国企,实现资源从国有企业向改制国企和非国有企业的重置,优化要素资源在企业间的配置效率。机制分析表明,国有企业改革通过减轻要素市场扭曲、消除行政性垄断、缓解融资约束、剥离政策性负担来实现资源配置效应。上述研究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支撑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基于2010—2020年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考察供应商地理距离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供应商地理位置越邻近,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越高。作用机制检验结果显示,供应商地理距离对全要素生产率的积极影响主要通过促进技术创新、优化资源配置两条路径实现。异质性分析表明,对于供应商集中度较低、所处市场竞争度较高及位于东部地区的企业而言,供应商地理距离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更明显;数字化发展和高铁开通虽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地理邻近优势,但并没有对供应商地理距离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产生实质性影响。研究结论为优化企业供应商分布,提高供应链韧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的商业经济创新研究为主要内容进行阐述,结合当前我国经济新常态的概念以及特点、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商业经济创新发展的理论依据和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商业经济创新有效方式为主要依据,从综合化发展对策、差异化发展对策、全球化发展对策、政府支持模式的改进、及时转变企业经营理念、创新企业金融驱动、企业参与模式的创新、规划管理模式这几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其目的在于提高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商业经济创新的运作效率,旨意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我国零售业现状和25家代表性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情况,发现近年来我国零售业面临着发展速度放缓和缺乏增长新动力的挑战,同时全要素生产率均值小于1,说明我国零售业资源配置效率较低,从而导致经营效率降低。零售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需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寻找创新驱动力,同时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采取措施,从而推动零售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8.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十三五"时期经济发展的主线,也是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途径。赤峰作为后发展地区,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背景下,必须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正确把握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同时,毫不动摇的深化改革,通过简政放权,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注重市场微观经济主体地位,通过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经济领域的全要素生产率。  相似文献   

19.
为实现“双碳”目标、促进绿色低碳经济建设,以资源税改革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12-2021年20家稀土上市企业的微观数据,以LP法构建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指标,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绿色税制对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以及促进稀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积极作用。研究发现:稀土资源税改革能显著提升稀土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研发投入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且研发投入在稀土资源税改革和全要素生产率之间起中介作用;稀土资源税改革对中游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对上游和下游企业的作用并不显著。为促进稀土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应完善绿色税收体系、提高研发投入强度、制定差异化稀土资源税率、完善资源税与其他政策之间的协调性。  相似文献   

20.
以2012—2018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显著促进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且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测试后仍然成立。作用机制检验结果表明,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通过增加企业研发创新投入和人力资本投入提升了全要素生产率。异质性分析显示,当企业所处地区政府干预程度较高以及市场竞争较激烈时,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效应更明显。经济后果研究发现,在市场准入管制放松的背景下,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可以显著改善企业产品市场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