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再生水回用于景观水体是污水再生利用的重要途径。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视角对再生水回用于景观水体的经济、环境及社会效益进行评价。利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BM-DEA模型,构建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对汉城湖2012—2017年的投入与产出进行生态效率测定及分析;利用STATA 12.0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验证各影响因素对生态效率的作用。结果显示:(1)相较于传统水源来讲,引入再生水后汉城湖的生态效率涨幅提高了三倍;(2)非期望产出冗余是导致生态效率不足的主要原因;(3)产业结构和游客接待量正向影响生态效率,投资水平和环境政策反之。研究表明:调整产业结构和投资水平、扩大游客接待规模及规范环境政策可以提高再生水回用于景观水体生态效率。  相似文献   

2.
以2005—2015年湖南省洞庭湖生态经济区3市25个县(市、区)为研究对象,运用"省公顷"模型计算生态足迹,作为生态投入要素,与资本、劳动力共同纳入全要素生态效率框架,运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测算区域全要素生态效率;结合Malmquist指数及投入产出松弛率,探析效率变化成因及改进方向。研究结果表明:①区域全要素生态效率为弱有效水平,且空间差异显著;经历先恶化后改善、最后趋稳的过程,市级特征趋同,县级差异较大,仅8个保持稳定或较高水平。②2012—2015年全区的效率提升速度加快,技术效率变化、技术进步变化交错推动效率提升,2014—2015年实现同步推动作用。③劳动力投入和生态投入冗余明显,资本投入冗余不显著,期望产出不足和非期望产出过量的情况不显著。因此,政策上建议加强区域资源整合和环境规制,调整产业及能源结构。  相似文献   

3.
将农业碳排放和农业面源污染作为非期望产出纳入评价体系,采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测度2000—2017年山东省17个地级市的农业生态效率,利用ArcGIS技术和莫兰指数展现农业生态效率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运用冗余率剖析效率损失原因,提出针对性改进建议。研究发现:(1)山东省农业生态效率整体较高但地区差异明显,济南、烟台处于效率有效状态,其余各市处于非有效状态。从历年趋势看,农业生态效率均值在研究期内呈现缓慢下降态势,2013—2017年稳定在中等效率水平。(2)从空间特征来看,山东省农业生态效率呈现正的空间相关性,总体上“低—低”集聚型和“低—高”集聚型地区偏多,中部和东部沿海地区为两个高效率集团。(3)从生态效率损失原因来看,农药投入、劳动力投入和农业面源污染物排放是主要原因。此外,不同地区效率损失的具体原因也存在差异。因此,要想获得生态效率的提升,有必要从生产要素投入和污染物排放两方面进行管控和改善,探索建立跨区域的农业生态化发展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4.
基于“双碳”目标视角下的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内涵构建其评价指标体系,运用非期望产出超效率SBM模型测度2007—2020年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71个市(州)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并综合运用非参数核密度估计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刻画其时空演变特征。研究表明:(1)时序演变方面,研究区域各省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值呈现出“高位波动、高位下降、低位波动、低位下降”四种显著的分异现象。(2)区域差异方面,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整体上呈现先降后升、差异扩大、两极分化的演变特征。(3)空间格局方面,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在全域空间分布上存在显著正向空间自相关性;在局域上存在显著的集聚现象并表现为“均衡扩展、结核分布”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基于非期望SBM模型,文章对中国27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10—2016年城市绿色发展效率进行评价,分析其时空格局、城市类型、效率损失成因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城市绿色发展效率水平总体不高,波动下降后有所回升,区域效率呈现东部>东北>西部>中部的态势,东北效率提升最大且提升单元具有“低投入、低产出和低污染”特点;效率沿河北至广东一线具有明显“凹陷”特征,区域内部效率变动较大。(2)环境污染、资源和资本冗余是各区域效率损失的主因,消费、财政收入和GDP分别是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效率损失的重要期望产出因子。(3)效率领先型、协调发展型、效率突破型和绿色增长型城市是中国绿色发展效率改善的推动力量,绿色下降型、黄色增长型和黄色下降型城市的效率则亟需改善。(4)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产业结构、能源强度、政府干预、环境规制和信息化水平是影响城市环境效率变动的重要因素,且影响程度存在区域异质性。  相似文献   

6.
洞庭湖区是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节点,研究洞庭湖区耕地利用碳排放和生态效率时空特征对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完成“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将耕地利用碳排放作为非期望产出纳入耕地利用生态效率评价体系中,运用SBM-Undesirable模型,基于县级尺度,揭示洞庭湖区耕地利用碳排放和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时空规律。结果表明:2007—2017年洞庭湖区耕地利用碳排放量呈现出“先波动上升再下降,最后趋于平稳”的态势,且在县级空间尺度上呈现出由2007年的中北部集聚分布状态演变为2017年的零散分布状态;2007—2017年洞庭湖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总体有所提高,且趋向于空间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7.
利用能值生态足迹模型以及绿色GDP核算初步评价了贵州省2000—2017年可持续发展状况,并选取已经扣除了非期望产出的绿色GDP作为产出指标测算贵州省生态效率,进一步评价其可持续发展水平。研究结果表明:(1)贵州省人均能值生态承载力较稳定,无较大波动;人均能值生态足迹呈现不断上涨的趋势;研究期间贵州省始终处于生态赤字状态;六种生态生产性土地中,化石燃料用地和耕地对生态足迹的贡献度最大。(2)贵州省绿色GDP的增长速度远低于GDP的增长速度,绿色GDP在传统GDP中的占比呈不断下降的趋势,不可更新资源产品的消耗量大是主要原因。(3)DEA结果显示,2000—2017年,有7个年份是DEA有效,DEA无效年份资本投入和劳动力投入存在冗余,投入和产出未达到最佳状态。  相似文献   

8.
从低碳视角下引入农业碳汇作为期望产出指标,运用以农业碳排放量为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测算2007—2016年长江经济带农业生态效率并分析其时空分布,然后通过Tobit回归模型考察农业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所有地区农业生态效率均未能长期达到有效值,各省份及上、中、下游区域存在显著差异,但总体呈现逐渐上升趋势。农业经济水平、农业公共投资、农业劳动力教育程度、农业机械化、政府规制和技术进步对农业生态效率具有正效应,农业化学化则具有负效应。  相似文献   

9.
文章分析并界定了农村生态扶贫的概念,提出云南省实施精准扶贫的关键在于生态扶贫效率低下,因而有必要对影响农村生态扶贫项目效率的投入和产出进行分析,以便提出改进云南省农村生态扶贫效率的对策建议。基于此,考虑到非期望产出,文章构建了农村生态扶贫项目效率评价指标体系,采用非径向、非角度的SBM-DEA模型,利用云南省4个州市共27个县进行实地调查所搜集的数据,对这27个县的生态扶贫项目绩效进行实证分析,最后给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以煤电产业为研究对象,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将发电煤炭消耗量作为投入指标、将煤炭发电总量作为产出指标,构建煤电产业生态效率测度模型,并考虑宏观因素在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两方面对煤电产业生态效率的影响,利用DEA三阶段模型对中国30个省份的区域生态效率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投入对煤电产业生态效率的影响是负向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正向的。(2)第三产业规模虽然促进了经济发展,但是整体来说抑制了煤电产业生态效率的提升。(3)教育经费的投入对煤电产业生态效率的影响是正向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负向的。(4)我国西部地区煤电产业生态效率处于前沿面,从纯技术效率来说,中部地区的生态效率较低;从规模效率来说,西部生态效率优于东部;整体上,东部地区综合生态效率低的原因是由于东部地区的规模效率较低引起的。  相似文献   

11.
基于水—能源—粮食纽带关系建立多维投入—产出指标体系研究能源绿色效率,包括从静态方面构建MetaSBM-DDF模型测算能源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从动态方面构建Luenberger模型测算能源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指数(GLTFP),并分解其要素贡献和地区差异性。结果表明:产出要素的无效率是整体无效率的主要推动力,且期望产出要素的相对贡献呈下降趋势,非期望产出要素的相对贡献呈上升趋势。能源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区域差异明显,东部沿海能源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代表最佳技术前沿,而东北地区、长江中游和西南地区是三大低值区。GLTFP年均增长率为4.5%,其中技术进步是GLTFP增长的核心动力且贡献度达121.06%,而技术效率对GLTFP增长有制约作用且贡献度年均下降0.9%,产出要素生产率变动是推动GLTFP增长的核心要素,且非期望产出要素、投入要素、期望产出要素对GLTFP增长的贡献率依次递减。  相似文献   

12.
基于中国矿业2007—2016年的面板数据,使用SBM窗口分析法测算我国采矿业的静态能源生态效率,通过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分析我国采矿业能源生态效率的动态演进特征,研究发现:①采矿业整体能源生态效率水平偏低,离最优生产前沿还有47.3%的改进空间,6个分行业差异显著。矿业投入的冗余率较高。②矿业整体能源生态效率年均增长8%,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分别增长-2%和11%。6个分行业的能源生态效率都在上升,但程度不同,在驱动效率提升方面也各有差异。  相似文献   

13.
湖南省县域农业生态效率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湖南省2008—2018年县域行政单元农业面板数据,采用超效率SBM与面板Tobit回归模型,结合空间相关性分析方法,对农业生态效率空间异质性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在研究期内湖南省县域农业生态效率呈现波动中上升的趋势,整体处于中等效率水平;空间变化呈现自西向东递减、自南向北递增趋势,且南北差异大于东西差异。(2)从全局空间自相关性来看,除2009—2010、2015—2017年外,湖南省县域农业生态效率呈现正相关特征和波动性空间集聚现象;从局部空间分异来看,处于空间正相关的县域的数量在研究期内逐年下降,区域农业生态效率的集聚性呈现递减趋势。农业生态效率高高(HH)集聚主要分布在湖南省北部和东部部分地区,空间上有明显的向邻接地区扩散的趋势;低低(LL)集聚主要分布在湖南省南部和西部地区。(3)不同尺度的农业生态效率影响因素差异明显,其中,农民可支配收入和人口数量对农业生态效率产生正向影响,自然灾害对农业生态效率产生负影响,GDP和城镇化率对农业生态影响在不同尺度具有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4.
中国省域农业耕地产出效率实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肖勇 《经济问题》2012,(2):70-73
快速的经济增长导致耕地面积以一种非期望速度被转化为非农用地,无论中国目前是否具备满足日益增长的农产品需求能力,耕地产出效率问题都将成为国内外学者当前甚至未来关注的焦点。通过构建中国农业耕地产出效率评价的DEA模型,以中国31个省(市)为研究对象,进行省域农业耕地产出效率测算,并选取气候条件、农业机械技术、外商直接投资以及教育水平等影响因素与效率值进行回归分析,深层次挖掘中国农业耕地产出效率低下的症结所在,最后,提出相应的改进耕地产出效率的对策措施,以期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顺利实施和耕地资源系统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王海飞 《经济地理》2020,40(4):175-183,222
以绿色农业发展为导向,选择农业碳排放作为非期望产出指标,采用超效率的SSBM模型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相结合的方法,以县域单元为尺度对2000-2017年安徽省农业效率水平、空间格局及其演变趋势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①传统DEA模型忽视了农业碳排放等非期望产出的负面效应,从而高估农业资源利用的实际状态,基于超效率的SSBM模型更符合实际情况,能较好地识别各评价单元之间的优劣关系。②研究期内,安徽省农业效率值呈波动式上升态势,但总体上处于效率中等水平,农业效率空间分布不均衡,呈现出皖南地区>皖中地区>皖北地区的空间分布格局;空间变化趋势呈现自西向东递增、自北向南U型增长的变化态势,南北差异的增大是安徽省县(市、区)农业效率差异增大的主导因素。③除2010年外,安徽省农业效率呈正相关,空间差异有所缩小,但空间集聚程度相对较弱;安徽农业效率HH集聚县区集中分布于皖南地区,且呈现出向周边县区扩散的态势,LL型县(市、区)则主要分布在皖北地区,且空间分布较为稳定。④研究期内,安徽省农业效率空间正相关的县(区)数量有所增加,表明该时间段内安徽省农业效率空间上进一步集聚,LL型集聚的皖北地区应当是安徽省农业发展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16.
生态效率是权衡经济、资源和环境三者关系的科学评判手段,可定量分析研究区域的农业生态发展水平,为区域农业生态化协同发展提供借鉴之处。以天山北坡经济带为研究区域,采用Super–SBM模型和σ指数测度农业生态效率静态水平和区域差异的敛散性,并运用Global–Malmquist指数研究农业生态效率的动态变化,最后依据无效率分解模型厘清效率损失的原因并提出效率改进的路径。研究结果表明:农业生态效率整体水平不高,区域差异特征明显且呈现扩大趋势;指数分析表明,技术进步是最重要的提升动力,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业生态效率的提升;效率损失的原因在于过量的资源要素投入和污染物排放,其中,地膜、水资源和化肥投入要素冗余程度最高。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7.
绿洲农业是我国西北干旱区农业的精华,面临关键生产要素稀缺和生态环境脆弱的双重限制,低投入高产出的高生产效率无疑是破解双重限制的重要途径,因此十分有必要评估其生态经济效率,辨析其影响因素。在张掖市统计局投入产出调查基础上增补专项调查,以制种玉米种植农户为研究对象,先利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对制种玉米生产边界内的相关环境影响量化分析,并将干旱区主要的农业生产约束性要素——水资源纳入其中,得出张掖市制种玉米环境影响归一化结果加权评估后的均值为1.28E-07;再将该值作为非期望产出纳入第二步的SBM超效率模型效率评价体系中,测算得出生态经济效率均值为0.871 2;最后,分别采用OLS和Tobit两种方法对效率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针对生态效率影响因素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从投入产出角度测度欠发达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差异并探讨其优化路径,对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益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2001—2010年江西省城市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江西省11个市进行土地利用效率测度,揭示了江西省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不同特征和空间分布规律,研究表明:(1)研究期内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总体平稳但也存在局部波动;(2)在11个城市中有4个为DEA有效,其余7个为非DEA有效,投入冗余与产出不足并存;(3)规模效益阶段各不相同,城市用地仍以"需求性供给"为主导。在此基础上,剖析了城市土地利用的影响因素,并从资本、劳动力和土地的三个方面对差异内在影响因素进行阐述,提出未来土地利用效率优化路径提升的关键是从土地单一要素投入向综合要素投入的转变。  相似文献   

19.
不同省域科研投入产出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使用我国30个省2003~2008年省级面板数据对科研投入产出效率进行了测算与比较研究。结果发现,我国科研投入产出效率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性;大部分地区的科研投入产出效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特征,其拐点出现于2004~2005年间;各地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投入冗余或产出不足;科研活动市场化程度、基础研究投入强度、产学研结合程度、科技人员投入对科研投入产出效率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各指标每上升1%,其效率将分别增长0.39%、1.01%、0.31%和16%,但科技经费投入对效率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以2009—2019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构建考虑非期望产出的全局超效率EBM模型测算我国各省份的实际生态效率值;运用泰尔指数、探索性数据方法揭示区域生态效率值的时空特征;构建GTWR模型研究生态效率影响因素的时空异质特征。结果表明:区域生态效率时间上呈现“速度快、后劲足、阶段性强”的特点;空间上则具有明显的梯度分布格局;各要素对生态效率的影响具有显著的时空非平稳特征,不同时空节点下,各要素的作用方向、时变趋势均不同,各地区系数的分布分别呈上升、下降、“N”型、倒“N”型等形态。论文据此提出机制赋能、配置赋能、要素赋能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