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源  陈永红 《生产力研究》2022,(11):26-32+161
文章从理论上阐述了数字经济对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机理,用2005—202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实证结果表明:其一,数字经济扩大了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其二,区域创新水平在数字经济影响城乡收入差距中发挥了中介效应,而农业劳动生产率则发挥了遮掩效应;其三,农村人力资本具有逆向调节作用,能够降低数字经济给城乡收入差距带来的负面影响,而且农村人力资本结构的调节作用更优。未来,应进一步加快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农业技术创新,推进农业信息化发展;同时要提升农村教育质量,培育信息化人才,逐步缩小城乡数字鸿沟。  相似文献   

2.
从我国农村转移劳动力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研究现状入手,从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与人力资本提升角度分别阐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利用有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验证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其素质提升有利于社会经济增长。关于农村转移劳动力素质提升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效度测量的各种方法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利用甘肃省14个市州2004—2016年的数据,运用固定效应静态面板模型和动态系统GMM估计实证研究了技术进步、农业现代化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技术水平显著提升了农业经济增长率;(2)农业现代化水平不同程度加快了农业经济增长,相比而言,在甘肃省,农村用电量的增长效应高于农业机械化;(3)耕地面积、化肥施用量显著正向作用于农业经济增长,农村受灾面积抑制农业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4.
理论与实证分析表明,决定城乡收入差别的宏观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发展程度、城乡劳动力负担差异程度与城乡劳动生产率差异。其中,城镇劳动力负担、城乡劳动生产率差距与城乡收入差距负相关,农村劳动力负担与城乡收入距正相关,经济发展程度与城乡收入差距存在倒“U”型关系。为此,要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就需要在继续促进经济快速稳定发展中,坚持市场化改革的方向与现有人口政策,以规模化、科技化和产业化推动传统农业升级,提升农村劳动生产率。  相似文献   

5.
本文运用状态空间模型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从总量和结构两个层面,探讨了我国财政农业支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动态效应。结果表明:(1)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后,财政农业支出总量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呈现出阶段性增加到稳定的正向效应,增加财政农业支出总量有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2)财政农业支出结构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差异性的长期效应和短期效应,其中: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各项事业费及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长期正向效应,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和农村救济费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长期负向效应,各类财政农业支出短期效应均较小。  相似文献   

6.
在城镇化视角下,通过理论模型推导,构建门槛面板模型,采用1997~2015年省际数据实证检验了社会保障支出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门槛效应。研究发现:在城镇化视角下,社会保障支出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具有显著的门槛效应。在城镇化水平中级阶段,社会保障支出缩小了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在城镇化水平高级阶段,社会保障支出拉大了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分地区看,东中西部社会保障支出既存在城镇化水平的门槛效应,又存在地区差异。基于社会保障支出结构,社会保障各项目支出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具有不同的门槛效应。此外,人力资本和城乡收入差距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具有显著影响,人力资本负向影响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城乡收入差距正向影响城乡居民消费差距。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分析了城市劳动力和农村劳动力相对人力资本水平差距对中国城乡经济社会分割和融合的影响。具体来说,在基本模型部分我们主要分析了城乡相对人力资本水平差距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城市就业、工资水平、收入差距以及社会和谐程度的影响。我们的分析发现,随着城乡相对人力资本水平差距的扩大,一方面,农村向城市转移劳动力的数量会增加,城市最终产品部门就业量也随之增大,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工资会上升,城市劳动力的单位有效工资水平会下降但实际工资水平会上升;另一方面,经济中的人均收入虽然会提高,但是城乡劳动力收入差距会扩大,同时社会内部不和谐程度也会提高。在扩展模型部分,我们引入了垄断竞争的中间产品部门,分析发现,中间投入品部门的产业集聚在一定条件下会扩大城乡相对人力资本水平差距的相关效应。  相似文献   

8.
农民利用土地、物质资本和自身人力资本等要素组合进行生产,与雇佣工人相比,其收入中不仅有劳动者报酬,还有资本性收入.有鉴于此,本文从上述视角实证研究了1985年-2008年间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发现人力资本要素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最明显,而物质资本与劳动力流动对农民收入增长也有显著的正影响,农业种植结构的变化对人均收入影响则不显著.进一步利用2000年和2007年的横截面数据研究发现,从全国范围内来讲,农村劳动力流动已经无法推动农民收入更快增长,这说明加快新农村建设,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是我国农民收入提高的关键所在.最后提出了加强人力资本投资与物质资本投资,进而加速提高农民收入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城乡居民人力资本投资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人力资本是通过对人的投资而形成的,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有着重要作用.根据1995-2007年城乡居民家庭人均人力资本投资的数据,分别从教育文化娱乐服务、医疗保健、交通通信三个方面对城乡人力资本投资进行实证比较分析,并在比较时注重将年平均增长率与绝对水平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最终得出结论:城镇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服务、医疗保健支出的年平均增长率均高于农村,城镇人均交通通讯支出的年平均增长率略低于农村,城乡人力资本投资的绝对值差额巨大,而且呈继续扩大趋势.城乡居民在人力资本投资方面的差异会直接影响农村经济增长和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因此应遏制城乡人力资本投资差距继续扩大的趋势,实行城乡人力资本投资的均衡发展战略,采取一系列促进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0.
农村劳动力流动带动了农村与城镇两部门间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文章运用参数法度量阐释和分析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对要素配置所产生的效应,并对其在中国的实践情况进行评价。实证研究表明,中国农村劳动力的城镇化就业从要素配置的角度提高了生产效率,为中国经济增长产生了正向的贡献。随着城镇劳动力市场的日益放开,城乡间劳动力的要素配置效应有逐渐增强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发展经济学原理指出,农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发展与人力资本投资密切相关。近年来,我国政府对农村地区进行了力的扶持,尤其是对农村人力资本进行了投资。根据我国1990~2010年时间序列数据建立人力资本增长模型,对我国农村人力资本在农业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进行实证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农村人力资本是农业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对农业经济发展有着显著的正向推动效应。据此,提出了促进农村人力资本形成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
柏旭 《经济纵横》2023,(12):84-94
进入新发展阶段,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成为当前的重要任务。本文分析了数字经济对城乡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及其内在机理,并运用多种计量模型进行了检验。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发展对城乡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呈现先强化后抑制的变化趋势;数字经济会通过沟通成本降低的城乡融合效应、农业技术进步的乡村振兴效应缩小城乡收入分配差距,但会通过产业结构升级的就业替代效应扩大城乡收入分配差距;同时,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市场化水平均对数字经济的城乡收入分配差距的缩减效应产生显著正向影响。进一步的门槛检验结果证明,由于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压力不同,数字经济对城乡收入分配差距存在显著的非线性影响。应紧紧把握数字经济发展的时代趋势,利用数字经济新优势,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带来的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等效应;加快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培育统一、完善的数据要素市场,提升地区市场化水平,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要素支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根据当地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制定针对性政策。  相似文献   

13.
基于PVAR模型、GMM估计、格兰杰因果检验,以2001—2020年我国31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财政农业支出、农村金融效率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第一,财政支农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正向关系,但农村金融效率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并无显著关系。第二,财政农业支出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财政农业支出可以通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同时稳定的农村经济增长也成为财政的部分资金来源。第三,财政支农与农村金融效率之间不存在任何方向上的因果关系,说明我国财政政策没有充分调动金融机构服务农村经济的积极性,财政资金发挥的引导功能不足。  相似文献   

14.
推动农业经济增长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必然要求,利用全国26个省2005-2019年的面板数据,基于农业劳动生产率分组视角,应用动态面板模型系统考察现阶段中国财政支农与劳动力流转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动态影响及其分组差异,并运用系统广义矩估计(GMM)等方法进行实证检验,为新时代揭示农业经济增长驱动性因素提供可靠依据。研究发现,从全国看,财政支农与劳动力流转对农业经济增长呈现显著正向影响;从分区看,劳动力流转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在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区域中显著,财政支农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在低农业劳动生产率区域中显著。因而,从财政支农与劳动力流转两方面,针对不同农业劳动力生产率区域,提出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人力资本的流动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生产社会化的必然产物,经济发展要求劳动力经常流动以适应就业机会和地区发展变化的需要。我国有着丰富的农村劳动力资源但并没有带来高速的农村经济增长,根本原因是农村人力资本存量低,投资不足。长久以来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严禁农民自由迁徙,割裂城乡之间、工农业之间的良性互助关系,造成城市工业的发展没有带动农业的相应发展,反而几乎把农业排斥在了现代化发展之外。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五个统筹,第一就是统筹城乡发展,同时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之间的双向流动,是增加农民收入和推进城镇化的重要途径”。因此通过城乡间人力资本的双向流动实现劳动力在当前经济状况下的优化配置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是中国农民奔向现代化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6.
杜若宇  李颖 《当代经济》2005,(12):58-59
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人力资本的流动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生产社会化的必然产物,经济发展要求劳动力经常流动以适应就业机会和地区发展变化的需要.我国有着丰富的农村劳动力资源但并没有带来高速的农村经济增长,根本原因是农村人力资本存量低,投资不足.长久以来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严禁农民自由迁徙,割裂城乡之间、工农业之间的良性互助关系,造成城市工业的发展没有带动农业的相应发展,反而几乎把农业排斥在了现代化发展之外.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五个统筹,第一就是统筹城乡发展,同时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之间的双向流动,是增加农民收入和推进城镇化的重要途径".因此通过城乡间人力资本的双向流动实现劳动力在当前经济状况下的优化配置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是中国农民奔向现代化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7.
中国劳动生产率与就业结构变化关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中国劳动力从农业向工业大规模转移,就业结构变化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平均贡献度为28.36%,“structural bonus”效应显著;到90年代,劳动力从农业向工业转移趋缓,劳动力从工业向服务业转移加快,“structural bonus”效应和“structural burden”效应同时存在;加入WTO以后,劳动力向工业转移趋势迅速加强,就业结构变化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平均贡献度为17.31%,“structural bonus”效应显著。改革开放以来,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一直是劳动生产率提高的主要推动力。  相似文献   

18.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组成部分,数字经济的纵深发展和全面拓展为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了新动能。在构建2011—2020年31个省区市数字经济发展指数的基础上,多维度实证考察数字经济对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数字经济有效赋能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机制检验证实,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是其重要的中介传导机制,其中科技创新的影响效应较人力资本更显著。异质性分析显示,数字经济对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赋能效应呈现出“中西部>东部”的总体态势;数字经济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影响表现为:粮食产销平衡区>粮食主产区>粮食主销区;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越高,数字经济的赋能效应就越明显。分维度估计结果表明,相较于农村现代化,数字经济对农业现代化的驱动力更强劲。  相似文献   

19.
根据城乡生产函数差异的特征事实构建了城乡收入差距模型,利用我国各省1997—2009年数据研究城乡劳动力比、固定资产比、人力资本比、农业中间品投入、工业化和第三产业规模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显示,我国城乡要素生产率与城乡要素配置的差异对城乡收入差距具有决定性作用;城乡劳动力比的增长明显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而城乡人力资本比、固定资本投入比、农业成本、以及相邻地区间的相关性都导致了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途径是加快农村劳动力的城市化、增加农村教育投入、提高农业生产率、增加农村的物质资本投入,各省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努力对邻近省份也会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20.
完成人口转型的发达国家中,土地、劳动力等传统农业生产要素已不再是农业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而实际上人口转型已成为影响农业技术进步的决定性因素。文章基于1980-2000年14个已完成人口转型的发达国家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通过农业技术与农业增长、人口转型与技术进步两个模型的检验结果,验证了发达国家农业人口数量的减少、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对技术进步具有正向影响,通过对发达国家农业可持续增长的经验分析,得出中国农业可持续增长的关键为重视农村教育、加快农业人口转型以及提高农业科技投入。同时给出中国农业可持续增长的政策建议:利用教育投资的外溢效应促进农业人口转型,借助科技投入步入高效益农业可持续增长轨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