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注册制改革强化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要求,突出了交易所问询在IPO前的信息核验作用。IPO抑价率是衡量资本市场定价效率的重要指标,其水平与变化体现了资本市场改革的成效。本文基于信息溢出视角,以2019—2021年沪深A股注册制IPO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交易所问询对IPO抑价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交易所增强对中介机构其他客户的IPO问询力度,能够显著降低目标企业的发行抑价,即交易所问询存在信息溢出效应。第二,交易所问询的信息溢出效应主要通过提高目标公司的被问询力度,达到降低目标企业IPO抑价的效果。第三,交易所问询信息的溢出效应存在异质性,在询价机构数量多、网上超额认购倍数高的公司中表现得更为明显。提高资本市场的信息披露质量,应推动中介机构完善质量控制体系建设,增强业界标杆的学习效应,形成与注册制改革相匹配的执业理念与执业能力;落实新证券法在IPO业务中对中介机构的职责要求,完善IPO配售制度,加强保荐机构加强报价的客观独立性;建立交易所问询跟踪机制,根据中介机构后续IPO信息质量的改进情况,强化对中介结构的激励约束,增强IPO问询在资本市场治理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基于我国科创板设立这一重要事件,本文考察了科创板注册制改革对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影响。利用截至2020年底上市的科创板公司作为实验组样本,并通过倾向得分匹配方法构建控制组样本,本文研究发现,相较于其他板块公司,科创板公司IPO时应计盈余管理的程度更低,这一结果说明科创板注册制改革降低了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作用机制的检验表明,科创板注册制改革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在盈利水平更低、融资约束更大和科创板重点支持行业公司中更显著,而且,科创板公司IPO时面临更低的盈利压力。进一步分析显示,在地区市场化程度更高和高声誉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公司中,科创板注册制改革后IPO公司盈余管理程度下降得更明显。最后,我们的研究表明,科创板注册制改革不仅影响公司IPO过程中的盈余管理行为,也显著降低了公司IPO后一年的盈余管理水平。本文研究在丰富新股发行市场化改革和公司盈余管理文献的同时,从公司信息披露角度深化了对我国新股发行市场化改革的理解,并为进一步推进我国资本市场改革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3.
《中国金融》2013,(11):33+65+82
《中国A股市场IPO首日与后市收益异象研究》作者:李宁定价:25.00元本书对备受关注的IPO市场同时存在首日超额收益现象、后市长期收益弱势现象以及IPO发行上市企业集中上市的聚簇现象进行了研究,澄清了对于A股市场是否存在IPO后市弱势现象的争论,分析了影响A股市场两大异象的重要因素,解释了A股市场存在两大异象的逻辑关系,划分了A股市场IPO热季周期与冷季周期转换边界,评价了A股市场发行制度改革效率,探讨了中国证券市场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4.
科创板作为试点推行注册制,在询价定价机制改革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券商跟投”等制度创新。本文从投资银行声誉角度出发,研究了科创板的跟投制度对新股定价的影响。研究发现:(1)相比主板,科创板公司IPO抑价率显著更低,定价效率更高;(2)科创板公司中,投资银行的声誉降低了信息不对称程度,从而显著降低IPO抑价率;(3)在跟投的制度背景下,投资银行同时也是“投资者”,跟投比例越高,其抬高发行价的机会主义行为更少;(4)进一步,对于高跟投比例的科创板公司,投资银行声誉机制发挥的作用更大。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当前全面推行注册制的背景下,投资银行声誉机制和市场的健康运行相辅相成,应强化投资银行在IPO过程中的信息认证功能,并通过跟投制度形成对投资银行定价的市场约束。  相似文献   

5.
<正>2019年以来,注册制科创板试点、创业板试点相继成功落地,作为我国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的头号工程,注册制改革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逐步完善了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注册制对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具有较高的要求。全面注册制落地实施在即,作为注册制下投资银行类业务的“看门人”,证券公司的内部控制水平,对全面注册制成功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如何在注册制下强化证券公司投资银行类业务的内部控制,保证投行业务高质量发展是值得探讨的课题。一、注册制下资本市场情况及监管形势(一)注册制下资本市场融资情况注册制试点三年以来,我国社会直接融资规模持续增长,科创板、创业板注册制实施当年IPO融资规模分别增长83.76%和89.26%,  相似文献   

6.
未来只有具硬核价值的企业才能给投资人带来丰厚的回报。2020年股权市场三大趋势趋势一:资本市场迎来全面注册制改革,长期价值为王首先,科创板注册制上市标准中财务指标要求逐步弱化,允许尚未盈利企业上市,重点是为实现市场化市值要求。在注册制下,企业IPO的核心重点将由"满足财务指标要求"转变为"实现市场化市值要求"。  相似文献   

7.
注册制背景下,资本市场的生态环境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A股市场已经出现了结构化牛市、严重两极分化、赚钱难度变大等现象.IPO再也不是企业一劳永逸的"上岸线",而只是企业参与新一轮市场竞争的"入场券".在全面推行注册制背景下,有资本运作需求的中小微企业仍较难借助IPO参与资本市场;但如果不选择进入资本市场,不借助资本的力量发展企业,则会面临更难的融资困境.是否IPO需要企业从整体环境、企业经营发展、上市成本、资本利用率、IPO时机等角度深入、系统地思考资本运作策略.  相似文献   

8.
<正>全面注册制落地不是改革的终点,而是全新的起点。相关制度的运行效果最终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能否吸引更多优质企业境内上市,能否为投资者带来长期持续价值,能否保持市场流动性的“一汪春水”。只有牢牢把握资本市场改革的大方向,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才能充分激发全面注册制的制度活力。试点注册制以来市场的主要变化自2019年试点注册制以来,我国资本市场迎来了一系列积极的变化,集中体现在首次公开募股(IPO)融资规模大幅增加、企业上市条件更加多元、发行交易定价限制有序放宽、常态化退市机制逐步形成等方面,市场包容性和开放性进一步增强。一是IPO融资规模大幅增加,资本市场服务实体功能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9.
A股发行公司IPO前盈余管理与IPO后经营业绩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2001~2005年期间在我国上交所和深交所A股市场上市的247家IPO公司为研究样本,研究IPO前盈余管理与IPO后经营业绩变化之间的关系。实证研究结果表明:IPO前的盈余管理对IPO后的经营业绩具有一定的预测性,IPO前的正向盈余管理程度越大,其IPO后的经营业绩下降幅度就越大,即IPO前正向盈余管理将会导致IPO后经营业绩下滑。  相似文献   

10.
跟投制度是注册制下开创性的改革实践,旨在保护高度市场化程度下的投资者利益。本文从IPO定价的视角出发,研究跟投制度对新股定价效率的影响,为分析跟投制度的有效性提供了经验证据。本文以2019年7月22日—2021年12月31日1074家A股上市企业为主样本进行实证研究后发现,相较于保荐券商未跟投的IPO企业,券商跟投的IPO企业抑价率更低。机制检验发现,降低市场信息不对称程度和扩大投资者意见分歧,是跟投制度降低IPO抑价率的两种渠道。拓展性研究发现,券商跟投提高了市场短期和中期回报率,但也加剧了后市波动风险,并增加了IPO承销费用。本研究对评价注册制下跟投制度效果和新股定价效率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是探析在实行IPO注册制改革的背景下,股票发行方式从核准制到注册制的转变会给我国的股票市场带来哪些影响。首先,实行IPO注册制改革会大大降低企业上市难度,不在有壳资源价值;其次,股票市场的上市公司数量将大大增加,我国资本市场的吸引力得到提升,为广大VC/PE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最后,由于投资股票的选择增多,市场将更注重价值投资。然而,实行注册制改革也会给我国股票市场带来诸多挑战,比如股票市场扩容带来的冲击,企业欺诈上市和去散户化等问题,所以IPO注册制改革需要我们深入地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2.
江雨  付兴博 《会计师》2014,(2):10-12
十八大后,证监会明确了"新股发行机制向注册制过渡"的目标。众多的国内外研究学者已经证明,上市公司在IPO中普遍存在着盈余管理的行为,且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是同时存在的。当我国IPO发行机制由核准制变为注册制时,由于发行审核制度和定价制度的放宽,IPO公司的盈余管理动机会大大减弱,从而降低其盈余管理的程度。另一方面,法律保护水平的上升和倾向于选择高质量的审计师,IPO公司的盈余管理方式会从应计盈余管理向真实盈余管理转变,这是由于真实盈余管理具有更强的隐蔽性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3.
孙昊天  李楠  肖斌 《中国外汇》2023,(14):32-36
<正>考虑A股与港股、美股的受众不同,预计拟上市企业不会因为备案制或注册制的实施而在短期内产生根本变化。境内中小型民营企业、A股限制上市行业企业、外资财务投资人众多的企业、业务模式创新的初创企业仍会选择境外上市。2023年2月17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下称“中国证监会”)发布了《境内企业境外发行证券和上市管理试行办法》(中国证监会公告[2023]43号,下称《管理试行办法》),  相似文献   

14.
本文首先介绍了我们IPO审核制度的现状和核准制带来了一系列弊端:过度包装,企业为顺利通过发行审核,粉饰财务数据。导致估值偏离。超额募资屡见不鲜。由于新股发行规模和发行节奏受控,上市不易激励了拟上市公司使劲"圈钱",超额募资盛行。一级市场定价畸高。投资者在监管机构主导和"背书"的发审机制下,往往低估市场风险,发审制度使上市资格成为一种"稀缺资源",上市意味着"获利",股票发行审批中容易出现权力寻租现象。接着阐述我们实行IPO注册制的必要性,以及实行IPO注册制会遇到的阻碍。  相似文献   

15.
李霞 《中国金融家》2005,(11):81-87
10月27日,本刊派记者赴港见证建行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的重要历史时刻—— 此次,建行IPO(首次公开募股)刷新了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在世人眼中的风貌,获得海内外投资者的肯定和认同,并且其承载着光荣和梦想的IPO活动也将在中国金融发展史上留下崭新的一页: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银行股中规模最大的IPO.自2001年美国卡夫食品上市至今全球最大的IPO; 亚洲市场除1998年日本NTT公司以外,七年来规模最大的IPO; 香港股市有史以来最大的IPO; 中国上市企业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IPO、中资企业中“全流通”上市的第一股; 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首家实现海外上市的银行。 当晚,在维多利亚港湾旁的四季酒店,建行举办了上市庆祝酒会,人们满怀欣喜举杯,举杯欢庆——为载入金融史册的光荣和梦想,为凝聚希望和未来的明天。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52家在A股与H股两个市场挂牌交易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衡量样本公司在两个市场的IPO抑价程度以及上市后的中长期股价表现来比较两个市场的IPO定价效率,并通过多元回归的方法找出两个市场中影响IPO定价效率的因素,研究表明,A股市场的IPO定价效率显著低于H股市场,针对此现状,本文提出了改革A股市场折股发行定价制度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实施注册制改革对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学术界对发行制度调整对创业板市场新股发行效率的影响研究甚少。本文通过建立双重差分模型,研究注册制改革对创业板IPO定价效率的影响。实证分析结果发现:短期内注册制改革抬高了创业板IPO抑价率,且中签率与IPO抑价率呈正相关关系,发行费用与IPO抑价率呈负相关关系。分析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注册制改革的效果尚未显现,我国资本市场相关制度尚未健全,个体投资者占比高,投机心理多,不同板块受到注册制改革的影响不同。由此,本文提出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增强对个体投资者的投资知识教育、提高企业盈利能力、适当增加发行费用等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2006—2014年上市的1107家A股IPO公司为样本,研究了承销商声誉对公司媒体报道、进而对IPO首日抑价的影响。研究发现:(1)媒体关注与IPO首日抑价正相关;(2)承销商通过媒体报道这一中间传导环节提高新股首日抑价;(3)IPO承销商声誉有助于公司获得更高的媒体关注,特别是来自地方性媒体的关注,2009年6月IPO发行政策改革后,承销商声誉对媒体关注影响增强。本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揭示并理解金融中介对资产定价影响的内在机理。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52家在A股与H股两个市场挂牌交易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衡量样本公司在两个市场的IPO抑价程度以及上市后的中长期股价表现来比较两个市场的IPO定价效率,并通过多元回归的方法找出两个市场中影响IPO定价效率的因素.研究表明,A股市场的IPO定价效率显著低于H股市场,针对此现状,本文提出了改革A股市场新股发行定价制度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赵俊 《中国外资》2010,(8):50-51
IPO限售股解禁是新股上市后发起人股份锁定,在一定的时间后上市的现象。对于上百家新上市公司IPO限售股解禁前后的超额收益率和超额换手率进行分析统计,发现在解禁前(T-20,T-5)存在着正超额收益,在解禁时(T-5,T-1)存在着显著的负超额收益。处置效应、市场非有效和操作是存在超额收益的主要原因。由于处置效应的存在,投资者倾向于将已经盈利的股份抛出,由于限售股往往成本较低,往往投资者会出现抛售。文章最后还提出了几点政策建议,加大锁定期的灵活性,增加限售股解禁时的信息披露和加强对大股东的监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