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诚 《城市发展研究》2021,28(10):58-64
当前,城市化已成为推动乡村公共空间发展与转型的重要力量.在结构层面,乡村公共空间的发展呈现出城乡公共空间资源配置错位、类型失衡和社会性缺失的趋势;在功能层面,乡村公共空间的发展呈现出主体功能弱化、功能单一化和功能异化的特征.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优先发展的制度安排、从熟人社会到半熟人社会的转型、压力型体制下的政绩驱动、市场机制的扩散和嵌入以及传统乡村文化的消解是引发乡村公共空间萎缩的内在根源.重构乡村公共空间,需要在模式上构建多元合作机制、在结构上实现空间均衡发展、在功能上坚持实用价值优先、在文化上彰显乡村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2.
刘慧文 《经济界》2023,(3):89-96
韧性治理是一种针对复杂、多变和不确定性的现代社会环境而提出的治理模式。将韧性理论引入民族地区乡村治理的价值不仅在于从现实的角度民族地区乡村治理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诉求,更在于锚定了建构治理主体的价值基础、发挥制度优势的实践方向。以韧性理论视角强化“政治引领、法治保障、德治教化、自治强基、智治支撑”民族地区乡村治理,开展乡村韧性治理的系统性研究,有利于为民族地区乡村治理寻求与扰动冲击相耦合的适应性转型路径,为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治理依据。  相似文献   

3.
民族地区乡村治理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石。新时代,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回应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重要举措。民族地区乡村因其特殊性导致了治理的复杂性,对民族地区乡村"三治"进行研究能对民族地区乡村治理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提供合理化的解决方案,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效果。文章立足于法理学的研究视角,从本体论、价值论、方法论的维度,试图架构研究民族地区乡村"三治"的初步逻辑框架。  相似文献   

4.
快速城镇化时期自上而下、追求效率化"快"发展的蓝图式乡村规划方法,已不适应我国当前传统乡村社会生态修复、产业培育和文化传承的振兴目标与发展需求.传统乡村规划思路应从效率化"快"发展转向品质化"微"振兴,规划方法须从蓝图描绘走向行动陪伴,即根据长期驻村调研,明确乡村多元系统要素振兴诉求和居民发展需求,针对性的展开乡村社会治理、产业培育、环境修复及文化传承等"微"振兴行动,渐进式的重构乡村社会生态平衡、重生乡村产业造血能力、重现乡村传统文化景观风貌,使规划行动契合传统乡村实际发展需求,实现传统乡村长期可持续的振兴目标.研究结合阜平县天生桥镇村庄发展行动规划展开实践应用,为探索传统乡村渐进式"微"振兴发展路径提供理论及实践支撑.  相似文献   

5.
刘晓静 《价值工程》2021,40(27):4-6
乡村振兴战略有利于推动乡村旅游发展,乡村旅游在产业业态、旅游环境、乡土文化、旅游治理、旅游参与等方面发生响应.本文对鄢陵乡村旅游对乡村振兴的响应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表示:鄢陵乡村旅游对乡村振兴各方面响应分数均较高,尤其环境响应、产业响应得分最高,但是文化响应和参与响应得分相对略低.鄢陵要继续加强旅游产业融合、旅游目的地建设、挖掘乡土文化、创新乡村旅游治理、鼓励居民参与旅游,推动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6.
梁漱溟是近现代中国乡村建设的主要倡导者和实践者,他的乡村建设思想来源于中西文化比较、中国社会结构及其对中国文化基础的分析,乡村建设理论贯穿着伦理情谊,重在恢复再造中国传统文化、重构中国社会,并且身体力行,在多省进行乡村建设运动。  相似文献   

7.
梁伟萍 《活力》2023,(11):19-21+25
中国共产党是乡村治理的领导核心,党领导下的乡村治理体系直接影响乡村治理的效能。在国家面向农村发展提出乡村振兴新战略、新要求的同时,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引领导向尚未获得全面贯彻,部分地区的农村党组织有弱化、虚化与功能边缘化的倾向,建设内生能量驱动的乡村治理体系任重道远,探寻党建引领嵌入乡村治理从而推进乡村善治的做法时不我待。本文基于自下而上的乡村治理逻辑,通过研究党建引领下乡村治理制度体系功能调适的实践逻辑,提出乡村治理主体优化、乡村治理网络重构、乡村内生力量激活三大策略,旨在探索基层党建工作组织嵌入乡村治理工作的内生路径,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乡村社会场域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8.
当中国社会现代转型迈向以城市信仰为中心的意义表述体系,发展主义深入骨髓之时,由亲缘地缘、民间信仰、乡规民约等构成的"后乡土"社会正面临着共同体的瓦解甚至是"农民的终结"的重大问题。在"后乡土"实现乡村治理有效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找寻、重塑与创新乡村社会的内生价值。以客观科学礼敬态度,发掘"新乡贤"文化的传统人文精神,构建交融传统与现代文化的新乡村共同体,赋予乡村的新人文系统,确立乡村研究的新乡土叙事,促成农民的文化自觉以及乡村文化发展的价值皈依,实现"三治合一"的乡村善治。  相似文献   

9.
朱明旭 《活力》2023,(5):184-186
本文对乡村文化的社会治理功能及实现机理进行研究,从乡村振兴角度出发,首先介绍了乡村文化的社会治理功能,其次对社会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对应措施,以期充分发挥乡村文化的社会治理功能的效用。这不仅有助于提高乡村发展水平,还能为后续乡村的经济发展奠定基础,有助于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落实。  相似文献   

10.
广西民族文化资源丰富,是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实现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十四五"时期建设成为文化旅游强区的重要法宝.目前,广西民族地区乡村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建设成效显著,但也暴露出文旅融合创新与特色创建意识有待加强、文旅融合项目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宣传效果和品牌效应有待提升等问题,面临高质量发展的困境.文章在总结广西...  相似文献   

11.
中国乡村转型与复兴的策略及路径——基于乡村主体性视角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乡村长期作为城市二产、三产转嫁发展成本的"受体",主体性缺失。从乡村主体性的视角,基于"三农"问题和城乡关系两个维度,揭示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的"非农化"演化逻辑,指出乡村的蜕化发展走向了"村庄终结"与"村庄异化"两个极端。为了使乡村回归主体本位进而主动转型与复兴,依托乡村的本源价值和"新三农"关系的重新定位,从乡村主体的立场重构城乡关系,认为"乡村复兴"应包括内部结构重组与对外价值输出两方面内涵,并提出通过构建城乡要素互通系统,重振乡村产业活力、重塑乡村文化魅力、重组乡村治理结构、重构乡城平等互补格局、重建乡村政策保障机制,让乡村主动向价值回归、自身造血、繁荣复兴的方向转型。  相似文献   

12.
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的背景下,河池传统乡村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面对传统村落日益解体、传统文化逐渐凋敝以及村落生态日益恶化等问题,加强河池传统村落价值挖掘,培育村落内生动力刻不容缓。本文通过分析传统乡村面临的价值困境,探索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价值激活的路径,研究重构传统村落生产、生活、生态系统的方法,进一步发掘整合与传承传统村落所蕴藏的多样化集体记忆和多元性价值,激活乡村内生式发展动力,形成健康发展的良性循环,促进河池传统乡村在继承珍贵传统文化资源的前提下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13.
广西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众多,民族文化资源丰富,职业教育发展前景广阔,具有助力乡村振兴的巨大潜力。广西民族地区职业院在助力乡村振兴时应注意专业设置特色化与文化底色、区域优势产业结构相结合;国家、政府在乡村地区推广职业技术培训时,需推动民族地区培训信息化、机制化发展,助力民族地区居民掌握技能、实现就业;在新机遇、新挑战下,职业教育注重加深广西民族文化与国际文化交流是助力民族振兴、乡村振兴,增强文化自信、民族自信的重要推力。  相似文献   

14.
乡村重构是指在多重因素综合影响下引起乡村聚落空间形态和社会经济形态发生重构的演化过程。以成都市郫都区的三个村落为实证研究对象,结合空间分析和问卷调查进行定量比较,分析土地制度改革影响下乡村空间和社会重构特征。研究发现,伴随不同深度的土地制度改革政策,如确权颁证、土地整治流转和乡村规划建设等内容,乡村聚落空间不断聚合规整,景观破碎程度下降,同时人口特征、经济状况和社会交往等方面也同时发生了重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释了土地制度改革下乡村重构的动力机制,指出围绕土地要素的产权明晰界定、土地利用集约和土地资产活化是实现乡村重构的关键前提,进而带动劳动力和资金要素重组流动促进乡村转型发展和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5.
建设美丽乡村是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主要目标.美丽乡村主要的建设内容是发展农村经济、建设宜居环境以及乡村文明建设.近年来,很多省市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从政治、经济、环境、文化等多方面着手建设美丽乡村,以实现乡村振兴.其中,通过优秀的传统文化开发促进美丽乡村建设有着重要意义.基于此,文章从优秀传统文化对美丽乡村建设...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创新以及经济水平的提升,农村地区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浙江、福建、江苏等农村地区出现了大批的电商公司。从宏观向微观、由经济向社会的转变,电子商务将成为制约我国农村工业和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推进农村社会治理机制的实施。通过对农村电商驱动下的乡村治理机制探讨,初步认识到了农村电商在乡村治理中的重要作用。结合乡村发展实际,归纳我国农村电商环境下的乡村治理困境,包括产业基础薄弱、人际关系弱化、政府权力弱化三个方面。在此基础上,对乡村治理进行路径探究,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展现乡村价值的社区营造——日本魅力乡村建设的经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日本魅力乡村建设实现了乡村产业、人口、社会、土地的同步城镇化,乡村地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文化、景观风貌得到了传承,成为国家实力的一部分。回顾日本魅力乡村建设的三个阶段,可以发现日本乡村建设重视政策引导、法律制度建设、资金援助、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等保障性制度设计,同时,把"人"、"文"、"产"、"地"、"景"五类资源的挖掘和保护利用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通过"村民主导,政府协作,社会支持"的组织方式,建立以村民为主体的社区营造模式,集合本土居民的建设热情和智慧,从根本上提升乡村的产业、文化、景观生态等多元价值,转变村民对乡村的固有认知,最终社区营造带来的这种可持续的自下而上的内生力量从根本上促进了魅力乡村建设愿景的实现,这为我国的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本土城镇化和乡村建设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18.
蒋雨材  李钰婷 《活力》2023,(21):178-180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是人才,但由于城乡之间长期存在的二元结构,农村地区发挥着有利于城市发展和为城市提供人才的作用。考虑到城市生活方式的吸引力,部分农村地区的发展较为滞后,这使得这部分地区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变得较为困难。大学生返乡创业有助于大学生实现自己的生活价值,激发农村治理的内部动力,并在基层建立新的社会治理模式。因此,政府、学校、公众舆论和其他行动者必须共同努力,建立有效的制度和激励机制,以便促进大学生返回农村,并使他们能够在农村地区开办企业,从而为乡村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9.
邹茂景  毛玉玲 《活力》2023,(6):175-177
乡村治理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基石。近年来,乡村治理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无论是治理主体的多元化还是治理手段方法的有效性均有所提升,实现了多元主体共治的新局面。乡村治理应以推动乡村振兴为目标,并按照乡村振兴要求进行创新。新时代,乡村的发展形势多变,这给乡村治理带来更多的挑战。因此,要结合乡村振兴需求,根据乡村发展现状和乡村发展规划,积极探索乡村治理创新途径。目前,我国乡村治理过程中依然存在治理体制不完善及治理能力有待提升等方面的问题,难以满足基层群众的综合性需求,同时也会给乡村振兴带来不利影响。面对这些方面的挑战,应增强乡村治理主体合力,健全农村组织体系,并推动乡村治理重心下移,以此来为乡村治理营造良好的环境条件,促进乡村治理的创新。基于此,本文分析了乡村治理创新的必要性,并就乡村治理创新途径进行探究,仅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20.
乡土文化是乡村振兴、美丽乡村的灵魂所在,如何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因地制宜,传承和发展乡土文化,保护和利用乡村现有资源,把每一个村落的历史、文化、地理、人文、产业相结合,以文化为抓手、继承乡土文化传统,才能更好、更高效地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才能使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形成合力,更有效地推动农村经济、政治、社会和生态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