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共二十大报告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而经济高质量发展在高质量发展中居于核心与关键地位,因此,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这是基于中国积累了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基础、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需要和实践中国式现代化关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等现实,而进行的战略部署。而且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也赋予了经济高质量发展凸显新发展理念引领性、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联动性、在显著提升效率中促进公平正义性等新内涵,这就为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推动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但是其在实践中也会遇到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有待进一步培育等难点,基于此,应以中国式经济治理现代化、以中国式科技现代化、以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等作为实践方案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现代化不可能是西方现代化的“翻版”。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发展格局,相应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就会有守正和创新。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体现人民至上的理念,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中国所要推进的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不能没有必要的增长速度。进入新发展阶段,推进现代化建设需要构建新发展格局。新发展格局不仅是应对潜在经济增长率下降的格局,也是应对逆全球化的格局。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其必要路径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在新发展阶段推进现代化建设不仅需要坚持深化改革开放,还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由此创新的现代化道路可称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守正创新。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现代化需要由理念到发展道路的转化,由此形成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表现为:现代化的创新发展之路;现代化的协调发展之路;现代化的绿色发展之路;现代化的开放发展之路;现代化的共享发展之路;以及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贯彻新发展理念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就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推进和拓展,是发展中大国特有的现代化之路。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资本流通理论所揭示的资本运动规律与构建新发展格局所要求的畅通经济循环这一核心要旨深度契合,为分析数字经济赋能新发展格局提供了理论指导。在企业层面,数字经济保障货币资本需求、畅通生产和流通过程、加快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周转,进而促进单个资本循环和周转,畅通企业“微循环”;在社会层面,数字经济丰富商品流通品类、促进社会总产品实现、赋能扩大再生产,进而提质增效社会总资本循环;在国际层面,数字经济拓宽商品流通范围、巩固国际供应链、重塑国际竞争主题,进而加强国际资本合作与竞争,实现内外循环双向互促。应从加强数字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动流通运行体系数字化转型、健全数据要素市场化流通机制三方面入手,发挥数字经济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动力引擎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聚焦新时代十年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阶段,总结回顾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实践历程,评估中国高质量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并展望新征程上深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可行路径。新时代十年,中国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主动适应新常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将高质量发展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十年间,科技创新驱动经济社会发展作用显著增强,区域和城乡发展差距不断缩小,绿色低碳发展步履坚实,对外开放实现规模质量双提升,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中国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强化科技创新和技术攻关、推动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统筹区域战略体系、全面推动绿色发展、提高人才队伍质量。  相似文献   

5.
在数字经济时代,中国式现代化与数字经济发展密不可分。从历史纵向维度看,数字经济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关键力量。从横向对比维度看,发展数字经济是超越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突破口。本文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考察数字经济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主要包括:一是创新驱动的数字经济发展增强中国式现代化的协调性;二是系统观念的数字经济发展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体系性;三是人本逻辑的数字经济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性;四是制度保障的数字经济发展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优越性;五是和平发展的数字经济发展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基于此,笔者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上数字经济发展需要健全平衡保护与共享的数据产权政策、兼顾公平与活力的数字平台竞争政策、统筹安全与发展的数字经济监管政策。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业化制度演变见证了中国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跨越的伟大征程。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工业化制度在以工业革命、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性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以及以中国式现代化、重工业优先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生产力发展、新型工业化为核心的中国特色工业化理论体系的指导下,经历了从以计划为导向到以市场为导向再到以发展质量为导向的历史演变,遵循了坚持党的领导和坚持实事求是的实践原则,坚定了满足人民需求和凸显中国特色的实践目标,践行了持续优化政府与市场二元主体关系以及持续互促国内国际两大市场格局的实践手段,体现了工业化的阶段属性和人民属性,取得了工业实力显著增强、产品产量居全球前列、国际竞争能力提升的伟大成就。新时代新征程,面向工业强国建设的目标,需加快建成工业大数据共享平台、优化区域工业规划制度、有效利用国内外工业资源、完善工业发展监督机制、强化创新驱动战略等。  相似文献   

7.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必然和现实依托。从中国现阶段发展要求出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明确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的战略定位。从内在逻辑机理来看,推进拓展中国式现代化要把握经济体系现代化的基础性支撑和推动作用,立足新时代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的进展成就,突出解决当前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中的结构性矛盾。在深刻认识中国式现代化和经济体系现代化的内涵要求与逻辑关联的基础上,整体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供给能力;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驱动力;着力缩小发展差距,为中国式现代化夯实共同富裕之基;发展绿色经济,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格局;持续优化对外开放格局,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担当。通过全方位、立体化地加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为在新征程中推进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强基赋能、蓄势前行。  相似文献   

8.
<正>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履行新使命,国企要紧紧围绕“做强做优做大国资国企”总目标,立足“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核心功能”两大途径,发挥好“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三大作用,持续推进改革深化提升,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9.
新发展理念和城乡融合发展战略辩证统一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遵循着现代化发展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从逻辑上看,以新发展理念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的应用,是人民实践和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结晶。以新发展理念指导城乡融合发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前者处于理念高度,具有思想引领性;后者处于区域协调层面,具有实践针对性,新发展理念为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理念指引、设定了发展目标、明晰了方法论。从路径上看,新时代以新发展理念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要着力推进城乡融合机制创新,加强生态融合建设,促进城乡资源互动开放发展,推动实现城乡的协调与共享发展。  相似文献   

10.
《新经济导刊》2024,(1):4-15
<正>创新发展在新发展理念中居于首位,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决定着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党中央一直高度重视科技事业,不断强化创新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坚持创新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相似文献   

11.
推动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塑造经济发展新优势。作为新的经济形态,数字经济具有技术性、互联性和倍增性等典型特征,通过创新要素的高效集聚与创新组织的精准匹配,重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通过促进产业变革调整与贸易转型提升,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通过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并形成网络效应,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成效;数字经济的发展加速了经济高质量发展不同维度的相互渗透、相互反馈及协同演化的进程。当前,数字经济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任务在于提高数字创新能力、深化数实融合、增强数字普惠共享及完善数字治理体系。具体需要促进数字创新的加速发展,塑造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全新动能;加快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构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体基石;营造数字网络的生态体系,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绩效倍增;构建数字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提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保障。  相似文献   

12.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深入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定位上,将高质量发展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这是对过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思想的继承和拓展。在内涵上,经历了1.0阶段的以全要素生产率为代表的效率提升,2.0阶段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三大变革以及3.0阶段的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高质量发展还进一步体现在生产力高度发达、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以及以人民为中心三个方面。在路径上,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以此不断推动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3.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和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理论与实践创新,为我们提供了洞察现代化实践和创新现代化理论的新范式。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持续发展、数据成为重要生产要素、数字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数字经济代表着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蒋鑫 《经济纵横》2022,(7):20-26
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是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决定的。新发展阶段是事物发展内外因的反映,新发展理念是对新发展阶段的统筹思考,新发展格局则是主观能动性的具体表达。三者紧密关联,需要用系统思维把握和理解三者的内涵和特征。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发展现实相结合,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指南,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和工作方法的中国化、时代化。  相似文献   

15.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推动力,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现代化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背景下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要求,是打造中国式现代化质量版的客观要求,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目标转型的必然要求。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重点在于构建现代经济体系、培育现代化新动能、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现代化新发展的战略任务是形成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内生驱动力,推动供给侧的产业结构升级,以新质生产力形成中国式现代化新优势;推动动力转换,形成中国式现代化新动力;实现数字经济赋能中国式现代化,以数字新质生产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的升级版;以新质生产力推动新型工业化,形成新型工业化的新优势。  相似文献   

16.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高质量发展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需要始终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内在统一来把握发展、衡量发展、推动发展,需要统筹发展与安全。这种追求多元动态发展目标的内在统一逻辑,正是高质量发展与传统经济发展的本质区别,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挑战。现代化新征程上,中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以及经济改革发展过程中深层次矛盾逐步显现等新挑战,需要完成一系列关键新任务。本文从高质量发展多元动态发展目标内在统一性要求出发,将这些新挑战新任务归结到供给、需求和治理三个层面。针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所面临的这些新挑战新任务,本文提出切实提高劳动报酬份额和居民收入占比、打造数字经济驱动人的全面发展的中国模式、消除新型数字基础设施的共享发展鸿沟、构建全社会终身学习和全面学习体系、提高宏观经济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确立产业安全政策的前置性地位等当前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优先项和着力点。  相似文献   

17.
数字中国建设,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加速推进具有重要意义。无锡市积极探索以推进“数实融合”为导向,以“数字经济”“数字生活”“数字治理”“数字协作”和“数字生态”为抓手的无锡模式,为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加速推进提供无锡经验。文章在梳理数字化转型实践和成效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存在的短板,从优化落实数字经济顶层设计、培育数字生态的良好格局、持续激发数字经济产业活力和强化创新性政策优势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应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以做强自身为基础,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着力应对好三重压力,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要全面落实好扩大内需战略。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五个方面的阐述,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为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要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进一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具体任务出发,赋予区域协调发展新的内涵。此外,还应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9.
曾立  谢鹏俊 《经济纵横》2023,(12):29-37
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经济思想开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的原创性范畴,也是彰显新时代经济发展特征的标识性话语表达,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也就成为中国生产力实现质变性飞跃的必由之路。新质生产力脱胎于传统生产力,具有独特的出场语境、功能定位与实践进路。突破个别西方发达国家的科技霸权、生产要素相对优势的变化、生产力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难题和生产模式更新迭代需要,构成了新质生产力的出场语境和时空方位。在此条件下形成的新质生产力也就具有了鲜明的目标导向和功能定位,即旨在构建高水平自立自强的新发展格局、助推创新驱动发展的转型升级、实现社会生产力的总体式跃升、增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动能。为此,要以新型举国体制确保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健全以创新能力为导向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充分发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对新质生产力萌发的协同作用,布局和形成一大批以新促质的新兴和未来产业,从而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壮大,在中国波澜壮阔的经济发展中彰显新质生产力蕴含的创新与质变。  相似文献   

20.
国家规划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有效手段,它的演变在理论和实践上为后续规划提供支撑与推动。新中国成立以来实施的十四个五年计划和规划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们通过三条机制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一是以持续动态调整的具体任务明确现代化发展目标,二是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产业布局引导地区现代化发展,三是厘清发展思路确保现代化发展道路行稳致远。国家规划对于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的作用很明显,而且其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能力不断增强。以国家规划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经验在于坚持党对中国式现代化规划制定的领导,以充分调研预防潜在风险,以现实导向确定有效目标,以两阶段评价提供纠错机制。总结国家规划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经验基础上,“十四五”规划及未来中国式现代化国家规划需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地位,协调宏观调控与市场发展的关系,坚持以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以政府定位和职能转变促进服务型政府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