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构建我国农民家庭的共同富裕指数,实证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影响农民共同富裕的机制、效应与特征,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能显著提高农民共同富裕水平,且该作用呈现非线性特征;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农民金融素养及传统金融支农水平在其中存在正向调节作用,农业高质量发展存在部分中介作用。异质性分析发现,相较于东部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对中西部地区农民共同富裕的支持作用更明显。因此,应以农业高质量发展为着力点,加速农村数字金融信用体系建设,因地制宜推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战略,鼓励数字普惠金融与“三农”融合发展,为农民共同富裕提供新动能。 相似文献
2.
3.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也是全体人民的共同愿景,如何推进共同富裕是当前我国面临的重大问题。文章基于CHFS微观调查数据构建了共同富裕指数,探究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共同富裕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推进共同富裕,其中创业活跃度的提升是数字普惠金融推进共同富裕建设的重要路径;第二,在偿债能力低、金融市场参与度低以及农村地区的家庭中,数字普惠金融的“马太效应”更加明显;第三,完善数字基础设施、普及数字工具以及提高个体金融素养能够减轻“马太效应”,提升数字普惠金融服务质效,从而推进共同富裕。文章厘清了数字普惠金融在推进共同富裕过程中的作用与路径,为共同富裕建设提供了政策依据。 相似文献
4.
钟婧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23,(8):122-128
选取2005—2021年中国31个省份面板数据,基于系统GMM、门槛效应模型对数字普惠金融、创新要素流动与共同富裕的关系进行探讨。研究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共同富裕包括经济协调发展、公共服务均等、绿色发展平衡在内的子维度均有正向推动作用。数字普惠金融与创新要素流动融合发展可推动共同富裕发展,且存在创新要素流动的门槛效应。另外,数字普惠金融与创新要素流动二者融合对不同地区精神共同富裕和物质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表现出东部、中部、西部地区依次递减规律。据此,提出激发数字普惠金融新活力、构筑创新要素流动新格局、打造区域协同发展新局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6.
从金融赋能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角度揭示金融与共同富裕的内在理论关系,文章提出通过社会主义条件下金融功能属性发挥以及金融本源思想指引实现金融的正向分配效应,从而支持与促进共同富裕实现。根据金融赋能共同富裕的经验事实与浙江各地区的具体创新实践,启示经济高质量发展才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先决条件,推进共同富裕要通过有效举措“藏富于民”才能熨平城乡差距与收入差距。按照金融赋能共同富裕的路径依赖,明确了坚持“党管金融”主基调是金融赋能共同富裕的基本行为准则,启示党的领导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在金融赋能共同富裕的实践探索中同样适用,并将起着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数字普惠金融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推动共同富裕的新契机。本文采用2014年、2016年和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三轮调查数据,以及2012年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相关数据,运用门槛模型实证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对代际收入流动影响的门槛效应,并运用OLS模型实证检验了数字普惠金融对代际收入流动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代际收入流动的影响具有门槛效应。在未达到门槛值时,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不利于代际收入流动;在超过门槛值后,数字普惠金融对代际收入流动具有促进作用。机制分析表明,初期阶段数字普惠金融受限于数字鸿沟,增大了代际收入关联性,不利于代际收入流动。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低收入家庭、农业家庭、低受教育水平家庭和西部地区的代际收入流动产生不利影响。本文的研究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决策参考,为促进代际收入流动和推动共同富裕提供了微观证据。 相似文献
8.
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特征表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这对畅通城乡经济循环,实现城乡和区域资源优势互补具有重要意义。数字普惠金融的迅猛发展正好为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缩小城乡差距,破解城乡融合发展难题开辟了新路径、注入新动能。本文从数字普惠金融角度入手,从理论机制和实证检验两个层面分析数字普惠金融能否以及如何促进城乡融合发展。面板回归和门槛检验的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路径,对城乡融合发展程度提高具有较强影响;当以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作为门槛变量时,从全国层面来看,随着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由弱变强,其对城乡融合发展呈现先抑制、后促进的U型门槛特征,且在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呈现出较强的空间异质性。 相似文献
9.
蒲甘霖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22,(8):117-122
文章基于2017—2020年中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采用空间矩阵、空间自相关与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绿色普惠金融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及其空间效应。研究表明:2017—2020年中国绿色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呈逐年上升态势;绿色普惠金融对共同富裕存在显著正向影响,且这一影响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绿色普惠金融对共同富裕的空间溢出效应边界为750千米。据此,提出政府应充分发挥绿色普惠金融的再分配效应、拓宽金融服务渠道、强化绿色普惠金融的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中国283个地级市面板数据,重点讨论数字金融与传统金融复杂作用关系对共同富裕的影响。研究发现:(1)数字金融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为成果共享提供支撑,具有共同富裕效应;并且数字金融的共同富裕效应具有长期性与时间累积性,呈现出显著的边际效应递增特征。(2)数字金融更多惠及传统金融发展不足的地区,有效弥补了传统金融的覆盖缺口,是传统金融的有效补充。(3)数字金融缓解了区域金融中心对共同富裕的负面影响,其共同富裕效应在传统金融分布不均的地区更加显著。(4)数字金融与传统金融相辅相成,两者共同发力相互强化金融体系对共同富裕的促进效应。结论启示,数字金融对传统金融的“超越性”强于“依赖性”,二者良性互动关系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老龄化程度加深的背景下,破解老年人口多维相对贫困问题对我国实现共同富裕有积极影响。本文利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与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研究了数字普惠金融和数字鸿沟对老年人口多维相对贫困的影响。研究表明:数字普惠金融能够缓解老年人口的多维相对贫困,但是数字鸿沟的存在加剧了多维相对贫困,并且数字鸿沟削弱了数字普惠金融对老年人口多维相对贫困的减缓作用。不同维度的分析发现,数字普惠金融能够缓解老年人口在收入、健康、社会保障以及生活环境维度的相对贫困,但是对教育维度的相对贫困影响不显著;数字普惠金融的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能够显著减缓老年人口多维相对贫困,但数字化程度的影响不显著;数字鸿沟的使用沟对老年人口多维相对贫困的影响最大,并且使用沟的负向调节作用最大,其次是知识沟和接入沟。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基础设施越完善、家庭数字反哺越好以及社会互动越活跃,那么数字鸿沟在数字普惠金融减缓老年人口多维相对贫困中的负向调节作用将越小。 相似文献
12.
普惠金融面临着“惠”与“普”难以实现互动发展的困境,制约其高质量发展。本文系统分析普惠金融本质,探究“惠”推动“普”实现互动发展的关键,厘清数字普惠金融的助力机理。研究发现,普惠金融以“惠”为根本推动“普”,“普”发挥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作用促进“惠”,实现互动发展;“薄利多销”为其盈利模式。实现互动发展的关键在于降低普惠金融产品的平均成本;数字普惠金融的助力机理为依托数字平台网络效应、数据信息非竞争性以及数字技术去中心化分别降低获客成本、风控成本和交易成本。然而,数字普惠金融仍存在服务边界。最后,提出搭建“三角平台”运行载体,做实促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设施保障。 相似文献
13.
数字普惠金融的普惠性,在于其促进机会平等和收入分配公平.本文基于2011-2017年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指数、企业工商注册信息和居民收入差距的匹配数据,从城乡差异的视角考察了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结果 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居民收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对农村居民的收入效应更大,从而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本文发现,激发农村居民创业是数字普惠金融改善收入分配的重要机制,并且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居民创业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小微或劳动密集型创业.本文的结果揭示了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益贫性特征,即无论是收入效应还是创业活动,农村居民均从中获得了更多的发展红利. 相似文献
14.
数字经济作为驱动产业转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其在推动共同富裕、统筹城乡协调均衡发展中的作用尚不明确。基于城乡均衡发展视角,选取2011—2020年201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实证探析数字经济影响共同富裕的路径机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整体上对城乡均衡发展具有抑制效应,且这一影响存在典型的“俱乐部收敛”现象,表现为在东部地区会抑制城乡均衡发展,在中部地区有利于推进城乡均衡发展。同时,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在这一影响路径中存在双重门槛效应,随着经济水平提升,数字经济对城乡均衡发展的影响表现为“先抑制、后促进、再抑制”的趋势。研究结论对中国依托数字经济发展,实现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16.
2013年党中央正式开始推动普惠金融,以丰富金融市场层次。普惠金融的定义是什么?内蒙古普惠金融发展现状如何?如何加速构建内蒙古的普惠金融体系?文章基于北京大学2011-2018年内蒙古数字普惠金融的数据对上述问题进行发展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内蒙古发展普惠金融的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7.
数字普惠金融的普惠作用能够有效弥合城乡贫富差距,但数字鸿沟的存在会产生阻碍作用。本文基于2011—2020年间中国31个省份的统计数据,使用固定效应和调节效应模型对数字普惠金融缩小城乡贫富差距和数字鸿沟的影响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各省份数字鸿沟水平总体上呈现收敛趋势,西部地区数字鸿沟现象最严重,收敛趋势也最明显;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具有“普惠性”,能够显著缩小任意数字鸿沟水平下的城乡贫富差距;普惠金融数字化及信贷业务维度的发展也能抑制数字鸿沟的进一步扩大;数字鸿沟的存在对数字普惠金融缩小城乡贫富差距能形成明显阻碍。进一步研究显示,数字普惠金融的使用深度比覆盖广度更能够促进城乡贫富差距的缩小,但各项金融业务单独促进贫富收敛效应微弱。基于上述结论,本文建议:不断提升数字发展水平,收敛数字鸿沟;深化数字技术在金融业中的应用,持续推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多举措推动数字普惠金融与乡村经济良性互动发展,不断缩小贫富差距。 相似文献
18.
为了实现乡村振兴发展,银行业必须立足“三农”,通过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促进乡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农村金融生态建设,加大对乡村振兴发展的信贷支持,为农民提供更加全面、更高质量的金融服务。文章通过对数字化在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价值及面临的问题因素进行分析,提出银行业实施推动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积极探索和实践具备农村特色的金融创新。 相似文献
20.
本文运用2013—2020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采用普通面板回归模型、门槛回归模型和空间滞后模型实证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从全国范围看,数字普惠金融能有效提升居民消费水平.从各区域看,数字普惠金融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具有区域异质性,西部受影响程度最大,中部次之,东部最小.这种影响还具有显著的双门槛效应,在门槛临界值前后表现出明显的非线性.进一步从空间角度看,数字普惠金融对居民消费水平的空间正向溢出效应皆显著.本文为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推动居民消费水平稳定增长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