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改革三十年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与总消费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同年龄人口对于家庭户总消费的影响是不同的.基于生命周期与持久收入模型的理论假设,引入了主要储蓄人口比概念对人均家庭消费进行分析,并考虑了个体消费过程中存在短视行为.探讨人口因素对近三十年总家庭消费产生影响的方式与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2.
刘月 《北方经贸》2014,(2):15-16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经历了"高死亡率、高出生率和高增长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增长率"的演变过程,这种演变过程随着中国人口结构中老年人口逐渐增加,劳动者所占比开始下降,劳动力市场的无限供给开始向有限供给方向发展,"刘易斯拐点"即将出现。基于此背景,中国一直保持的高投资驱动高增长的模式可能受到挑战。  相似文献   

3.
黄瑞宝 《中国市场》2009,(44):72-73
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入不断增加,但从筹资结构看个人承担了过多的责任,在资源分配过程中存在城乡卫生资源不均衡的现象。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表表明,卫生消费增加在促进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为提高卫生资源配置效率,本文从政府、社会和个人三个层次提出了优化卫生资源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郑贞 《中国市场》2011,(27):98-100,102
本文利用1978—2008年甘肃省老龄人口抚养比、人均消费、人均GDP的时间序列数据,通过协整分析、VAR模型及脉冲响应函数分析,来研究甘肃省在老龄化背景下人口年龄结构对消费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老龄人口抚养比对人均消费的影响先是边际趋势递减的正影响效应,三期之后老龄人口抚养比对人均消费持续呈现负的响应趋势,并逐步趋于收敛。由此认为甘肃省人均收入的增长及老龄产业的发展刺激了短期的消费增长。  相似文献   

5.
本文我们从人口数量和人口年龄结构两个角度分析人口因素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我们首先从人口数量角度通过建立改进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研究了劳动力因素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然后,我们从人口年龄变化角度建立了增长回归模型研究人均GDP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及总扶养比之间的关系.我们的研究结论是不论是从人口数量角度和人口年龄结构变化角度,人口因素对于经济增长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文章为研究我国农村居民文化消费与收入的关系,根据1995—2013年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的时间序列数据,运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以及引入误差修正模型等方法,对农村居民文化消费与收入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农村居民文化消费主要取决于居民的消费习惯与工资性收入。  相似文献   

7.
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与养老保障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8.
高储蓄率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基于此本文以江苏省为例,分析人口年龄结构与居民储蓄率之间的关系,以期为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提供借鉴。文章基于江苏省1995-2010年人口抚养负担比和居民储蓄率的数据,运用协整分析方法,对江苏省人口抚养负担比同城乡居民储蓄率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得出二者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同时在协整分析的基础上,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并绘制出脉冲响应分析图。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人口城镇化质量、消费扩大升级与中国经济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研究人口城镇化质量、消费扩大升级对经济增长作用机理的基础上,基于1978-2014年相关数据,对人口城镇化质量的消费需求、消费结构效应及消费需求传导下人口城镇化质量对经济增长的效应分别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发现,人口城镇化质量对消费需求扩大具有正向影响,但受制于消费环境等因素,这一作用效应并非完全显著;人口城镇化质量具备提升消费结构的基础,关键在于释放前期累积的负面效应;人口城镇化质量与经济增长基本形成一个相互作用的动态系统,存在通过消费传导实现经济增长的路径,但受制于过去粗放外延型的城镇化发展模式,这种正向传导机制发生扭曲,正向促进作用逐渐被负面影响替代。  相似文献   

10.
中国城镇居民消费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政府坚持采取扩大内需的方针,有效地拉动了经济增长。然而,居民消费需求能否实现持续增长则是这一问题的关键。通过建立消费假说及其模型,从消费函数角度对中国城镇居民消费与收入关系分析得出,目前城镇居民的消费行为符合持久收入假说,但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并不完全是由当期收入水平决定,而是从他可以支配的和预期全部收入的角度来进行合理消费的。政府应做好以下工作来促进居民消费持续增长,即增加城镇居民收入,提高居民实际消费能力;加大对民生领域和社会事业支持保障力度,为城镇居民消费建立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积极推广消费信用制度,促进城镇居民消费档次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政府消费对居民消费存在着挤出效应、挤入效应。本文在典型的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下,引入凯恩斯主义中的当期绝对可支配收入研究政府消费与居民消费的关系,发现中国居民消费率与政府消费率、可支配收入占比之间存在阶段性的协整关系,政府消费对居民消费存在加强的挤出效应;政府消费与居民消费共生,互为Granger因果;政府消费对居民消费的动态效应开始为挤入,后为更强挤出。如果在新经济增长阶段中国政府消费职能从推动经济建设向提供公共产品过渡,中国政府消费对居民消费的作用也将从挤出变为挤入。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各国政府加大了对有机农业的推动,促进了有机食品生产和消费的快速增长。欧盟作为世界最大的有机食品消费市场,虽然起步早,但内部各国市场的发展并不均衡,呈现出不同类型和发展阶段市场并存的格局,其发展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借鉴意义。本文通过对欧盟有机食品市场的分析,建立欧盟有机食品市场需求决定模型,并运用模型以上海为例估计了我国大城市的有机食品市场容量。  相似文献   

13.
文章利用北京大学CFPS调查2010、2012年两期平衡面板数据,以双重差分-倾向匹配法构造了反实事分析框架,估计基本医疗保险对家庭消费支出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医保政策对于居民消费具有促进作用,医保带动农村消费的同时也加重了农村家庭医疗支出负担;从分收入层次看,医保对于农村低收入家庭的消费支出正向影响显著且大于城镇低收入家庭。  相似文献   

14.
我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根据近几年来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国内生产总值GDP以及国民经济中各产业的能源消费数据,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了我国能源消费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相关关系,以及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相关关系。同时,又用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定量的分析了我国国民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的依赖程度。并且提出了发展低能耗、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新兴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大力降低第二产业单位能耗的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消费带动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在新一轮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进程中,必须正确认识消费结构与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即消费结构升级是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经济增长是消费结构升级的基础,经济增长促进消费结构升级。  相似文献   

16.
农民收入水平对农村家庭能源消费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陆慧  卢黎 《财贸研究》2006,17(3):28-34
本文依据调查资料,利用层次分析法实证分析了农民收入水平对农村家庭能源消费结构的影响,得出结论:农户的收入水平对农村家庭生活用能源种类的选择影响较大,因此不同收入水平的农户家庭能源消费的结构存在较大的差异;人均收入在4000元以下的农户,户用沼气的权系数最大,人均收入超过4000元的农户,液化气的权系数最大;农户的收入越高,对能源的舒适性、便利性、卫生特性的要求越高,农户的收入越低,对能源的经济性则考虑得越多;使用无成本、又便利的户用沼气非常适合在收入水平较低的农村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   

17.
通过采用计量模型,选取相关数据,对湖南省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发现,1980-2008年期间,每增加1%的能源消费,湖南省经济增长就增加2.66%,每增加1%的经济增长,湖南省能源消费就增加0.31%,即存在正向协整关系。说明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对彼此都有正向的促进作用。同时,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之间也存在着单向因果关系——经济增长会扩大对能源消费的需求。从趋势项的系数看,正确认识经济增长和和能源消费之间的关系,解决好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之间的矛盾,是目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湖南经济工作的一个重点,也保持湖南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一项非常迫切的任务。  相似文献   

18.
运用协整理论、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修正误差模型对中国1952年~2009年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经济增长对居民的消费有促进作用,且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改革开放后还大于改革开放前。  相似文献   

19.
运用计量经济模型实证分析公共服务与农村经济发展内在关系,认为农村教育、电力、道路、水利和通讯设施对农业生产、非农生产以及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具有显著影响,农村公共服务也发挥了显著作用。陕西省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应继续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的投资力度,合理选择资金投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促进全省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