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乡村振兴,人才是基石。山东省实现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建设关键在于吸引人才,将人才引入乡村,留在乡村,依靠人才实现乡村振兴。文章全面分析山东省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对农村人才类型和发展环境的需求,并结合人才发展的实际需求初步提出改善措施,为山东省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在乡村振兴战略与山东省新旧动能转化政策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新产业、新动能输入乡村,对乡村的再发展形成了积极的外生驱动力。其中,乡村旅游、特色小镇、红色研学等因素的进入对乡村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旅游扶贫、旅游促建越来越发挥其外生驱动力。因此如何在乡村振兴和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实现乡村旅游促进乡村的发展就成为了笔者重要的研究内容。文章以实地调研、问卷调查等方法综合分析山东省乡村旅游业游客消费具体情况,为山东各地的乡村旅游区点发展提供切合乡村旅游实情的分析和建议,打造乡村旅游"齐鲁样板"。  相似文献   

3.
我国正处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交汇期,消除贫困是目前迫切实现的目标。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的全面领导下,我国扶贫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不仅使得"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六千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4%以下",也使得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改善,幸福指数不断攀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从救济式扶贫逐渐转变为开发式扶贫,由"输血式"扶贫转变为"造血式"扶贫。通过"造血式"扶贫模式,激发贫困地区群众的内生动力,将"要我脱贫"变为"我要脱贫",提升困难群体的自我发展能力,从而实现彻底脱贫,助力乡村振兴,做到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不掉队,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4.
秸秆变废为宝,构建"种植·饲料·养殖·肥料·种植"循环农业模式,放大生态农业产业链价值,推进乡村振兴的现实缩影。有这样一个村子,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21年村民人均收入4.5万元、村集体经济收益3100万元,村级资产近3亿元。有这样一个人,他在人生的鼎盛时期回到农村,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把曾经一个贫困村打造成乡村振兴的样板精品村,他就是江苏省太仓市城厢镇东林村党委书记苏齐芳。  相似文献   

5.
<正>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乡村作为美丽中国的重要版图,具有打基础、强基本、固基层的作用。近年来,湖南省岳阳市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湖南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探索走出了一条美丽乡村建设新路子,从实践可行性和群众认可度来看,"岳阳模式"具有可借鉴、可推广的价值。一、新时代我国美丽乡村建设内涵研究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乡村振兴战略重要范畴,必须遵循乡村振兴战略"20字"总要求,加快打造"五美五园"。  相似文献   

6.
区块链技术能有效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发展。将视角聚焦在区块链技术助力下的乡村产业振兴发展应用路径,旨在建立区块链乡村产业振兴综合平台体系。文章通过区块链技术与乡村产业振兴的深度融合应用,设计构建出"政、企、研"一体化的服务流程,营造出"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的生产模式,全力打造乡村产业结构升级,实现乡村产业振兴。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各个地区都将改善乡村环境作为当今新乡村建设的主要任务,乡村振兴必须突破原有的农业产业结构体系,引导村民发展本土特色产业,打造具有特色的产业"名片",推动缓慢地区的乡村振兴发展。从Z地区乡村振兴发展的现状及振兴Z地区乡村发展的必要性入手,通过对比法分析乡村振兴发展缓慢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乡村是中华传统文明的根基所在,乡村振兴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乡村不仅具有为城市提供衣食之源的经济功能,更具有社会功能和生态功能。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和重要途径,乡村旅游发展的根基在于乡村性的挖掘。乡村性作为体现乡村独特个性的文化体系,其精神内核被升华为当下愈演愈烈的"乡愁"情愫。打造"记得住乡愁"的乡村是新时期乡村旅游发展的核心任务。  相似文献   

9.
运河文化对“好客山东”品牌的影响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鲁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和源头。"好客山东"是齐鲁文化的精髓,是对山东自然、历史、文化的高度概括,是山东人性格、精神的真实写照。"好客山东"旅游形象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探讨运河文化在"好客山东"特色形象的发展和扩散过程中的作用,对目前"好客山东"旅游形象的策划和营销,对山东旅游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乡村振兴战略是对我国"三农"问题长期性、整体性、全局性的谋划和方略;乡村振兴战略包括乡村振兴总体战略、乡村振兴竞争战略和乡村振兴职能战略。乡村振兴战略要从描绘战略愿景,构建乡村振兴战略"施工图";做好顶层设计、规划和方案,推进乡村振兴落地生根;因地制宜、特色驱动,确保乡村振兴个性成长,整体发展;实施产业、绿色、人才、组织、文化职能战略,助力乡村振兴可持续等路径着手。  相似文献   

11.
“三农”问题关乎国计民生,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针对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必须从实现“村庄美”“生活美”和“乡风美”等方面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健全完善“三农”体制机制,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相似文献   

12.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因为"三农"问题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短板,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迫切需要,在新时代背景下探讨我国乡村发展问题意义重大。文章从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出发,分析了当前战略实施过程中面临的困境,最后从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三个方面入手,总结了具体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3.
在全社会先进文化建设的大潮中,警察作为社会的一个特定群体,正积极创造着具有职业特色的行业文化,山东是齐鲁文化的发祥地,将齐鲁地域文化特色引入山东省警察文化建设中,以借助全省最具特色、最具影响力的“齐鲁文化”品牌打造山东特色警察文化品牌.结合当前的时代特点和山东省地域特色对山东省警察文化建设进行研究和探讨具有现实的实践意义和理性的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14.
落实农村振兴战略,是打造富饶社群、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任务。进一步促进乡村文化的进步在乡村振兴的总体框架中显得格外重要,然而,乡村文化建设还存一些难题。本文以河北徐水农村为例,分析提升乡村振兴文化发展内生动力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5.
2020年脱贫攻坚战宣告全面胜利后,中央企业帮扶工作随乡村振兴新时代的开启,进入探索和实践新阶段。中央企业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的主要力量,在“两不愁三保障”和“五大振兴”方面开展工作,时间更为长久,任务从未减轻。乡村振兴的目标是推动乡村现代化,核心是城乡融合发展,并且需要发展和美学相结合;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是乡村振兴时期央企开展帮扶工作的关键领域。为做好央企帮扶工作,建议:尊重农民意愿是乡村振兴的必要条件;科学研定规划是乡村振兴的发展基础;打造示范亮点是乡村振兴的有效捷径。  相似文献   

16.
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三农问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然要求,然而乡村为谁而振兴?乡村靠谁而振兴?因此,人才振兴的意义重大。"新乡贤"的返场为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撑。通过对学界关于新乡贤的内涵和类型、参与乡村振兴的作用功能、主要困境、发展路径及实践经验等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发现新乡贤助力乡村振兴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从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研究领域上扩展。  相似文献   

17.
李宝荣 《中国报业》2023,(15):21-23
山东临沂日报报业集团守正创新,派驻记者做驻村第一书记,利用媒体区别于其他行业的独特视角,身体力行、投身其中、本色出演,在党建引领发展乡村经济与生态、文化,聚集人才等五个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打造了党媒助推乡村振兴的样本。同时,记者深情融入基层,锻炼了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对职业能力提升亦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刘娜 《中国市场》2023,(17):40-43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转型升级提供了新条件。农业农村的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土地是农业发展的有效资源,其功能和价值正在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而发生着变化。全国各地在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融合中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和探索,创造出了很多“乡村振兴”样板,探索出了许多“土地整治+”新模式。文章对田柳镇的“土地整治+”典型案例进行了相应的介绍。但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实践中仍暴露出一些问题和不足,文章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党在十九大报告中正式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同时习近平总书记也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期"三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必须以更高的标准对战略进行部署,更好地走好乡村振兴特色发展之路,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农村产业兴盛,农村环境美好,农民富有。本文将就农村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推进农村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具体措施,促进"乡村振兴战略"更好地推进。  相似文献   

20.
文化作为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载体,已获得社会的广泛认同与关注。新形势下发掘和发扬根植于乡村大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来培育乡村文化产业,不仅是振兴乡村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也是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现分析了乡村振兴的当代背景和国内及日照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发展状况,并提出了两点发展方案,其中乡村振兴发展的"新动能"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业;乡村振兴的决定性力量;乡村振兴的原动力;乡村振兴的保障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