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 毫秒
1.
2.
近年来,环境规制政策对生猪生产和区域转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采用"准自然实验",通过包含非连续变量的非参数Ⅳ估计及合成控制的方法,检验生猪产业的区域转移是符合污染天堂假说还是环境库兹涅兹效应.研究结果显示,"污染天堂假说"是存在于生猪养殖业中的;在控制住两个因素的相互干扰后等问题后,地区人均收入水平与该地区生猪产量呈... 相似文献
3.
近些年,随着国家对畜牧养殖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生猪养殖产业已经成为基层地区农民群众发家致富的支柱性产业和主导产业,并且养殖规模呈现逐年过大的趋势.但与之不匹配的是生猪养殖环节,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呈现逐年加重趋势,经常会出现高发病率,高污染率,养殖成本不断增加,生猪品质显著下降,存在不同程度的药物残留或者病原残留,危及... 相似文献
4.
5.
[目的]为检验环境规制在生猪养殖产业中是否实现了\"减排\"和\"增效\"的双赢。[方法]文章通过计量实证方法对2004—2017年中国生猪养殖的环境效率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测度,并分别考察了环境规制对生猪养殖的环境效率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在样本考察期内,小规模、中规模、大规模生猪养殖的环境效率均值依次为0.938、0.965和0.952,且3个规模生猪养殖环境效率在时间上均呈现上升趋势。同时,在此期间小规模、中规模、大规模生猪养殖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年均增长速度依次为1.6%、1.1%和1.7%,均实现了较快速度增长。在小规模和大规模生猪养殖中,环境规制对生猪养殖的环境效率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在中规模生猪养殖中,环境规制对生猪养殖的环境效率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均没有产生影响。[结论]环境规制对生猪养殖的环境效率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均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说明对生猪养殖而言,环境规制能够实现\"降污\"和\"增效\"的双赢,但这种现象更多的存在于小规模和大规模生猪养殖中。对于环境效率一直处在较高水平的中规模生猪养殖而言,环境规制对环境效率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均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环境规制对不同规模生猪养殖场户医疗防疫决策的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方法 文章基于2007—2021年的相关统计数据,通过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分析了环境规制对生猪养殖医疗防疫支出的影响及其空间效应,并进一步分析了绿色创新水平的调节效应。结果 (1)环境规制对生猪养殖医疗防疫支出产生了显著的负向影响,对规模户的影响要大于散养户,且对小规模养殖场户和中规模养殖场户的影响最大;(2)绿色创新水平能够显著降低散养户、小规模养殖场户、中规模养殖场户的医疗防疫支出,但是削弱了环境规制对生猪养殖医疗防疫支出的降低程度;(3)13个生猪养殖优势省份的散养户、小规模养殖场户、中规模养殖场户的医疗防疫支出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负效应,而环境规制强度的提升可以降低邻近生猪养殖优势省份小规模养殖场户和大规模养殖场户的医疗防疫支出;(4)从空间杜宾稳健性回归和分位数回归的结果看,该文结论是稳健的。结论 今后应增加环境规制弹性、完善绿色专利制度、加快完善社会化服务、提升政府精准服务,并考虑环境规制、规模化程度、防疫管理水平、经济发展水平、政府规模等因素的空间溢出效应,实现嵌入产业转型升级特性的生猪养殖业绿色迁移。 相似文献
7.
8.
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使得我国的畜禽养殖业快速发展起来,与此同时畜禽大量的排泄物给生态环境带来的污染也日益显著,影响着人类的身体健康.本文针对动物生产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并对生猪无公害养殖技术进行了探讨,为我国畜禽养殖业健康发展提供宝贵的参考方案. 相似文献
9.
[目的]2007年以来国家实施“一揽子”补贴政策,生猪养殖规模化程度显著提高,但也呈现出明显的规模差异和省际差异。[方法]基于相关统计数据,利用生猪规模养殖指数详细透视了生猪养殖优势省份规模养殖的发展历程及规模化特征。[结果]生猪规模养殖呈现向华北和东北地区富集的基本趋势,但目前生猪养殖规模化的层次仍较低; 吉林、黑龙江、山东属生猪规模养殖特快发展区,辽宁、江苏、河南和广东属于快速发展区,安徽、湖北、湖南、广西和四川属缓慢发展区,河北属约束发展区。[结论]在山东、江苏、河南和广东,重点推进年出栏50~100头的养猪场户向年出栏100头以上的养猪场户转化; 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应进一步鼓励年出栏100头以上的养猪场户适当的扩大规模; 而在河北,考虑产业布局和环境规制等因素,则有序退出生猪规模养殖。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陕西省的数据分析了1978年以来其经济发展的地区差距,并进行了农村经济的产业和地区分解。结论表明:陕西农村经济发展地区差距整体呈现扩大趋势;农村工业化进程中的时空的不平衡性带来的产业结构变动和空间聚集是地区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三大地带间和关中内部的差距是地区差距的主要构成因素;而推动落后地区的农村工业化和传统农业区的农业产业化进程是防止农村地区差距过大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山东作为农业大省,分析该地区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及空间差异,识别各地市农业绿色发展障碍因素,对于实现农业减排固氮具有现实意义。方法 文章选取山东五大区域16地市,运用熵权法和障碍度模型分析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及其障碍因素,利用Dagum基尼系数解析其区域异质性。结果 (1)2012—2020年山东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呈现上升态势,自2015年提升速度显著加快。研究时期内资源节约最为稳定,环境友好先稳定后增长,产出高效显著增长。(2)从区域特征分析,山东绿色发展水平具有区域差异性,呈现“西高东低”分布格局,总体基尼系数处于略微下降趋势,空间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3)分区域看,鲁中和鲁东属于资源高耗型,鲁中南和鲁西北属于产出低效型,鲁西南属于投入产出双制约型,障碍因素集中在耕地复种指数、有效灌溉面积占比、农民可支配收入、土地生产率、农业产值占比。结论 新发展阶段下,山东需警惕环境友好障碍度增长态势,加大农业农村污染治理力度,聚焦于精准方向与科学治理。基于障碍因素分析,针对地市面临不同短板提出拓宽农业电商、释放农村生产要素活力、发挥“潍坊模式”示范作用、制定最低流转年限等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科学客观地构建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探寻全国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趋势,以期为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农村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与政策建议。[方法]文章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5个维度构建乡村振兴发展水平评价体系。采用熵值法测算2009—2018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不含港澳台和西藏)的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利用Dagum基尼系数研究区域差异,并根据Markov链分析动态演进趋势。[结果]全国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且各地区间的发展水平存在非均衡性,表现为东部>中部>东北>西部的分布特征;在区域内差距上,东部区域内差异最大且呈现逐渐扩大趋势;在地区间差距上,东部—西部地区间差距最大但呈现逐渐缩小趋势;从动态演进趋势来看,中国整体的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处于由低阶段、中低阶段向中高阶段、高阶段快速发展提升的时期。[结论]充分考虑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结合资源禀赋协调区域差异,切实实现各地区乡村发展能力的提升和优化,保障乡村振兴的有序平稳进行。 相似文献
13.
[目的]农业能源效率提升是农业可持续发展关键。以中国农业能源效率为研究对象,深入探究中国农业能源效率的区域差异及未来演进趋势,以期为中国农业能源效率的跨区域协同提升提供理论支持与政策建议。[方法]基于2000—2016年省际面板数据,利用非径向、非角度、双导向的窗口DEA模型对中国省际农业能源效率进行测度,采用Dagum基尼系数和Kernel核密度估计方法对中国农业能源效率的区域差异及未来演进趋势进行实证考察。[结果](1)中国省际农业能源效率在样本考察期内持续上升,且农业能源效率的整体区域差异不断缩小,而超变密度是农业能源效率区域差异的主要来源;(2)Kernel核密度估计结果表明,尽管农业能源效率的区域差异不断缩小,中西部地区依然存在两极分化现象。[结论]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减缓农业生产对资源环境的压力,相关部门应积极制定相关策略,以实现中国农业能源效率的跨区域协同提升。 相似文献
14.
运用熵权法构建经济韧性评价指标体系,对长江流域40个城市2007—2021年的经济韧性水平进行评价,利用Dagum基尼系数按子群分解等方法对长江流域整体及其上、中、下游的区域经济韧性的时空差异演变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07—2021年,长江流域整体的经济韧性水平大幅上升,高度韧性的城市数量占比从0.025升至0.275,低度韧性的城市数量占比由0.25跌至0.025;长江流域各地区经济韧性的水平呈现空间异质性,下游地区最高,上游地区次之,中游地区最低;造成经济韧性差异的主导因素随时间而变化,2007—2008年主要是因为区域内差异,2009年之后超变密度的贡献率最大。据此,提出长江流域各区域主体应加强协同合作,提升整体经济韧性,各区域的不同城市应根据各自特点采取针对性措施等建议。 相似文献
15.
研究目的:揭示区域耕地利用效率的空间非均衡性及其影响因素,为区域耕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及高效利用,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Super-SBM模型、Dagum基尼系数和地理探测器。研究结果:(1)从时间序列看,2009—2019年广东省耕地利用效率总体呈现微弱下降趋势,研究期内均值为0.783;区域上,珠三角地区耕地利用效率持续提升,西翼、东翼和山区则呈不同幅度降低趋势。(2)从空间维度看,广东省耕地利用效率具有显著的空间特征,呈高—低效率区多核心成片集中分布格局。(3)广东省耕地利用效率存在明显空间非均衡性,整体呈现波动上升态势,且区域间差距为空间非均衡性的主要来源,其次是超变密度,区域内差距的贡献率最小。(4)整体而言,自然禀赋、社会经济和农业生产技术影响广东省耕地利用效率空间格局分异,其中水田面积占比、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耕地面积为主导影响因子,但四大区域主导影响因子及其作用力存在显著差异。研究结论:不同区域应因地制宜、因城施策,科学配置资源以推进耕地利用效率的区域协调发展,同时注重耕地利用的非期望产出效应,优化农业生产结构,促进耕地利用效率的提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考察长江流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及其差异化特征,对实现长江流域乃至全国农业农村现代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 文章基于2004—2018年长江流域省级面板数据,分别构建了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CRITIC—熵权组合权重法测算两者的综合发展水平,结合耦合协调度模型和Dagum基尼系数法,对两者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及其差异特征进行系统性分析。结果 (1)2004—2018年长江流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均呈上升态势,但农业经济系统发展较为滞后,且两者在总体上、区域间、省份间各有差异。(2)长江流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具有高度耦合特征,且耦合度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但不同区域表现有所差别。(3)长江流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水平整体上呈阶梯式上升,协调等级常年稳定在初级协调状态,且中游相较于上、下游协调发展水平更好,区域内差异更小。(4)长江流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总体差异呈现出波动走势,且基尼系数有扩大趋势,超变密度贡献率均值最大,但在考察期内,区域间差异与超变密度轮换构成影响长江流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水平差异的主要因素。结论 应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突破区域发展壁垒,推动农业资源要素在自由流动,激发区域农业生态经济协同发展新动能,进一步缩小农业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水平的区域间差异。 相似文献
17.
以江苏省2009年13个城市废水的排放量、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工业烟尘排放量及能源消耗量作为评价指标,计算其资源环境基尼系数和绿色贡献系数.计算得出4个指标的资源环境基尼系数分别为0.66,0.16,0.14,3.1.废水的基尼系数超过了0.5的悬殊值,能源消耗量的基尼系数快接近于“警戒值”的范围,说明江苏省的废水排放以及能源消耗分配差异很大.二氧化硫排放量、工业烟尘的排放量的分配差异较平均.从绿色贡献系数来看,南京市区、常州市区、淮安市区、镇江市区、泰州市区是引起不公平性因子的主要原因.因此江苏省首先应重点控制资源环境基尼系数大的污染物排放,其次应在控制能源消耗上加大力度.与此同时应实施有差异的废弃物排放政策,促进区域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随着我国大规模生猪养殖专业户和商品猪场数量比例逐年增加,对我国大规模生猪养殖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分析,找出其提高方法,有利于推动我国大规模生猪养殖现代化进程。[方法]文章运用DEA-Malmquist指数和Kernel核密度估计以我国29个省(市、自治区)(除去西藏、宁夏)为研究对象,对2008—2017年我国大规模生猪养殖全要素生产率动态演进及区域差异进行分析。[结果]从整体层面分析,2008—2017年以来我国29个省(市、自治区)大规模生猪养殖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平均TFP指数为0.995,年均下降0.5%,主要制约因素是技术进步缓慢,但两极分化情况得到有效控制;从区域层面分析,仅有重点发展区TFP上升,其余3个区域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除适度发展区其余两极分化情况得到有效控制。[结论]从整体层面要提升生猪产业整体科研创新能力,提高大规模生猪养殖高新技术的应用效率以及管理效率;从区域层面要针对不同区域资源禀赋、环境承载能力等因素实施差异化政策。 相似文献
19.
王栓军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37(5):189-193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农村经济形势逐渐趋好,但是农村地区区域经济差异在很大程度上阻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故缩小农村地区经济差距成为我国农村区域经济政策的重点。文章以河北省为例,通过文献查阅,实地调研等方法对河北省农村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以及相关区域经济理论进行深入分析。采用基尼系数法和综合差异指数模型对实际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结果表明,目前河北省境内农村地区区域经济差异呈现逐步扩大的趋势。该文分析了导致河北省农村区域经济差异逐步扩大的原因主要包括内自然资源分布不均、政策导向性显著、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通过并结合模型分析结果提出强化政府引导、加快农村地区产业结构调整,调整城镇化步伐等策略以缓解目前河北省农村地区区域经济发展差异逐步拉大的现状,进而为河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