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知识经济条件下无形资产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但目前我国无形资产在确认和计量方面存在诸多问题,阻碍了其作用的发挥。本文根据FASB和IASC关于会计确认的定义和标准,分析了我国无形资产确认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会计计量尺度和计量属性,着重对以公允价值计量无形资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无形资产确认与计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经济条件下无形资产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但目前我国无形资产在确认和计量方面存在诸多问题,阻碍了其作用的发挥。本文根据FASB和IASC关于会计确认的定义和标准,分析了我国无形资产确认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会计计量尺度和计量属性,着重对以公允价值计量无形资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本文首先对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和无形资产进行了界定,其次分析了我国现有高新技术企业无形资产确认与计量的规定,最后针对相关规定的不足之处提出了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4.
文章在对现有无形资产价值计量方法进行回顾的基础上,结合高新技术企业的特点,把高新技术企业的无形资产分为人力资本、技术资本、组织资本和关系资本四大类,并设计相关指标体系对其价值进行计量。  相似文献   

5.
文章在对现有无形资产价值计量方法进行回顾的基础上,结合高新技术企业的特点,把高新技术企业的无形资产分为人力资本、技术资本、组织资本和关系资本四大类,并设计相关指标体系对其价值进行计量.  相似文献   

6.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无形资产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无形资产的内涵在不断丰富,企业无形资产核算范围的确认原则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计量手段更加科学,更具有可靠性和公允性。本文就无形资产的概念、核算范围的确认以及计量问题进行系统论述,总结出无形资产四大特点:依附性、唯一性、不确定性、逆损耗性。企业无形资产的范围要在遵循公认会计准则的前提下,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进行确认;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无形资产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无形资产的内涵在不断丰富,企业无形资产核算范围的确认原则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计量手段更加科学,更具有可靠性和公允性.本文就无形资产的概念、核算范围的确认以及计量问题进行系统论述,总结出无形资产四大特点:  相似文献   

8.
孙海雁 《活力》2014,(18):29-29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以知识知识和技术为依托的经济时代的来临,无形资产在企业资产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甚至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增长和企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人们在对无形资产的关心增强的同时,使得无形资产的核算及管理日益重要。目前,国内外学术对无形资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确认和计量上,在充分了解无形资产的理论基础上,对无形资产的存在的现状进行阐述,主要从确认和计量这两方面入手,分析出其在会计上存在的缺陷,接着就其存在的问题原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商誉是无形资产中最为特殊的组成内容,过去人们封其性质和构成有不同的看法。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无形资产的性质和范畴认识得到深入,商誉的构成内容与无形资产的泉多组成内容有很多相同之处,商誉的实质就是多项未入账无形资产的总和。商誉的确认与计量问题也就转换为对企业自创无形资产的确认与计量,知识经济下应确认和计量对描述企业财务状况起关键作用的自创无形资产。但在不确定和充满风险的经济环境下,应积极稳妥地确认自创无形资产。自创无形资产的计量可按不同特点选择采用成本基础定价法、市场基础定价法、经济定价法。  相似文献   

10.
21世纪是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世纪,如何合理的对企业自创无形资产进行确认、计量已经成为有关各方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例举了国外一些会计准则对自创无形资产的规定,比较分析了我国新旧会计准则在确认、计量企业自创无形资产方面的不同,同时针对<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对自创无形资产确认、计量规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改进的对策,使自创无形资产更真实合理的反映在账面上,从而为企业管理者和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利的信息,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1.
《企业技术开发》2016,(6):118-119
伴随着我国高速发展的经济水平,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企业中的无形资产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逐步成为了企业发展过程中较为重要的一项资产形式。无形资产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无形资产能够在愈演愈烈的市场竞争中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为企业的利益最大化减少其投资发展过程中所造成的损失。但是在企业的会计准则中无法对无形资产进行进行计量、确认和信息披露等情况。由此,文章通过对无形资产的若干问题进行探讨,阐述了解决无形资产的问题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12.
浅析无形资产的确认与计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萍 《财会月刊》2006,(2):34-35
随着经济的发展,无形资产的作用越来越大,会计上如何确认和计量无形资产是长期以来的一个难题.本文对我国无形资产确认与计量进行了分析,并指出其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浅析无形资产的确认与计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经济的发展,无形资产的作用越来越大,会计上如何确认和计量无形资产是长期以来的一个难题。本文对我国无形资产确认与计量进行了分析,并指出其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在知识经济时代下,商标权、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誉等无形资产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据专家预测,无形资产会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来源,但当下其在财务报表中并未得到真正反映,主要是因为我国在无形资产确认、计量、披露等方面的研究尚不成熟,存在诸多问题。对此,本文阐述了无形资产内涵,分析了其会计问题,并就如何加以改进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何本芳 《财会月刊》2004,(12):44-45
知识经济最大的特点是无形资产占企业总资产的比重显著增加.而我国传统会计对资产的确认与计量则侧重于有形资产,对无形资产尤其是自创无形资产在确认原则、确认范围和计量模式上都存在着诸多不足.对此,笔者提出以下一些建议以供探讨.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为依据,通过对新准则中无形资产确认和计量内容进行分析,认为无形资产确认中存在商誉、无形资产确认范围较狭窄,研发支出的资本化、费用化界线模糊以及无形资产初始计量中存在计量基础不太合理和后续计量中存在摊销方法、残值确认、减值准备不合理等问题,并结合国际会计准则和国外专家学者的研究状况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7.
林颖 《四川会计》2001,(6):31-33
科学的资产观念是会计理论和方法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近几十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现实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资产及春价值的理解也与以前不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为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纷纷加大了对新产品,新技术等知识资产的投入办度,特别在一些高新技术产业,无形资产在资产中的比例明显增大,传统实物资产的比例相对减少,在现行财报告体系下,无形资产很难确认入账,即使可以确认,其入账价值也不能反映无形资产的客观实际,新时代、新环境对传统无形资产的确认和计量提出了新的要求,会计信息要想维持自己的地位,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就必须对传统资产的观念和计量方式进行变革,本文试从资产内涵、确认和计量的分析入手,阐明无形资产以允价值入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2006年新会计准则的出台对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本文从无形资产的确认、计量、信息披露等方面对其新旧会计准则进行了比较,对其可能给企业造成的经济后果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新准则在实务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高新技术日益广泛的运用,无形资产在整个社会资产的比重显著增加。正确确认并计量无形资产价值,对于加强企业的影响力、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我国对无形资产的核算还需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一、无形资产的确认范围在我国现行的会计实务中,《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明确指出:无形资产在满足以下两个条件时,企业才能加以确认:(1)该资产产生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2)该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一些客观存在的无形资产因不符合这两点无法纳入无形资产的范围。无形资产确认的范围过于狭窄,存在许多账外资产,主要表现在:1.只承认产权变动的商誉,对企业自创商誉因其成本不能可靠地计量,不予确认。即只有当企业间发生合并和出售等产权转让时,并且当市场公允价值大于其净资产的差额才作为商誉入账。而随着经济的发展,自创商誉在很多企业、特别是高科技企业资产结构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直接影响着信息使用者的决策,若不加以确认,企业价值就不能得到全面反映,就会影响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2.没有将人力资源资产纳入无形资产。在现代社会,经济的繁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智慧和创新。如果不将人力资源资本化,就不能提高人才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20.
无形资产信息是投资者评价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价值的关键,会计报表使用者非常关注企业无形资产信息披露的情况。但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普遍存在披露意愿不强、披露范围不足、披露结构不合理等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无形资产的不确定性以及我国现行会计准则规定的局限性等。推动高新技术企业无形资产信息披露的改进和完善,需要扩大披露范围、完善公允价值计量环境与加强外部监督等,使其更准确地反映企业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