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课题组对江苏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状况进行调查后发现,农民对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认知不高,主体意识不强,直接影响了其参与流转的程度,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体现为法律或制度的供给不足与模糊,应从农地所有权、承包经营权、限制国家公权力等方面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基于农地供给方和需求方双重视角剖析新型经营主体发育对农地有偿流转的影响及其机制,为促进农地流转市场健康有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研究方法:双重差分方法与Heckman两阶段模型。研究结果:(1)新型经营主体作为农地需求方能显著促进农地流转有偿化。(2)这一影响的实现基于两种机制:一是直接效应,即新型经营主体作为外部需求主体打破了以熟人网络为主的封闭市场,通过引入市场化的交易规则订立合理租金;二是通过间接的示范效应与竞争机制,激励熟人间的非正式交易向市场化、有偿化靠拢。(3)新型经营主体发育对农地有偿流转的影响以农地产权的稳定为前提,但并不因农村非正式制度的介入而被削弱。研究结论:在继续稳定农地产权的前提下,引入并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以其市场化行为发挥带动和示范作用,对促进租金有偿合理、健全中国农地流转市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农地流转制度与农地所有权制度、经营权制度一起构成了农地制度的重要内容。其中农地流转制度异常重要 ,它是农地所有权、经营权得以实现的途径和真实体现 ,也是整个农地制度健康合理富有活力的重要保证。市场经济要求生产要素自由流动 ,实现最优组合。农地是一种生产要素 ,因此也必须进入市场 ,自由流动。只有流动 ,才能使农地与种田能手达到最佳组合 ,才能使农地由过于分散走向相对集中 ,产生规模效益。农地流转是农业规模经营不可或缺的奠基工程。本文拟对农地流转进行国际考察 ,并对我国理论界的农地流转模式进行比较、评析 ,以此为基础…  相似文献   

4.
农地习俗元制度的共同性、多样性与差异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习俗作为内生性元制度,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与外延,对于农地习俗元制度来讲,农地习俗元制度具有共同性、多样性与差异性特征。本文从财产继承制度、农地利用制度、农地流转制度等方面分析了农地习俗元制度的共同性、多样性与差异性,并从宗祧继嗣观念、财产祖有观念和习俗元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等说明了农地习俗元具有共同性、多样性与差异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对现有关于农地流转意愿影响因素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分为农地产权稳定性与完整性、农地流转交易费用、农地流转机会成本以及农户家庭特征四个方面来阐述。并对租入与租出农户差异以及农地流转合约安排的文献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6.
制度分析层面的农地流转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地流转是我国继家庭承包责任制以来的又一自发性土地制度变迁。但相关制度的滞后性等缺陷阻碍了流转的顺利进展。制度是经济绩效的决定性因素,有效制度能够产生效率,促进经济增长,无效制度阻碍经济增长。从制度视角对近年来学者们关于农地流转障碍、制度创新和农民与农地流转创新进行综述,以期对促进我国农地流转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新型农业经营模式构建背景下,农地大规模流转成为必然。一方面,城市工商资本下乡,农地流转具有典型的买方市场特征,同时集体内部农户阶层分化、农地产权异质性加剧,产权冲突不断。在市场特征与产权形态变迁的共同影响下,我国大规模农地流转陷入困境。另一方面,工商资本充分利用乡村社会正式资源与非正式资源,农地流转速度加快。在利益驱动下,村集体具有强制性流转路径依赖。加剧了资本对农地产权的侵蚀,形成农户自演化产权与强制性产权的激烈冲突,造就农地流转程序正义与实质不平等的矛盾,致使大规模农地流转演变成为优势农户阶层谋取自身利益的一个平台。而农地流转实质上是农村各阶层围绕农地产权所进行的持续性的定价博弈,农地流转价格与供给曲线受阶层影响,不再平滑,呈梯形分布。因而,农地流转须在农地自演化产权与强制性产权相融合状态下,循序渐进推进。同时,应对大规模流转风险进行二元化认识,对不同性质、级别的监管主体划定责任区,村集体也应具备分担农地流转风险的功能。  相似文献   

8.
农地流转是"三农"研究的核心问题,涉及到土地供求、资源配置、参与主体等多因素的复杂运行过程。本研究引入"人地系统—农地流转"的分析框架,运用利益博弈模型,尝试从生存到发展演化的逻辑思路全景阐释我国农地流转的生成逻辑与运行轨迹,明确农地流转面临人口迁移不完整、土地功能缺失与非正式制度作用的现实困境,分析当前土地资源利用和资产分配过程中的矛盾和缺陷,促进从人地分离、矛盾走向和谐共生的系统变化,以期为深化农村改革提供创造性的治理之道。  相似文献   

9.
[目的]农地流转制度发展至今近40年,其制度绩效一直是发展经济学界长期关注的问题,但是目前国内学界对农地制度变迁绩效的研究多集中于农地产权制度变迁,鲜有针对农地流转制度变迁绩效的分析。[方法]文章根据农民的非农就业与农地流转的相关性,采用农民的非农收入与家庭收入占比数据作为农地流转制度变迁的制度指标,并对该指标与农业产值之间的关系进行VAR检验。[结果]据脉冲响应分析,在农地流转制度产生初期就会对农业产值产生正向冲击,其影响路径呈现出先是逐渐上升而后缓慢下降的一个倒"U"形的发展态势;随后采用方差分解的方式发现农地流转制度对农业产值的影响作用滞后于农地流转制度发生的时间,但是正向作用持续的时间较长。[结论]该研究认为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应该进一步完善农地流转制度环境,坚持农地流转制度的推进。  相似文献   

10.
研究阐述了"三权分置"架构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意义及矛盾指向;从乡土社会中制度变迁逻辑和非正式交易规则逻辑视角来剖析"三权分置"架构下实施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基础逻辑;给出搭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交易平台,推动农村土地农地规模化流转和标准化建设和探索多方参与的抵押融资式农村土地流转模式等具体实施办法。  相似文献   

11.
建立农村宅基地使用权自由流转制度的构想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农民进城就业现象逐渐增多,农宅长期闲置现象日趋严重,许多农村成了名副其实的“空心村”,农民宅基地权益问题渐成焦点。正确处理农村宅基地问题,不仅关系城市化战略实施,而且影响"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目标实现。本文从划拨宅基地的历史沿革及其特点出发,并对划拨宅基地的现状及弊端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立农村宅基地使用权自由流转制度的必要性、合理性及设计思路,为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制度效率、群体共识与农地制度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农地制度分析中制度效率分析应当与具体制度环境条件相结合。在稳定的宪法性秩序下,农地制度创新的可行路径是构建保障公平的农地权利交易机制。在影响农地制度变迁的非正式约束中群体共识起着重要作用,建立健全村民自主治理是当前保障和实施农民土地权益的可行性方法,而群体共识的再造和转换是促进农民自主治理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探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研究目的:提出改革中国农地产权制度的基本思路.研究方法:综合分析法.研究结论: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不变,明晰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客体和权力内容,严格区分土地所有权与管理权,从制度建设上防止管理权侵犯或替代所有权.在集体土地使用权取得方式上,除以承包形式取得外,引入招标、拍卖、挂牌等形式.在集体土地使用权类型上,除承包外,应增加出让、出租、作价出资等形式,赋予集体土地使用权与国有土地使用权同样的权能.在保证用途不变的前提下,允许不同类型的集体土地使用权享有不同的转让、出租、抵押等权力,完善集体土地登记制度,规范集体土地二级市场.  相似文献   

14.
研究目的:明晰家庭承包经营权主体和农户内成员权利关系形式,为农户内成员变动后权属的界定提供满足法律内部逻辑自洽的解决方案,同时维护家庭承包经营权的多功能性。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法律文本分析。研究结果:家庭承包经营权的主体为农民,农户内成员间权利关系形式为准共同共有。研究结论:家庭承包经营权的制度多功能性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难以消解,但原有的模糊立法模式已不能适应快速城市化、土地增值和农民权利意识觉醒的现实。因此,应当采用明确权利主体及农户内部权利关系的权利本体制度,附加针对特定问题的配套特别规则的模式,实现家庭承包经营权的彻底物权化,并在凸显权利财产功能的同时,兼顾其社会保障和生产及粮食安全等功能。  相似文献   

15.
乡村振兴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正处于城乡中国的发展阶段,社会经济面临着转型升级的持续变迁,农业和乡村发展面临的环境条件发生了实质性变化,本文重点探讨如何通过农村土地制度创新以促进乡村振兴。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所处的特殊时代背景决定了我国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必须从乡村内部出发,寻找撬动实现乡村振兴的支点。要围绕"实权"与"流动"两个维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为乡村振兴提供土地制度保障。"实权"是要将农地产权落到实处,相关的法律法规条文要明确农地各项产权权能的内含、外延,要把农地产权落实到具体的权利主体身上。"流动"是要在保证粮食安全和国家安全的前提下,在土地利用空间规划的管控下,实现土地资源的自由市场流动。  相似文献   

16.
农地入市与土地一级市场均衡:一个理论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城市中的国有产权土地消耗殆尽的状态下,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持续发展就维系在农村集体产权的建设用地上,城市的扩张和工业的发展使得盘活集体建设用地势在必行。同时,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后存在着巨大的增值空间。本文基于供需原理,从土地市场演进的角度分析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进入市场后对国家垄断的土地一级市场的影响,旨在为农地的入市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17.
研究目的:农村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系统联动改革以助推乡村振兴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研究方法:理论分析与比较分析。研究结果: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土地制度历次重大的变革均是与农村户籍制度变革形成内生联动,而农村要素自由流动的管制程度决定了农村土地制度与户籍制度联动改革的成效。研究结论:一是通过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支撑农村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系统联动改革,通过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建立生产要素的进入和退出机制;二是在具体实施路径上提出试点范围、权利认定、土地权限、必要条件和制度保障等措施。  相似文献   

18.
文章基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角度对我国农村金融支持展开研究,通过回顾历史、分析现状总结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历经5次结构性调整。我国农业产业历次结构性调整虽然取得较大改进及发展,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其中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有:(1)正规金融机构不足、服务效率低下;(2)金融知识渗透性差;(3)抵押物问题;(4)非正规金融风险较大。发现农村政策性金融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主要体现在:(1)农业产业的扶植和政策引导功能;(2)农村和农业的开发功能;(3)农村金融市场和信用体系的完善功能。提出建立健全我国农村政策性金融服务体系的主要措施有:(1)增强教育投入、增加信贷宣传;(2)加大中小额信贷支持力度,提高融资水平;(3)应用"互联网+"金融方式,推进金融服务体系多样化;(4)加大土地政策改革,解决农民抵押物难问题。  相似文献   

19.
研究目的:探究县域城乡融合发展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理论逻辑,为破解城乡发展困境、助力乡村振兴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归纳演绎法与理论分析法。研究结果:城乡融合发展是城与乡在分工协作、生态宜居、要素流动、保障公平、服务均等、收入平衡6个方面的差距持续缩小的过程,具有土地要素流动受阻、人口外流与结构失衡、基层政府财力薄弱的县域问题表征,其关键在于围绕土地要素在城乡之间交换流动这一主线,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具有权益保障、激励约束和资源优化配置价值功能,对县域城乡融合发展具有木桶效应和联动效应。研究结论:推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应围绕产权制度完善,以革新农地“三权分置”制度、宅基地使用制度、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补齐农村土地制度短板和完善农村土地市场机制为重点,从政府绩效考核、规划计划引领、财政金融支持、户籍制度保障等方面健全配套政策措施,实现县域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功能深度耦合和权益均等化。  相似文献   

20.
This article uses ethnographic evidence from Tigray to revisit the debate on informal rural land markets in present-day Ethiopia. It explores informal farmland rental from a historico-anthropological, micro-analytical perspective in relation to the formal allocation of land use rights and to other informal land transfer practices. It shows how different rationales for land rental give rise to different socially embedded tenancy configurations. On the basis of this empirical evidence, the paper questions the appropriateness of the common idea that in Ethiopia ‘the land rental market is expanding’. It argues that research and policy thinking on land in Ethiopia could gain analytical power and relevance by adopting a less monolithic and abstract view on people's informal land transfer practic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