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傅勇 《西部论丛》2010,(1):81-81
美国等主要经济体倾向于将宽松政策延续一段时间。中国亦是如此,但中国面临更大的调整压力。笔者曾指出,中国应先于美国将货币政策的整体效果逐步推向中性。现在,中国政策面正试图在保持总体宽松的背景下,有针对性地完成两件事:一是抑制资产价格泡沫,这一点在最近房地产政策变化中彰显无遗;二是管理好通胀预期。  相似文献   

2.
全球经济现在深陷滞胀.宽松的货币政策并非对症下药,很可能会引发通胀危机.随着滞胀到来,贸易保护主义很可能会抬头,威胁到以出口为导向的东亚经济.  相似文献   

3.
国际经济     
《上海经济》2010,(11):68-70
美国 US 新一轮宽松货币政策"箭在弦上" 美联储10月13日公布的9月份货币政策会议纪要显示,政策制定者认为"不久后"推出进一步的宽松货币政策是合适的,将政策选项的考虑重点放在购买公债及能够刺激通胀预期的方式上。  相似文献   

4.
通货膨胀预期的运行特征及其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超 《特区经济》2010,(12):70-72
国内学者就我国经济转型时期通货膨胀预期的运行特征展开了初步研究。文章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理论概括,认为通胀预期主体的分层性、通胀预期基础的混沌性、通胀预期过程的持续性、通胀预期强度的波动性是我国当前通货膨胀预期的基本特征。现阶段通胀预期强化的直接原因在于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弱化通胀预期、缓解通胀压力的短期措施是货币政策尽快转向正常化。  相似文献   

5.
金融危机以来,美国通过“直升机撤钱”的方式,用增加流动性来救市。中国也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用4万亿元人民币投资刺激市场。眼下,中美两国的经济都有明显复苏。但同为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两国的通胀反应却迥然不同,令人诧异。  相似文献   

6.
徐斌 《西部论丛》2009,(11):80-80
大概是被市场上“通胀要来啊”之类的调调儿吵得心烦意乱,国务院常务会议近期公告明确。将“管理好通胀预期”作为宏观调控的重点。这是很有趣的说法,因为“预期”是人们大脑中的想法,政府如何管理?这说明,中央已经开始拿未来可能出现的通胀当回事了。但事实上,宽松货币政策执行后,市场的通胀预期是合情合理的。  相似文献   

7.
环球资讯     
《宁波经济》2014,(10):10-11
欧央行行长:将长期维持宽松政策直至通胀接近2% 欧洲央行(ECB)行长德拉基(MarioDraghi)前不久在接受法国Europe1电台专访时称,欧元区货币政策将长期维持宽松,目标是推升极低的通胀率,朝2%水准靠拢。  相似文献   

8.
中央提出,2011年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 从实证的角度看,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尺度的控制并不容易;紧缩的货币政策的时点也很难把握。如何实施既不“紧缩”又不“宽松”的“稳健”的货币政策,要在经济增长和控制通胀之间的寻求货币政策的平衡更不是容易的事情。  相似文献   

9.
黄涛 《环球财经》2010,(2):78-79
此次政策调整不应被视为货币政策发生根本性转向,而恰是“适度宽松”政策的具体表现和危机之后政策回归正常的必然选择。而且中国经济“保增长”的使命早已不再紧迫,那么货币政策的重心自然地就转到了“防通胀”上  相似文献   

10.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各国央行相继降低利率,希望以宽松的货币政策使经济尽快走出低谷。到2009年三季度,随着各主要经济体出现复苏迹象,出于对通胀的担忧,各国央行都在研究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问题。本文从博弈论的角度,分析在宽松货币政策退出过程中,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之间的博弈。分析表明央行在货币政策退出时是动态非一致的,应对央行采取其他约束,使其的承诺是可置信的。  相似文献   

11.
债务风险、量化宽松与中国通胀前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全球金融危机期间,美、英、日等主要发达国家的财政状况迅速恶化、公共债务急剧增加。而美联储和其他主要央行实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更可能直接增加流向中国的热钱。另外还有三大因素将直接抬高中国的通胀压力:第一是粮食及大宗商品价格直线上升;第二是工资水平急剧上涨;第三是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所有这些表明通货膨胀可能是2011年中国最大的宏观经济风险,央行需要采取包括加息、升值等的全面性的货币政策紧缩来控制通胀风险。  相似文献   

12.
当下全球通胀形势颇为严峻,各国纷纷开始步入加息周期,而美国的第二次量化宽松也即将宣告结束,对QE2之后的政策走向,是加息,还是要继续实施第三次量化宽松,美联储内部也都在争论不息。本文尝试从一个全新的,与主流观点完全相悖的角度,来分析不同货币政策在长期与短期的不同影响,并基于此提出一套全新的货币政策与改革方案。  相似文献   

13.
王庆 《上海经济》2009,(4):14-14
次贷危机使美国采取了危机处理式货币政策,表现为注入巨额流动性、大幅度降息和美元明显贬值。超宽松货币政策造成大宗商品价格迅速走高。这在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有两个直接效果。一是在宏观层面上产生通胀压力,各国的政策反应就是紧缩货币政策。现在来看,2008年世界上很多央行货币政策都错了,只有美联储方向没错,一直在减息。二是在微观层面上大宗商品价格迅速走高会造成存货增加,这在中国尤其明显。  相似文献   

14.
黄涛 《新财经》2010,(2):78-79
在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实施一年后,央行终于上调了存款准备金率。虽然之前也有上调预期,但这次的调整似乎来得早了点,说明通胀压力已经悄然袭来  相似文献   

15.
《中国经济信息》2009,(13):35-35
5月的巨量信贷是否会引发货币政策的变化,一度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5月份以后,国内外部分资产价格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上涨,基于对通胀的担忧,市场对货币政策的关注度更加炙热。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郭田勇认为,由于当前经济下行的压力要大于物价上涨的压力,未来适度宽松货币政策还将有所延续。  相似文献   

16.
中国已经决然地从世界经济的紧缩因素变成通胀因素。 正如中国驱动的制造业产品成本下降,让工业化世界得以在货币政策宽松的状态下享受近乎稳定的消费价格,如今逆转正开始发生。宽松的货币管束中国,而且它的效应将反馈到西方。[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产权导刊》2009,(12):46-46
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从方向上看,不会发生大的变化。就通胀和促进经济增长而言,促进经济增长对当前中国宏观经济来说更重要。但同时,在方向和基调不变的前提下,不排除货币政策某种微调的可能性。微调的顺序可能是:首先通过发行央行票据收缩流动性;  相似文献   

18.
《北方经济》2012,(23):47-47
银河证券首席总裁顾问、经济学家左小蕾近日在海南召开的2012年APEC中小企业峰会上表示,目前现状表明,中国经济根本不存在硬着陆。而且由于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价格的上升,会对中国产生输入性通胀的影响,通胀压力会在2013年显现,货币政策也应该保持较大的宽松。  相似文献   

19.
王东 《中国经贸》2010,(7):18-19
未来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需要合理安排,一方面需要加大对实体经济和消费领域的倾斜力度,继续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的相对充裕,维持货币市场平稳运行。另一方面,也需要对通胀预期提高警惕。  相似文献   

20.
2008年欧美国家为应对金融危机,采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在此种政策的作用下,西方各国经济呈现复苏态势;但同时也造成全球资产泡沫和通胀压力。目前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已到了退出的时候,然而该项政策的退出是一个具有复杂性、依存性和外部性的系统工程,退出时机、退出策略和退出工具的选择三者相互依存和制约。大国货币政策在转变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货币政策的调整对于全球经济增长的影响,即各国货币政策具有内在的相互依赖性和政策一体化效应。文章以美国为例,分析了中央银行(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对实体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影响,提出了如何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具体方法和步骤,并就我国应对美国退出量化货币宽松政策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