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通过嘉兴市2005—2009年碳足迹的调查分析,得知:嘉兴市碳减排形势严峻,2009年人均碳排放量、GDP碳排放强度和工业碳排放强度都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虽然自2008年开始,经济持续增长而碳排放总量呈下降趋势,但五县两区的碳足迹差距较大。海盐、秀洲区、海宁和桐乡的碳排放强度较高,南湖区、平湖和嘉善碳排放强度较低。因此必须抓住三次产业中工业这个能耗主体进行节能减排,同时加快发展服务业,实施差异化政策,限制高碳低效产业的规模扩张,大力扶持低碳高效产业的发展壮大。  相似文献   

2.
采用对数平均权重Divisia分解法,建立广西人均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对1995—2009年间经济发展、能源结构和能源效率这三个主要因素对广西人均碳排放的影响进行定量的分析。结果表明:经济发展对促进广西人均碳排放的贡献率成指数增长,然而能源结构和能源效率对抑制广西人均碳排放的贡献率并不显著。最后提出相应的减排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以煤炭资源型城市烟台市为研究对象,采用生态足迹方法测算2005—2019年能源消费碳排放足迹,并进行生态压力和强度分析。结果表明,烟台市天然气消费量快速增加,煤炭仍是最主要的能源消费方式;总碳足迹变化受煤炭消费量影响,石油人均碳足迹先升后降,总体呈下降趋势,天然气人均碳足迹缓慢增加;生态环境承受力逐渐减弱,生态压力年均增长近0.3;能源结构改善和经济发展共同作用使碳排放足迹强度不断下降。根据研究结果,对继续优化烟台市能源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4.
基于《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中的碳排放核算方法,测算1980—2011年河北省二氧化碳排放量、排放强度、人均排放量和单位面积排放量,分析河北省碳排放与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间的相关性。河北省的能源消费量、碳排放量呈现递增趋势,但碳排放强度呈现递减的趋势。河北省的碳排放量与能源消费量主要受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影响。河北省的能源消费量主要集中在唐山、石家庄和邯郸三个城市,应在这三个城市中最先进行节能减排的优化。  相似文献   

5.
构建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与人均GDP的EKC曲线,并在此模型中加入能源消费结构的变量,来探讨中国能源消费结构、经济发展水平与碳排放强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碳强度随着人均实际GDP的改变呈现出倒"N"型的特征,即碳排放强度随着人均实际GDP的提高有一个先下降,再保持一定的水平略有上升,然后再下降的趋势;能源消费结构影响碳排放强度,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比重与碳排放强度呈正相关关系,即煤炭消费比重越大,碳排放强度越大;对经济发展与碳排放之间关系进行情景分析表明,我国减排的目标和压力依然很大,为了保证我国承诺的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在2005年的基础上下降40%~45%的目标顺利实现,要实施合理的减排调控政策以及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相似文献   

6.
孙燕玲  张伟 《全国商情》2011,(Z4):6-7,10
在低碳城市构建过程中,碳排放量的多少和碳排放强度的高低是其主要衡量因素。通过对数均值迪氏分解法(LMDI)对青岛市1999—2009年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变动量进行分解分析,指出经济发展是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因素;人口规模对碳排放量的影响有限;而能源效率、能源结构与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均存在负相关关系,其中能源效率的作用更加明显。因此,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优化能源结构对于加快青岛市低碳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和收入分配库兹涅茨曲线理论的基础上,文章通过测算我国29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人均碳排放量,选用1995—201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分析和验证了经济增长水平、城乡收入差距和人均碳排放量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全国、东部和中部地区均存在碳排放库兹涅茨曲线,而西部地区人均GDP与人均碳排放呈现"正U型"关系;城乡收入差距对人均碳排放量的影响在中西部地区显著为正,这样会进一步加重经济增长对环境污染的破坏程度。  相似文献   

8.
中国碳排放强度驱动因素实证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深入探讨碳排放强度的驱动因素,对发展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化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人均GDP、能源强度、单位能耗碳排放、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变动对碳排放强度有显著正向影响,而人口、城市化率、国际贸易分工对碳排放强度影响不显著;能源强度和能源消费结构对碳排放强度正向影响最大,人均GDP和产业结构影响较大,单位能耗碳排放影响最小;人均GDP持续增长对降低碳排放强度的负向贡献率最大,产业结构变动对降低碳排放强度的负向贡献率较小;而能源强度下降是导致碳排放强度下降的重要因素,其正向贡献率较大,能源消费结构变动和单位能耗碳排放变动对降低碳排放强度的正向贡献率较小。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研究云南省工业结构和碳排放之间的关系,通过查询《云南能源统计年鉴》得到各类能源的消费情况,并计算2000年~2012年云南省工业部门碳排放量,运用灰色关联分析的方法,得到云南省工业部门能源结构和碳排放之间的灰色关系,结论是,原煤和焦炭的消耗与碳排放的灰色关联度最大,达到0.89以上,工业部门想要实现减排主要应从这两类能源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10.
对安徽省三次产业结构变动与能源消费强度关系以及安徽省工业产业经济结构与能源消费结构的关系的实证研究表明:第二产业在安徽省三次产业中占有主导地位,其对全省能源强度降低有很大影响;目前全省总体节能效果明显,主要归因于非产业结构因素的变动;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对安徽省能耗降低以及低碳排放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选取交通能源消费强度、人均GDP、城市化率和汽车增长量等因素,采用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结构分解分析方法,对全国交通碳排放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证实交通碳排放库兹涅兹曲线存在,人均产出、城市化率与二氧化碳排放量正相关,而产业结构和汽车增长量对交通碳排放并不起主要作用。这说明产业结构变化对交通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小,而发挥规模效应、经济效应以及政府效应对未来交通领域碳减排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基于碳排放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模型(LMDI),对广西19952010年碳排放量进行因素分解,结果发现:经济增长是引起广西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原因。产业结构变动整体上增加了广西碳排放量,但影响较小,而能源强度和碳强度降低有效减少了广西碳排放总量。因此政府应继续完善绿色低碳技术研发的政策扶持体系,加快推进工业绿色转型,培育壮大新能源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充分挖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碳减排潜力,切实促进广西低碳经济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3.
基于碳排放LMDI分解模型,对广西1995—2010年碳排放量进行分解分析,结果发现,经济增长是引起广西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原因,产业结构变动在整体上增加了广西碳排放量,而能源强度和碳强度的降低有效地减少了广西碳排放总量。因此,政府应该充分抓住低碳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两大碳减排着力点,加大对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的财政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加快转变工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财政政策,强化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扶持并优化节能产业和环保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促进广西低碳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GDP、能源消费量和碳排放量均呈增长趋势。基于协整分析和格兰杰因果检验,考察了福建省1978—2009年能源消费、经济增长和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福建省能源消费、经济增长与碳排放量三者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短期内存在着从经济增长到二氧化碳排放以及从能源消费到二氧化碳排放的格兰杰因果关系;长期内存在从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到二氧化碳排放的格兰杰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5.
2007年肇庆农民人均工资收入明显增加,农村人口外出就业所得收入占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8.64%,这已成为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增长点。但是农村劳动力大量富余(2006年36万人),劳动力转移处于无序状态以及转移的规模和质量都很低的现状使得肇庆农民工资性收入从全省来看,刚刚接近全省平均水平.这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本为认为只有真正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稳定转移和劳动力资源的充分开发利用问题,才能长远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赶超珠三角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6.
第三产业如何走循环经济之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目前我国人均淡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人均耕地只有1.43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森林占有面积为19亩.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五分之一;45种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供给形势相当严峻。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走循环经济之路。  相似文献   

17.
采用我国48个老工业基地37个工业行业2006—2012年的数据,核算其碳排放量及变化趋势,并运用LMDI方法从区域和行业两个层面分析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老工业基地能源消费还是以煤炭消费为主;从地区层面看,行业规模和能源结构是影响碳排放的主要拉动因素,行业结构和行业能源强度是影响碳排放的重要制约因素;从行业层面看,行业规模对37个行业的碳排放均表现出拉动作用,能源强度对7个行业的碳排放起到拉动作用,能源结构对28个行业的碳排放量具有拉动作用。应适度控制工业行业规模,优化行业结构及能源消费结构,加快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面板数据模型设定形式、平稳性检验等方法,从动态视角研究了西部地区2000-2011年工业化水平、财政分权与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采用变截距的随机效应形式,变量之间存在稳定的协整关系,三者的关系是:工业化进程中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提高以及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越大,碳排放量就越多;财政分权程度越高,碳排放量也越多.  相似文献   

19.
气候变化问题引起全世界的高度关注,通过分析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可以为制定碳减排财税政策提供明确方向和有效路径。扩展后的传统STIRPAT模型可以为分析碳排放影响因素提供有力工具。经过实证分析,在辽宁区域范围内,目前影响辽宁省碳排放的主要因素依次为人均财富、能源效率和能源构成,今后辽宁碳减排财税政策应在目标制定和实施策略中充分考虑各影响因素,才能收获好的减排效果。  相似文献   

20.
我国的城市化与碳排放量之间存在着高度的正相关性。在短期内,碳排放量与城市化水平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对当前碳排放偏离均衡水平的调整力度较大;长期内,碳排放量的增加会伴随着短期城市化水平的提升;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还存在一定的"时间延滞";城市化是碳排放量持续增长的Granger原因,但碳排放却不是城市化水平提升的Granger原因。因此,我国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必须注重环境保护,建设低碳城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