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教育信息化对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文章分析了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应具备的教育技术能力,并以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调研了青年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现状,探讨了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模式和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2.
大数据浪潮对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不仅提出了新的挑战,也提供了新的机遇。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思想,加强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载体合力体系的建设,促进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载体有效合力。搭建大数据时代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载体合力运用平台,建设大数据时代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载体合力工作人员队伍,建立并完善大数据时代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载体合力评估制度。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命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战略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所向,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途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重视和突出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创新与发展。本文针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提出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创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相似文献   

4.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已是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在迅速完成规模扩张后,教育改革的步伐从未停止。回顾了中国高职教育的发展,以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命题为审视的视角,反思了高职教育的改革,提出了未来高职教育改革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网络信息资源为高职生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环境,同时,又不可避免地影响到高职生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风貌,使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全新的挑战。本文分析了网络信息资源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将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相融合,可以为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新的切入点和工作思路,从而促进高职思想政治工作效果的改善.文章分析了高职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论述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高职学生发展的主要作用,提出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高职思想政治工作相融合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7.
高职教育是当前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改制为高职教育是我院发展的最优选择。本文分析了当前高职教育发展的主要障碍,提出我院改制为职业技术学院以内涵求发展、创新求特色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8.
创业教育在高职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现状并不乐观,存在着思想重视不够、师资薄弱、创业实践环节不足等问题。文章以南通职业大学学生为调查对象,设计了调查问卷并分析了高职学生创业过程遇到的问题,对高职院校如何更好地开展创业教育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高职教育应以能力为本位,以注重技术实践为特色,主动适应市场需求,走产教研结合之路。文中分析了高职教育的现状及定位,提出了做好科研工作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为了更准确地了解当前高职体育院校法治观教育的现状,以高职体育院校为立足点,以社会主义法治观教育为研究领域,以安徽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大学生和担任法治教育的教师为研究对象,力图寻找出当前高职体育院校法治观教育存在的普遍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由,并针对问题提出加强和改进高职体育院校法治观教育的对策,为今后更加明确法治观教育在高职体育院校教育中的定位,提升高职体育院校大学生法治理念的培育、建立一套自上而下符合高职体育院校法治观教育的体制机制及相关举措提供有益的价值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一城三星"理念下的"大保定"建设需要在更大空间内对城市发展进行设计。在"小马拉大车"的发展瓶颈下,保定的城市空间拓展采取"摊大饼"方式由核心地带均匀向外围空间蔓延并非理性选择。"大保定"的构建需要采取"条带"、"点状跳跃"模式的空间蔓延机制。这不仅会使得保定城市空间在短时间内得到拓展,而且可以有序分解保定的城市职能到邻近的核心村镇。在西部山麓和东部高速公路的发展约束下保定的发展选择应该是沿交通干线沿"东北-西南"方向进行条带状拓展,虽然短期内保定的外围空间呈现对称发展状态,但从长期看不对称的"条带状"发展格局是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12.
广告语存在用字、新词语使用不当、乱改词、不合法等“误区”,存在浮夸、庸俗、违背传统等不利于社会良好风气形成的“误导”。广告创作人员应提高语言水平,树立语言文字规范意识,维护祖国语言的纯洁与健康。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20世纪特别是90年代以来学术界关于"女性文学"这一概念内涵理解及界说的大致梳理,重点对90年代该概念内涵的界说所存在的悖论提出质疑,从而提出界定一部(或一篇)文学作品是否属于"女性文学",主要应以作品内涵而不是以作者性别为依据.  相似文献   

14.
秦国吞并六国,完成天下一统,自然与其积极进取、求实重农、好武重法等秦文化特点有关,但秦文化留下的文字典藉很少,成书于战国后期的《吕氏春秋》则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部。该书被视为杂家的代表作,主要因其汇萃了先秦诸子的一些思想。这既体现了秦文化兼容并包的文化趋向,而且因统一后的文化禁锢,使其资料价值更显珍贵。由于秦文化重农求实的功利色彩很浓,故该书中关于农业的内容较多,本文主要就此进行一些评析。  相似文献   

15.
吴敏 《嘉兴学院学报》2004,16(6):122-125
文章通过对《双城记》中狄更斯革命暴力的理解和人与人性的诠释等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重新界定了狄更斯有关革命、暴力革命和人道主义思想的内涵.探讨了作家人道主义的“谴责”和“幻想”。  相似文献   

16.
“雷雨”作为一种以“郁闷、压抑、触目惊心”为特征的意象在《雷雨》中具有多重象征意义。“雷雨”既是作品人物性格特征的象征,也是整个戏剧的氛围和剧情展开的节奏,更是作品矛盾冲突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必须从战略的高度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三进”工作作为“两课”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不断 深化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改革,真正搞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  相似文献   

18.
清代的况周颐提出:“作词有三要,曰:‘重、拙、大。’”一将“拙”这一范畴定性为词学的三大基本范畴之一。而词发展的盛衰史正体现了词之创作争理论由“拙”入“巧”及由“巧”返“拙”的历程。词经由晚唐五代词人到宋,其音律、构词谜句、营章布局等各方面都从初时的拙率朴陋发展为后期的精巧稳妙,文人作词亦由初期的。率意”到后期的“羽意”,词体从萌生到极盛,由小令的轻巧动长调的工巧。其实也是一种音乐文体从民间之拙动文人之巧的过租。从宋人对词体的理论认识中可以看出,宋人对待词的美学认识并不像对诗那样崇尚老拙古朴。而是“尽态极妍”,以词律之精巧、构思之惠巧、运意之奇巧为“正体”之美。词之由“巧”返“拙”则是一个词学理论诗化的过程。尤其是清代常州派格外标举比兴寄托.求词中深意而提出“沉郁”、“顿挫”、“柔厚”等美学范畴以纠渐派之弊。与宋人普遍追求的“巧”相反,清代中后期词学理论家开始普遍崇尚“拙”。并且他们往往穿透唐宋人词的“巧”,而刻意发掘蕴涵其中的“拙致”。词学理论由“不妨巧”到“巧不如拙”的发展历程,实质上就显示出词由音乐文学之重视音律到传统诗学之重视意境之浑化古拙的过程.从形似到神味的追求,是词“诗化”的一个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9.
西方近代文学作品倾向以感伤的笔触表现死亡,而西方现代文学作品倾向以更荒谬的手法表现死亡,两种不同的倾向代表着当时不同的社会背景及精神取向,而后者更体现人类精神上的日臻成熟.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西方休闲理论中flow(畅)和汉语“游”概念的比较。突出对参与性动态美感的研究。由此,作者提出了在理论美学美感范畴之外的旅游美学中游畅感研究的学术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