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有企业效率低下,积弱不振的现状由来已久,从微观角度来讲,其主要矛盾是:第一,次产存量凝固化与市场供求变动的矛盾,第二,投资膨胀与效益下降的矛盾,第三,实物管理社会经济活动市场化,价值化,货币化的矛盾,第四,负债率高和与资金紧张的矛盾,第五,效率与公平的矛盾,从宏观角度讲,国有企业及所构成的国有经济还存在战线太长,布局太分散的问题,为了改变国有经济的这种状况,必须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改组,资产重组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对资源的重新配置,进行资产重组,发展国有经济,优化资源配置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2.
目前,国有企业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正触及许多积淀已久的矛盾和深层次的问题,其中资产重组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受到广泛的关注。这项工作经过一段时期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初步的进展,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但同时也遇到了不少困难,应当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并及时采取切实可行的解决措 相似文献
3.
4.
在目前现有的国内外关于企业资产重组的著作中,主要论述的是重组主体的战略选择,而关于重组客体的战略选择一般仅局限于反敌意重组。因此,系统地阐述重组客体的战略选择,对指导我国国有企业的资产重组具有现实意义。本文的重组客体是对重组主体来言,是指目标公司或被重组的公司。一、如何选择重组主体重组客体战略选择中首先面对的问题是怎样选择重组主体,因为无论是对企业经营者,还是对企业员工来说,在经历过重组的震荡后,重组主体是他们新的希望和终身的依靠,重组主体是否值得终生以身相许,经过重组后,企业的经营状况能否明显… 相似文献
5.
说起这个话题,似乎早已不言自明。国有企业的管理者,上有国家行政部门的任命、管理;下有职工代表大会、工会的监督,督促;加上各级党政工团,社会团体的制约,还会存在谁来监督的问题吗?然而,现实却无情地把这一问题又推到了企业的面前,先看几个例子: 1995年4月,武汉市最有名望的企业家,中国长江动力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兼总经理于志安 相似文献
6.
7.
<正> 中国的国有企业体制改革已进入攻坚战,其成败足以左右整个经济体制改革,其意义足以影响跨世纪战略目标的实现。究竟如何突破计划经济下国有企业旧体制,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代企业制度。这是近几年来,经济理论界和特区企业体制改革试点一直在探索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 国有企业体制改革自80年代起,为了打破“大锅饭”旧体制,提出“放权让利”,实行以经济责任承包制为特点的改革;但是,承包者的短期行为,成了企业体制改革一个重要障碍,这是第一阶段。80年代中后期,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为了克服企业承包者的短期行为,以及为了开辟集资新渠道, 相似文献
8.
9.
10.
11.
我国的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很高的比例,国有经济在维护政治稳定、缓解就业压力、维护国家经济计划的严肃性等方面有调节阀门的特殊作用。但是,总的来看,世界各国的国有经济普遍存在着经营不善、机构臃肿、效率低下的问题。在此,就我国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及应该采取的对策提出一点看 相似文献
12.
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方向的国有企业改革进入了重要时期,如何建立合理的国有资产运营体制,促进国有资产的流动和重组,积极而稳妥地推进国有企业破产等问题,也成为伤透许多政治家、理论家和企业家脑筋的难题。路究竟在何方?请看本刊“本刊专稿”栏目中省体改委苏增添主任的《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中国经济改革已经进入了攻坚阶段,攻坚的目标之一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为了促使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和解决。1.国有企业能不能搞好搞活?我的回答是,又能又不能。例如英国的国有企业,可以说通过私有化搞好搞活了。但是苏联的国有企业一直到苏联解体也没有搞好搞活。俄罗斯实行私有化,至今也未能把国有企业搞好搞活。可见,私有化也不是改革国有企业的灵丹妙药,更不是唯一的道路。也有先没有把国有企业搞好搞活后来搞得比较好的。如东德,和西德合并后两年国有企业也没有搞好,但是现在情况比较好了。因此,我的结论是,国有企 相似文献
14.
15.
16.
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几个基本问题赖昭瑞,刘文烈国民经济宏观调控是宏观经济主体(中央政府),依据特有国情,在既定的某一目标体系引导下,通过一系列的手段,有秩序、分层次作用于经济生活的行为。对国民经济宏观调控问题的研究与探索,是目前我国经济理论界的热点,也... 相似文献
17.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行政,则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加强依法行政理论研究,推进依法行政实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一、依法行政的内涵依法行政,是行政法中的基本原则。依... 相似文献
18.
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为国家经济发展战略服务,而不是不顾经济结构的单向私有化.用MBO方式搞私有化改革将导致产权关系的长期和全面混乱,会颠覆我国经济改革的理论基础.前一段流行理论的误区,正是理论家的堕落。国有企业的问题必须想办法解决,但绝不允许侵吞公产的“产权改革”制度化. 相似文献
19.
(一)如何理解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 1.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的必要性 中国经济在过去20年的改革开放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经济改革,使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有企业正在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转变;市场机制在资源的配置过程中开始发挥基础性作用,市场体系不断发育和完善:以市场为基础,经济手段与行政手段相互补充的宏观调控体制初步形成.但是,也应该看到,在我国经济生活中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经济结构不合理,国有经济布局过于分散,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效益滑坡,长期亏损,甚至到了严重资不抵债而又不能依法破产的境地.在现阶段,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就必须把国有企业改革与国有经济的战略性改组紧密结合起来,从整体上实现国有经济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20.
影响国有企业改革进展的几个问题王卫平国有企业改革正进入攻坚阶段。在这一阶段,制约国有企业改革进展的因素众多而复杂。但下面几个普遍问题对国有企业改革的影响尤为重要。一、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定位问题国有企业一直是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