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央电视台的"AD 盛典"电视广告大赛,是第一次由中国举办,面向国际的广告比赛。智威汤逊中乔有幸应邀为"AD 盛典"发想其征集参赛的电视广告创意。很明确,这个广告的受众是国内外的广告人,所以从接手开始,我们就不断向身为广告人的自己提问:什么是广告?什么是好广告?怎样才可以激励好的广告来参奖?广告人最在乎什么?广告人怎样看待自己的广告作品……  相似文献   

2.
四月,春意盎然,一年中的黄金季节莫过于此时。自然界,万物复苏,一切好像又经历了一个生命的轮回。当然,对于广告业,这也是一个不寻常的季节,因为对于一个广告公司来说,这一时期的业务状况往往会决定这一年的广告经营额。新的机遇、新的挑战、新的问题都会随之出现。当然,问题并不可怕,广告就是善广告主解决问题的,广告人最大的快乐就是享受解决问题后的喜悦。  相似文献   

3.
广告人手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告人是九木人,九木者"杂"也,所以九木人也就是边缘人,很多人选择广告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这样才会不觉得苦。因为在白天当客户或整个社会生活秩序正常进行时,广告人必须醒着参与或投入,深夜,当人多数人或客户都已安然人睡了,广告人正为白天签订的合同而困守愁城,秉烛夜耕,他们必须操作视听,必须了解市场,研究消费者,研究传播策略,媒介策略和提防明枪暗  相似文献   

4.
<正>美国总统罗斯福的一句话:“不当总统,就当广告人”不知激励了多少广告人孜孜不倦的奉献于广告事业。作为广告人的最大乐趣之一,就在于广告创意灵感发现的一瞬间。因为创意是整个广告的灵魂,它是用一种新颖而与众不同的方式来传达单个意念的技巧与才能,即所谓客观地思索,  相似文献   

5.
"整合营销传播"曾经被炒得沸沸扬扬,各行各业也曾整合之声一片。但也许有些人根本不知"整合营销传播"究竟为何物,因为它是一个既老又新、而且是见仁见智的话题。在整合营销传播引入广告界,国内各个广告公司风行兼并之潮、纷纷打造整合团队,并纷纷正名为"整合营销传播公司"的大背景下,一系列新问题又冒了出来,例如,整合营销传播与广告的接合点在什么地方?广告主与广告人心目中的整合营销传播是什么?这一理论在中国的实践有什么特色?等等。所以,我们有必要提供一个平台,让大家畅所欲言,从各个角度、各个层次对"整合"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6.
广告群言谈     
甲:联想的平面广告创意一直保持在中上档次,现在又开始做电视广告,档次也不低,格调还可以,至少给人一种轻松的味道,较接近于西方的广告,音乐和图像处理也有西方现代广告的风格。乙:可是,“画虎画皮难画骨”,我认为这则广告不是特别成功,至少不能算是极品(我只对联想提这样高的要求)。第一次看这个广告时,只觉得热闹新奇,没琢磨过味来,一而再,再而三,我才了解了一些;但据广告创作者(捷先公司)介绍,好象我的认识还不“及格”,因为他们说是体现一种环保意识,我却只感觉到天人合一,物我同源的朦胧直觉。所以,这则广告至少在“平民化”方面做得不到家(本人都是广告人仍上  相似文献   

7.
艾勇 《中国广告》2012,(2):68-69
涉"微"营销的崛起,说明微博正在开启广告人的营销智慧,为他们打开了一扇新的营销之门,并激励他们不停地创新营销。如果我们将"广告人"定义为"从事过广告业务的人员",那么中国广告人则可以"亿"计算。新浪微博等社会化媒体的用户,因为会主动传播一些广告讯息,已经成为广告传播的"志愿者"。  相似文献   

8.
广告人的职业道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从不吸烟,因为我深知吸烟有害健康。然而我从不拒绝承接香烟广告。我所作的香烟广告在诱导别人吸烟。这就引出了那个令一切广告人反躬自省的问题:职业道德与社会责  相似文献   

9.
纵览近年来的经典传播活动,很多优秀的作品都不是出自正统广告公司的广告人。在本应是广告人最擅长的圈子里,却常常找不到他们的身影。广告人去哪儿了?曾经风靡一时的“今年过节不收礼”的脑自金广告、一天交易额高达350多亿的淘宝双十一活动、微信支付用户暴涨的抢红包活动等经典营销活动,很多都不是由传统广告人发起。传统广告人更深谙“秀”的艺术,但显然我们已经进入一个“爆”的时代。广告的核心在于传播,随着媒体传播环境的改变,广告的玩法变了。在分屏时代,广告的出路在哪里?广告人又该如何应对传播时代的更替?  相似文献   

10.
我的2004     
《广告导报》2005,(1):52-63
岁末已至,新年来临,在已经过去的一年里,成功失败也罢,伤心喜悦也罢。2004年只是人生的一个驿站;2004年发生的一切只是生命里的一个轮回。也许会因为身处广告圈这个特殊的光环之下,广告人的2004更具广告“特色”。无论是我的2004,还是你的2004,或是她(他)的2004,只要是广告人的2004,忙碌、加班、比稿、跳槽……都将成为他们2004年里共同的关键词。点击属于广告人共同的关键词,铺展开的又将是他们各自不同的“2004广告故事”。  相似文献   

11.
如果说台湾广告近代史上有什么代表性的事物,意识形态广告公司的崛起无疑值得大书特书,因为它提高了广告的可看性,因为它使广告成为被讨论的话题,因为它找出更多创作广告的可能性,因为它证明具有实验性质的创意也会被客户接受,更因为它增加了台湾广告在世界上的注目率。坚持风格是它维系品牌竞争力的不二法门,因为它所创造的广告大部分拥有可辨识的高度同质性,不但让"意识形态"手法形成一种流行的现象,而且导致不少广告人揣摩其特殊的思维模式,重新学习如何看待视觉图腾与文宇符号。对风格的坚持同时注定了它在公司经营上必然遭遇到"对外的扩张障碍"以及"对内的血统纯化"两大问题。扩张障碍来自于想与它打交道的客户必须接受它的游戏规则,从广告公司的供给面去满足  相似文献   

12.
籍元  崔翎暄 《商》2014,(9):91-91
准确的说,这两本书,应该分为三本书来读,而他们之间又构成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由克劳德霍普斯金的《科学的广告+我的广告生涯》构成,这部分主要讲述了,两位作者,在成为广告人之间的经历和如何成为一个合格广告人的经验。第二部分有大卫奥格威的《一个广告人的自白》单独构成,主要记述的是他创办奥美广告公司以后的一些成功失败的经验与教训。两部分的区别在于,前者重点在于成为一个广告人需要注意的问题和技巧;而后者则更加强调的是如何把一个广告公司做得更大更好。〈br〉 笔者主要从他们的思想总结中得到自己对于广告的启示,然而在如何运营广告公司上的比重较为轻一些。  相似文献   

13.
曾锦程 《中国广告》2001,(10):52-57
创意是什么?"大创意"又怎么讲?怎么又冒出个小创意?不就是在"创意"前面加"大""小"两个字么,有什么好谈的?已有无数成功广告人现身说法举出无数广告案例谈如何做出大创意的秘诀,曾让人有如获至宝之感,有关"大创意"的论道在无数广告专著中一提再提,几乎所有广告人都曾梦想过能在广告生涯中玩出几个引以为豪的大创意。"小创意"能行得通吗?看一看此文,答案自然揭晓。  相似文献   

14.
“趋势是一种暴政,趋势是一种陷阱!” 美国广告人George Lois在谈到“趋势”对于广告业的不良影响的时候,曾经发出这样振聋发聩的呼声。因为在他看来,广告是门艺术,所以针对每次新问题或挑战,广告人就该以全新的角度与开放的心胸为出发点,而不是紧张地借用别人泛泛的点子。所谓的“趋势”下,依靠趋势可以寻找到某种“安全”,而依靠趋势却只能成就劣等作品。  相似文献   

15.
许舜英的意识形态广告在中国广告界引起了轩然大波,戛纳广告节也再一次将绣球抛向了后现代主义广告。"后现代主义"这一当今最时尚的词汇,让中国广告人爱恨不得,西方社会对后现代主义的探讨使得这一问题越发地复杂化,纵深化和矛盾化。而中国的广告人在还未完全弄清楚广告的实质之前,却又面临着后现代主义的广告文化和创意的冲击。于是中国的广告文化在内外的夹击下,章法大乱,更显得尴尬不已。  相似文献   

16.
《商》2015,(49)
关于哲学和哲学史的问题,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中提出了"哲学史就是哲学"这一命题,后世进一步发展为"哲学就是哲学史",关于这一命题,有学者认为不具有逻辑合理性,从历史学角度看,其具有合理性。哲学本身是对现实社会状况的思考,其内容是客观的历史存在,哲学著作记录了哲学思想,可以供后人研究分析,哲学就是在历史的长河中生成与发展,所以具有史的成分,所以可以说哲学就是哲学史。  相似文献   

17.
兰孝玲 《消费导刊》2009,(21):241-241
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商家缩减广告的经济预算,他们要求广告人独辟蹊径,寻找更有效的手段为产品提高知名度。"纪实"元素逐渐被广告人发现并利用。另外,此类广告的制作经费较低,可以为广告主节省大笔开支。这些优势让广告主和广告人都愿意去使用这样一种广告元素,但是如果在创作过程中不能恰当处理好"纪实"与创意的比例,就会给产品带来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8.
诚如书名一样,这是一本可以慢慢品味"智慧"的书籍,在书中我们可以真正领略世界顶尖广告人敏捷出众的才思,深入了解世界十大广告公司的经营哲学、组织结构和管理理念。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离不开广告,常常是受着广告的驱使,自觉不自觉地在购物消费。另一方面,我们又在不断地发牢骚,对电视上那些庸俗缺乏创意但又对你的眼球进行一次次不知疲倦轰击的广告心怀愤愤却徒叹奈何。那么,不妨来捧起这本书,让我们沐浴一下广告先哲的才情和智慧。世界十大广告公司,每个公司都有一位享誊全球的创始人,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都有一批传世的经典之作,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和出众的创意策略。本书不是简单地对十大公司的创始、成长进行描述,而是从一个横断面对十大公司的共有特性和差异进行理性的思考和比较,从公司文化、管理、培训、策  相似文献   

19.
郑肖 《中国广告》1999,(3):67-67
广告,为了什么?这话听起来似乎有点滑稽。"做广告不就是为了促进销售吗?"随便问大街上的行人,也许就可以得到答案。但是,在现实的广告作业中,有不少行家里手——广告公司及广告同仁却一味地把广告押注  相似文献   

20.
赵树明 《广告导报》2006,(12):70-71
关于“恶俗”广告的话题,大家一直争论不休,见仁见智。包括我的一些新同事在内,有时对客户认可的广告片,也颇有微辞,认为客户枪毙掉了“高雅”的创意而独独看中了“恶俗”的。作为一个从业十几年的老广告人,我想我有必要也说上两句,不敢说以正视听,只是如梗在喉,不吐不快啊。作为广告人,广告就象是我们的孩子,作为家长听见自己千辛万苦拉扯大的孩子被人骂,心里边自然不爽,这有情可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