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丁立 《北方经贸》2012,(7):83-84
收入费用观和资产负债观是两种计量收益的不同理论,也是两种制定会计准则的不同理念。对收入费用观和资产负债观进行全面、深入的比较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会计准则制定理念、会计计量重心、未实现损益的确认、损益计算方法、会计计量属性、损益确认的基础、财务报告目标、会计信息质量和适用的会计环境等几个方面收入费用观和资产负债观均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
黄强 《北方经贸》2011,(6):79-80
资产负债观和收入费用观是两种计量收益的不同理论,也是两种制定会计准则的不同理念。对资产负债观和收入费用观进行全面、深入的比较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从会计准则制定理念、损益确定方法、资产计价模式、会计目标和损益计算范围五个方面比较资产负债观和收入费用观的差异,确认它们适合的经济环境,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新会计准则的引入,资产负债观已全面代替收入费用观,从而实现了我国会计理念的国际趋同.收益计量观最终回归资产负债观说明其突出的优越性,但资产负债观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采取措施为它在我国的应用铺平道路.  相似文献   

4.
收入费用观向资产负债观的变迁,成为当代会计收益计量发展的趋势。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更多地体现了资产负债观的本质要求,但资产负债观理念的应用对企业有哪些影响,能产生什么市场效应,这对于正确理解和运用新会计准则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比较了资产负债观与收入费用观,探讨了资产负债观理念在新会计准则中的应用,分析了资产负债观理念的市场效应。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资产负债观与收入费用观分析入手,阐述了我国新会计体系中会计理念的变化以及新理念对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所得税>准则借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改为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体现了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由收入费有观转向资产负债观,会计理念发生了质的变化.资产负债观与收入费用观差异何在,对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有何影响,是大家值得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财政部于2006年颁布的新会计准则以及准则的应用指南,自2009年在所有大中型企业中全面执行,实现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实质性趋同文章论述了新会计准则中两种会计理念,即资产负债观和收入费用观的内涵特征,以及在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的历史变迁,并且分析了资产负债现在我国新会计准则中的应用体现.  相似文献   

7.
孙浩 《消费导刊》2014,(11):96-97
在决策有用性会计目标下,资产负债观被业内的众多会计准则制定机构认为是会计发展的方向,成为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势。本文在介绍资产负债观与收入费用观的内涵历史演进过程的基础上,指出了运用资产负债观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分析了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与全面资产负债观的差异,并就如何缩小差异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8.
企业收益计量理论主要存在资产负债观和收入实现观,二者在背景、理论内涵、会计目标以及关注重点上都存在差异。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理念倾向资产负债观,因此,资产负债观在我们国家不仅广泛运用并且具有深刻的含义。  相似文献   

9.
所得税会计的产生和发展是所得税法规和会计准则规定相互分离的结果。会计核算遵循会计准则规定,目的在于真实、完整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结果等;税收处理遵循所得税法规,目的是确定企业的应纳税额。新会计准则变化的核心就是对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建立了"资产负债"观的思维方式。本文通过对所得税会计中相关概念的解释,分析了我国对所得税会计理念由收入费用观向资产负债观的转变,提出了完善我国所得税会计的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会计准则的制定理念逐渐由收入费用观向资产负债观转变。该文整理了资产负债观的相关文献,从资产负债观的概念与特征、资产负债观与收入费用观的比较以及资产负债观的运用等方面进行阐述,旨在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所得税会计源于会计与应税收益的差异,会计理念是制定和理解会计准则的基础,而所得税会计准则以资产负债观为基本会计理念。因此,本文基于资产负债观界定会计收益,并以此为基础分析常见差异项目对会计与应税收益的影响,进而归纳分析会计与应税收益间差异的类别及其本质。  相似文献   

12.
资产负债观是现代会计学界制定会计准则和编制财务报表的理念基础.在我国新会计准则中,对交易性金融资产的会计处理体现了资产负债观的各种特点.但某些细节也违反了会计信息提供的明晰性原则,引起学者争论.本文就此发表自己的观点,并提出新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新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进行所得税核算。由于会计与税法在收益、费用或损失的确认和计量原则方面的不同,导致按照会计准则计算的税前会计利润与按照税法规定计算的应纳税所得之间存在差异。正确认识资产负债观,对理解新的债务准则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刘妍 《商业科技》2014,(18):146-147
收入减费用确认收益这种收入费用观在人们会计计量的认识中根深蒂固,但随着会计计量属性逐渐呈现出的多元化,我国的会计准则越来越向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化,确认、计量收益建立在资产负债观的基础上才更符合客观性原则,本文就如何理解资产负债观,及其应用的必要性进行的阐述。  相似文献   

15.
会计准则的制定有两种理念选择:计量观和信息观,我国就会计准则所遵循的是收入费用观,而新会计准则的制定在很多方面都倾向于资产负债观,实现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但是对于新会计准则仍存在很多争议,本文从计量观和计量观的角度对新会计准则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对资产负债观和收入费用观进行辨析的基础上,介绍了从收入费用观向资产负债观的转变在我国新会计准则中的具体体现,并分析了我国在会计准则制定中向资产负债观转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新会计准则的制定是由收入费用观开始倾向资产负债观的一个较大转折。新会计准则的制定,使中国会计制度在与国际趋同的过程中前进了一大步,许多过去隐藏的问题得到了完满的解决,为我国企业进一步走出国门减少了障碍。本文从新会计准则中资产负债观的内涵入手,通过资产负债观在我国会计准则中的体现,最终对资产负债观和收入费用观的差异等相关问题进行简单的分析。  相似文献   

18.
会计准则在套计理念上由利润表观转向资产负债观,财务报表体系重心由传统的利润表变为资产负债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促使企业着眼于企业长期战略和可持续发展,同时也要求会计从业人员彻底转变观念,认真贯彻资产负债表现的重要理念.  相似文献   

19.
确定收益的观点通常有两种,"资产负债观"是通过比较资产负债表净资产期初与期末的余额来确定收益; "收入费用观"是按收入、费用配比来确定收益.我国的新会计准则体系基本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体系的趋同,在诸多具体会计准则中都以资产负债观为基础,而不是收入费用观.  相似文献   

20.
我国新会计准则坚持以历史成本作为基本计量属性,同时把公允价值引入会计体系,收益观也由收入费用观逐渐转为资产负债观。计量基础和资本保全概念的选择,决定了财务报表所采用的会计模式。不同的会计模式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和可靠性。当前我国正处于由传统收益报告向全面收益报告的过渡时期,为了向报表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有必要将传统收益报告和全面收益报告加以对比,找出当前财务业绩报告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