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90年代以来产能过剩问题不断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提出挑战,直接影响宏观经济的健康和微观经济的秩序.本文全面梳理国内产能过剩界定、形成机理以及治理方面的相关文献,这样一方面有利于把握我国目前产能过剩的现状,另一方面也为我国产能过剩的进一步治理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2.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的中国和二战后三十多年间的日本出现了特征相类似的产能过剩,此类产能过剩与以下两点直接相关:一是整个国家处于快速发展的工业化后期;二是市场发育度低,导致市场对供求的调节能力有限。因此,对产能过剩进行治理也应在遵循发展阶段规律的基础上,不断培育市场发育度,使市场充分发挥其自我实现均衡的作用。日本治理产能过剩的成功得益于对这种治理思路的贯彻,其科学有序的治理方式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3.
产能过剩是中国经济面临的困境之一。本文首先阐述了产能过剩的概念,接着从政府干预过多,市场机制不完善、产业集中度低、企业的创新能力不足这四个方面分析了产能过剩的原因,从而提出了解决我国产能过剩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我国产能过剩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我国目前主要行业的产能过剩主要是短期内的结构性过剩。其直接原因是:部分行业投资过度、有效产品供给不足和即期消费乏力;深层次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增长方式不合理、政绩考核体系不科学和投资体制不完善。对此,应采取多方面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产能过剩概念、原因、度量和预警等方面研究的回顾,总结出相关研究成果和不足之处。研究表明,国内外学者对产能过剩的概念和原因的研究已较为成熟,而在度量和预警方面还缺乏较为科学的评价体系和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6.
地区间发展目标的一致性、地区间竞争策略的同质化、地区间竞争缺乏协调性是形成产能过剩的根源。地区间竞争引致的地方保护阻碍了中央政府治理产能过剩的进程。当产能过剩治理达到短期目标、市场实现短期均衡后,新一轮地区间竞争又会形成新一轮产能过剩,由此产能过剩治理陷入困局。因此,治理产能过剩的当务之急是:中央政府充分发挥计划机制功能,而非单纯依靠市场机制;破解产能过剩治理困局的长效机制是: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中央政府要调整地方政府目标,规范和协调地区间竞争。  相似文献   

7.
《商周刊》2013,(3):24-25
从2008年以来,我国大力治理产能过剩。然而,某些行业“越治理越过剩”以及“低端高端皆过剩”的现实,说明除了市场调节外,还必须消除地方的GDP挂帅情结。  相似文献   

8.
从2006年起,中国就相继出现对电力行业产能过剩的担忧。国家发改委于2007年也发布信息称中国九大行业产能过剩,电力行业潜在产能过剩。同时也有不少学者在担心中国电力行业已经或者可能出现电力过剩。通过与美国相应数据对比测算出中国电力行业的产能利用率,来判断中国电力行业是否已经产能过剩或者是否存在结构性产能过剩。  相似文献   

9.
化解产能过剩是今年党和政府确定的重点工作之一。现阶段中国工业部门产能过剩具有涉及领域多、负面冲击效应大、成因复杂、化解产能过剩难度高等特征。通过对近年来政府的相关政策及实施效果进行梳理,建立化解产能过剩的长效机制应该重视市场机制的调节、转变政府干预方式、加快经济体制改革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铝工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产能和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部分装备和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作为高耗能、高污染、资源型行业,在取得骄人成绩的同时,其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电解铝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问题十分严峻,并有向上下游行业蔓延的趋势,资源和能源瓶颈日益突出,环境污染事件时有发生等等。尽管从2002年开始,中央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调控和引导铝工业行业的发展,但是其迅猛扩张的势头依旧不减。本文通过实地调研以及对电解铝行业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后认为,电解铝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问题的形成,与地方政府强烈的投资冲动存在直接的关系,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防止问题进一步加剧。  相似文献   

11.
提高市场集中度一直被认为是化解产能过剩的重要手段之一,但现有理论与实证研究并未对二者之间的关系给出明确结论.本文在梳理和总结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利用2003-2011年15个重工业行业的数据,通过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对产能利用率与市场集中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经验分析.检验结果表明,产能利用率和市场集中度之间存在非线性的倒“U”型关系,即随着市场集中度的提高,产能利用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这一结果对于有效化解产能过剩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2.
沈蕾 《当代经济》2008,(7):60-61
当前,流动性过剩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本文从分析产能过剩与流动性过剩的关系入手,指出产能过剩是造成我国流动性过剩的根本原因.并提出应立足于产能过剩.从改革社会收入分配制度、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等入手.消除流动性过剩。  相似文献   

13.
张潇予 《新经济》2014,(26):43-44
根据中钢协的数据,今年1-2月全国大中钢企亏损28亿元,而其中钢铁主业巨亏47亿元。目前中国钢铁行业的富余产能已经达到2亿吨,产能利用率约72%。庞大的富余产能对市场的冲动作用是钢价易跌难涨主要因素。与此同时,原燃料价格与钢材价格之间错落交织的波动是影响钢企稳定经营的主要因素。本文回顾了钢铁业的发展历程,重点分析了钢铁业产能过剩的现状和原因,并对此提出建设性建议。  相似文献   

14.
当前中国产能过剩与通货膨胀压力并存,出口导向型增长模式虽然为过剩产能提供释放渠道,但由此增加的外汇储备通过扩大基础货币投放转化为通胀上行压力,并形成国内供给缺口,造成供求失衡;房地产市场高收益率诱导大量资金流入,呈现信用繁荣,在消化过剩产能的同时,也拉动了物价总水平的上升,并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与收入赶超机制作用下强化提高.  相似文献   

15.
关于产能过剩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看待产能过剩问题,学术界一直存在着真伪命题之争。关于产能过剩的成因,学术界试图从市场组织结构和企业行为、信息不对称和产业特性、体制机制和政策等多个角度进行解释。本文对产能过剩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梳理。  相似文献   

16.
关于我国产能过剩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我们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认识产能过剩的内涵及形成机理,产能过剩是一种经济现象,其正面效要远远大于其负面效应,在我国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情况下不可能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一些领域所谓的产能过剩只是暂时的虚假的现象。因此,对于一些领域出现的所谓的产能过剩问题,不要急于盲目干预,而应审慎对待,否则会导致供给不足,引发物价上涨。  相似文献   

17.
市场结构内生变迁与产能过剩治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构建了一个市场需求不确定性情况下的企业动态性模型,发现当行业发展前景相对确定但市场需求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时,高效率企业为规避风险会谨慎投资,从而为大量低效率企业留下市场空间,市场集中度和产能利用率较低。而随着行业成熟和不确定性减少,优势企业会不断扩大规模,逐步淘汰劣势企业,最终形成较合理的市场结构和产能利用率。因而,我国一些重要行业在早期发展阶段出现大量企业涌入的现象,不应片面视为市场失灵,也不能一概归因于地方政府的产业扶持政策。本文以我国家电和钢铁产业为例,说明治理产能分散和过剩问题,根本办法是建立和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让市场内生的产能集中机制更好地发挥作用,而不是以扭曲去对付扭曲。  相似文献   

18.
"产能过剩"存在着很多似是而非的争议,而中国存在着"产能过剩的顽疾",越治理越严重。但在国际层面和学术研究层面,产能利用率更为科学,对产能过剩并没有太多的关注;在界定和具体的统计上,产能利用率较产能过剩更为客观,数据的充实使得产能利用率统计得到了改善;在产能过剩产生原因上,主要侧重厂商竞争博弈等微观形成机制;从经验事实看,"长期产能过剩"表明产能利用率通常不会特别高;对于产能利用率,更多的作用是宏观景气的预警功能。我们的观点是,第一,中国的产能过剩问题首先要解决的是恰当的测度和较为可信的统计数据,现有的数据存在问题;第二,目前产能过剩问题被过度强调了,存在着扭曲的可能;第三,在形成原因上,主要是宏观需求冲击、政府政策扭曲、国有企业的利益机制等因素的共同作用;第四,需回归产能利用率的预警功能;第五,当前化解产能过剩的政策难以有效实施,执行者并没有充足的激励,约束机制也不强;第六,化解产能过剩的方式上,更多地需要健全价格和利益机制,构建市场化发展模式和监督体系。  相似文献   

19.
“去产能”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三去一降一补”五大歼灭战的首要任务.目前,我国产能明显过剩,大量僵尸企业占用人财物等各类资源,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拦路虎”.2014年,我国工业总体产能利用率仅为78.7%,钢铁、煤炭、水泥、造船等多个行业已经陷入严重产能过剩,而且存在恶化趋势.化解过剩产能应拓宽思路,优化激励机制,加快破产清算案件审理,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严控新增产能,抓好资产处置和人员安置两大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20.
我国汽车产业的产能过剩问题已经由是否过剩演变成为确定性的过剩,并且从结构性过剩发展为全局性过剩,其中既有市场经济带来的发展惯性问题,又不乏存在受到中国特有的政治体制因素的影响。中国汽车产业产能过剩的形成,既有市场机制自发作用所导致的内在原因,也有政府产业政策失灵的外在原因。解决我国汽车产业的产能过剩,需要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基础上,更好地构建更为精准和有效的产业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