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政府干预、政治关联与地方国有企业并购   总被引:57,自引:3,他引:57  
本文以2001—2005年间发生的地方国有上市公司收购非上市公司的事件为样本,研究地方政府干预、政治关联对地方国有企业并购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地方政府干预对盈利样本公司的并购绩效有负面影响,而对亏损样本公司的并购绩效有正面影响。这说明,出于自身的政策性负担或政治晋升目标,地方政府会损害或支持当地国有上市公司,这为政府"掠夺之手理论"和"支持之手理论"提供了实证支持。我们还发现,盈利样本公司的并购绩效与政治关联正相关。这表明,政治关联可以作为法律保护的替代机制来保护企业产权免受政府损害。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2007-2012年中国境内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通过区分国有上市公司及民营上市公司两种所有制不同的公司过度投资行为,研究了地方政府干预对国有上市公司过度投资行为的影响,并考虑了国有上市公司过度投资行为的多元化表现形式。研究结果表明,地方政府会干预国有上市公司,在政府干预程度较高的地区,国有上市公司的过度投资行为越显著;多元化经营是国有上市公司过度投资的一种重要方式,与民营上市公司相比,国有上市公司过度投资与多元化经营的相关程度更大,国有上市公司的过度投资行为更容易导致多元化经营。在控制了过度投资与多元化经营之间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后,上述结论仍然成立。本文的研究结论解释了经济转轨期间我国国有企业的过度投资及盲目多元化经营现象,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行业机会、政治关联与多元化并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考察了我国转轨时期的制度背景,认为我国目前存在的行业机会,以及企业注重建立政治关联会促使企业多元化并购的发生。文章以我国上市公司2001—2006年间发生的399起多元化并购和768起相关并购事件为研究对象,用Probit模型进行分析,发现企业原先所处的行业竞争激烈、利润率越低,越倾向进行多元化并购;目标行业的利润率越高,越倾向进行多元化并购;另外,企业的政治关联越高,越倾向进行多元化并购进入到与主业无关的、高利润的行业中。  相似文献   

4.
民营企业家的政治关联、贷款融资与公司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考察了金融危机背景下民营企业家政治关联的贷款效应及其对公司价值的影响。以2006-2010年我国民营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发现:民营企业家的政治关联使企业获得更高的银行贷款比率和更长的贷款期限,同时民营企业家的政治关联程度越高,政治关联在金融危机中的贷款效应越明显。此外,虽然民营企业家的政治关联有利于公司价值的提高,但政治关联的贷款效应对公司价值有负作用。以上结论表明,政治关联虽然给民营企业带来债务融资便利,但并不利于银行信贷资金的有效配置。  相似文献   

5.
通过2010-2013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分析发现,企业的政治关联产生了两大效应:创造性生产抑制效应和关系型资源偏袒效应.创造性生产抑制效应阻碍了企业绩效的提升,而关系型资源偏袒效应则通过帮助企业获取关键资源促进绩效的提升.总体上看我国企业的政治关联产生的关系型资源偏袒对于绩效的正效应大于创造性生产抑制对于绩效的负效应.然而通过简政放权,不断减少政府干预,提升政府效率,削减关系型资源偏袒效应,最终导致政治关联不利于企业长期绩效的提升.  相似文献   

6.
以2010年沪深A股539家民营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实证研究了民营企业董事长的政府背景与企业多元化经营间的关系,并将政治关联分为曾在政府部门任职和担任代表委员两种情况。结果显示:政治关联显著地影响了民营企业的多元化经营,其中有政治关联企业的多元化程度要高于非政治关联企业。在考虑不同地区的市场化水平后,研究发现市场化水平越低的地区拥有政治关联背景的董事长越有可能实施多元化经营。政府干预越强烈,对民营企业的经营影响程度就越大。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民营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从民营企业和政府两个角度考察了政治联系与企业过度投资的双向影响关系。实证结果显示:政府干预企业决策行为能够导致企业产生过度投资行为;建立政治联系的民营企业为了满足政治上的投资需求往往会产生过度投资行为,政治联系强度越大其过度投资越严重,政治联系层级越高其过度投资也越严重;政治联系导致企业产生过度投资之后,过度投资会巩固和提升企业政治联系的强度和层级。本文研究结论不但深化和丰富了政治联系与企业过度投资的理论研究,而且对中国当前的产能过剩治理问题提供了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8.
多元化作为企业剩余资源的配置活动要受到企业资源的制约。在“政府干预”和“内部人控制”并存的制度背景下,政府和内部人为实现自身的利益要求,有能力也有动力利用掌控的资源对国有企业的多元化战略施加影响。文章系统梳理和总结了政府干预、内部人控制对企业资源和多元化经营影响的相关文献,提出:研究框架上应突破单一视角的藩篱,将政府干预、内部人控制和企业资源同时纳入多元化的研究框架,反映它们之间的动态关系;研究内容上应在政府和内部人对多元化模式的影响程度以及如何规范他们的行为和企业多元化模式方面加以扩展;研究深度上应在资源的测度方法、股改前后政府和内部人影响多元化的动机、模式和效果是有所变化等方面加以深入。  相似文献   

9.
邓伟  刘健 《经济经纬》2014,(1):107-111
笔者以沪深交易所上市的国有企业为样本,研究了国有企业的行政级别对政治关联的影响,以及政治关联对不同级别国有企业业绩的影响。结果发现,级别较高的国有企业的政治关联更多;政治关联对国有企业业绩的影响也因其行政级别而有所不同,政治关联对中央国有企业的业绩无显著影响,对地方国有企业业绩的影响则显著为正,这表明不同层级政府的激励目标和控制资源的能力不同,导致它所管辖的国有企业的政治关联在形成和影响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信号传递是企业市场价值得以实现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自愿性内部控制鉴证报告披露的视角,从政治关联与政府干预两方面研究外部制度因素对民营企业信号传递的影响。研究发现,政治关联对民营企业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信号传递行为具有积极影响;政治关联的方式和政府背景对内部控制鉴证报告披露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政府干预环境抑制民营企业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信号传递行为;同时政府干预环境加剧了政治关联对内部控制鉴证报告披露的影响。结论表明,研究政治关联与政府干预环境对民营企业信号传递动机与行为的影响,对我国证券监管部门制定相关政策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翁欣  陈晓 《技术经济》2021,40(2):86-94
本文检验了民营企业家参政议政与企业发展路径的关系,企业是选择做大规模还是提高效益?实证结果发现,民营企业家借助参政议政这种战略资源,企业规模首先实现快速扩张,总收入有显著增长,而反映企业变强的效益指标,则在规模扩张两年之后显著超过对比组,其中国家级政治身份样本显著.本文深化了对中国民营企业家参政议政的实证研究,发现了中国民企借助参政议政等资源,通过规模的快速扩张实现盈利能力增强的发展逻辑.  相似文献   

12.
民营上市公司“出身”、政治关系与债务融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营企业的政治关系作为一种有效的外部履约机制的替代,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银企关系,缓解民营企业的融资约束。本文以2005~2009年的民营上市公司为样本,从民营上市公司的出身及在企业面临金融危机的条件入手,分析了民营上市公司的政治关系对融资的影响。研究发现,政治关系对民营上市公司的融资影响更多是体现在直接上市的民营公司上,有政治关系的直接上市的民营公司不仅能获得更多的融资,而且降低了银行对其融资的盈利要求。发生金融危机后,银行对企业融资的资产抵押要求更高,有政治关系的直接上市的民营公司更容易取得银行的支持,获得银行借款。本文的研究有助于理解企业政治关系对企业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以2010-2011年创业板上市民营企业为样本,通过企业政治关联这一研究视角,实证研究了政府补贴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结果发现,具有政治关联的民营企业虽然可以获得更多的政府补贴收入,但其技术创新投入反而少于没有政治关联的企业,因此政府补贴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不显著;而没有政治关联的企业,政府补贴才会对技术创新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对政府干预与民营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动态调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选取2005—2012年相关数据,通过构建政府干预与偏离程度模型、政府干预与调整速度模型来检验政府干预对民营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偏离程度与调整速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政府干预对民营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动态调整存在促进作用,政府干预程度越强,民营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偏离程度越小,调整速度越快。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 ,转型过程中企业家的作用日益凸显 ,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重视并直接致力于这一课题的研究 ,相关著作和理论成果层出不穷。由德国著名中国问题研究专家、杜伊斯堡大学政治学研究所和东亚研究所所长、前德中友协主席托马斯·海贝勒教授撰写的《作为战略群体的企业家》(中央编译出版社 2 0 0 3年出版 ) ,堪称这一研究领域的国际前沿性著作。作者以自己对中国近 30年的了解、理解、感知和经验认识为基础 ,从一个欧洲学者的视角出发 ,将理论与实际、定量与定性、多学科交叉综合的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