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建设和谐社会是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从经济水平、社会结构、社会公平、人口素质、生活质量、社会稳定等六个方面来衡量社会和谐程度,拟选择41个评价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无锡、徐州、南京的社会和谐程度做一综合评价,确定地区间的相对进程,并简要分析影响地区和谐社会程度的主要因素,希望对地区的进一步发辰提出有效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外汇储备是一国政府所持有的储备资产中的外汇部分,它的规模受到多方面的因素的影响。本文运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采用了1994-2013年的数据,通过对模型的修正,去探索影响我国外汇储备的主要因素,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了外商直接投资(FDI),外债余额、人民币的实际有效汇率是影响我国外汇储备的主要因素,而经常项目差额对外汇储备规模的影响不显著。最后针对我国外汇储备的管理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基层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社区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全面加强和谐社区建设,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环节. 相似文献
5.
社会和谐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其本质就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基于马克思的"两种物质变换关系"原理,从经济和谐视角分析了社会和谐的理论基础、前提条件和重要基石,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对企业社会责任水平与影响社会责任水平的内外部因素,包括企业规模、经营年限、创新能力、出口强度、管理能力、财务绩效、产品竞争水平、政府干预、法制环境等因素间的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出口行为、创新能力、管理能力、财务状况等因素对提升企业的社会责任水平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8.
耕地非农化的社会经济驱动因素异质性研究——基于STIRPAT和GWR模型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STIRPAT”模型为基础,采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分析人口数量、富裕度、产业结构和城市化水平等社会经济因素对我国31省市的耕地非农化的影响.结果表明,2003-2008年,东、中、西部地区耕地非农化占全国比重由2003年的55.75%、25.62%、18.64%转变为2008年的48.42%、25.95%、25.63%,可见,空间格局由东部向西部扩散.人口数量对耕地非农化的影响均呈现正效应,而富裕度、第三产业比重和城市化水平对耕地非农化的影响既有 正效应,也有负效应.在东部沿海地区,随人口数量和富裕度的增加会进一步促进耕地非农化,而随第三产业比重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又会在一定程度上减缓耕地非农化;但是在中西部地区,人口数量的正效应和富裕度的正负效应的作用相对较弱,而第三产业比重和城市化水平的正效应作用明显强于东部地区.因此,要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和土地城市化等措施,以协调东部和中西部发展中的用地矛盾. 相似文献
9.
城市防洪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和谐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文章从和谐度的角度,研究城市防洪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之间的关系,建立了防洪、社会、经济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和谐度模型.计算并评价了鞍山1979-2003年各系统间的和谐度,并为防洪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和谐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深入人心,人们开始关注经济增长、环境保护、资源利用之间的协调发展.本文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从投入产出的角度,对重庆市经济发展和谐度进行了实证研究.从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并就这些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中国地区间对外贸易的差异性:1978~2007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1978~2007年期间的统计数据,基于区域经济学和空间经济学的视角,借鉴并融合不同学科的经典研究方法对中国30个省市间、3大区域间的对外贸易差异性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中国30省市间对外贸易的绝对差异越来越大,但自从1992年以来,相对差异整体表现为下降的趋势;自从1992年以来,东部地区的内部差异日益加剧,两极化趋势日益明显;地区间对外贸易差异主要表现为外部差异;对外贸易对中国经济的整体促进作用存在"边际效应递减"的趋势,外贸发展领先地区都是东部沿海省市,广东、北京和上海3个省市的增长极效应日益明显,上海代替广东成为中国贸易发展最为领先的地区;中国省市间对外贸易的差异程度日益严重.因此,为了缩小地区间对外贸易的差异性,中央政府有必要在中西部省市培育新的经济圈和增长极,加快东部产业向中西部省市的转移,并加大对中西部省市的投资力度. 相似文献
12.
本文考察环境援助对污染物排放影响的作用机制及其在中国的实际减污效果.建立环境援助减污效应的理论模型,并利用1982-2008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环境援助在中国的减污效应进行实证分析.我们认为,环境援助对污染物排放的影响分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技术效应、挤出效应以及环境援助自身的直接减污效应;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从显性的结构效应、挤出效应、援助自身的减污效应三者之和来看,环境援助降低我国CO2和SO2的排放,增加工业废水、粉尘、烟尘和固体废物的排放,上述影响均存在滞后反应;当环境援助的规模效应小于一定临界值或技术效应大于一定临界值时,环境援助影响各工业污染物排放的总效应为负. 相似文献
13.
本文运用基于VAR的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对中国货币政策在工业部门和农业部门之间的效力差异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表明,中国货币政策在工业部门与农业部门之间存在明显的效力差异,在工业部门的效力总体上要强于农业部门的效力.文章对中国货币政策在两部门之间产生效力差异的原因进行了探析,并基于本研究,提出了提高我国货币政策效力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中国金融安全指数的估算与实证分析:1998-2007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不断扩大开放,国家金融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再一次警示我们,在金融业发展、开放与创新中,必须高度重视金融安全问题。结合中国实际,选择微观、宏观和国际市场三大类17个金融经济指标,采用主观赋值与主成分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对中国1998-2007年金融安全指数进行估算,并在此基础上,选择影响金融安全的主要风险变量对中国金融安全进行的实证分析发现:银行的违约风险(不良贷款)和国际游资风险构成了中国金融安全的主要威胁;资本市场风险与中国金融安全状况同方向变动;而利率风险、汇率风险、通胀风险对中国金融安全的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16.
笔者运用1997年~2008年中国家庭债务和家庭资产积累的时间序列数据,定量分析了家庭负债和家庭资产积累的关系。研究发现,家庭债务和家庭资产积累存在同向的长期均衡关系,家庭债务的变动会影响家庭资产的积累。笔者提出促进家庭资产合理配置和防范中国家庭债务快速增长带来的消极后果的相关建议,旨在为决策部门制定合理的经济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我国自然失业率的测量与解析——基于1978-2007年数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自然失业率的三种数理模型,采用比较静态分析与计量统计检验的方法,发现纳入工资刚性的凯恩斯主义NAIRU模型更符合我国实际.利用这个模型,在放宽自然失业率恒定不变和阶段性变化假设的基础上,测量了1978-2007年我国各年的自然失业率.1978年以来,我国自然失业率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到2003年为一个极大点;2003-2007年自然失业率开始下降,分别为9.25%、9.09%、13.1%、10.9%、7.15%.另外,我国平均的名义工资刚性度和实际工资刚性度分别为0.873、0.221.在我国,技术进步对自然失业率是具有长期效应而不是短期效应.技术进步倾向于减少自然失业率,而这与Pissarides等人在美国的研究结论是相反的.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金融网点信息进行"县级-乡镇级"识别,并匹配2005-2012年的县域社会经济面板数据,以研究农村金融市场化对县域资金外流的影响。研究表明:(1)农村金融机构大量扩张对县域地方资金外流存在当期和延期影响,每新增一家金融网点将增加6元的当地人均外流资金;(2)金融机构导致地方资金外流存在规模效应,新增机构使当地资金显著外流2-3年后达到新的平衡状态;(3)金融机构导致资金外流在东西部区域间存在显著差异。农村金融机构是农村地区资金外流的重要渠道,资金外流既不利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不利于金融机构的长期发展。 相似文献
19.
文章基于1997年-2004年我国内地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从宏观视角实证分析了收入水平、经济发展、教育、死亡率、抚养率、社会保障和居民储蓄对寿险需求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收入水平、教育和老年抚养率对一个地区的寿险需求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20.
在高质量发展阶段,工业全要素生产率不仅取决于数据要素的市场化配置,同时在很大程度上还受到研发决策影响。利用2010—2019年中国工业面板数据,估计数据要素与研发决策对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数据要素赋能资本、劳动要素后的要素深度融合,对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改善作用;与劳动密集型工业相比,数据要素对资本密集型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改善作用更加显著。将研发决策纳入后发现,探索型研发决策对资本密集型工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而囿于高风险的利用型研发决策则对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改善作用不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探索型研发决策能够促进数据要素赋能传统要素,二者有效融合能够显著提高工业全要素生产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