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研究目的:系统考察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对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影响,以期为全国统一碳市场的建设和城市土地利用模式的绿色转型提供参考。研究方法:超效率SBM模型、渐进双重差分模型。研究结果:(1)2006—2020年,我国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总体呈现波动上升态势。碳交易试点政策能够显著提升土地绿色利用效率,且这一结论得到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的支撑。(2)试点政策对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积极影响存在短期滞后性,总体呈现出波动特征。在试点范围扩大过程中,该影响具有明显的推广效应。(3)碳交易试点政策能够提升城市技术创新水平,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进而提升土地绿色利用效率。(4)碳交易试点政策对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影响存在基于城市区位、规模以及类型的异质性,表现为该效应在中西部、大规模以及资源型城市中发挥更为明显。研究结论:扎实推进全国统一碳市场建设,持续支持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升级,因地制宜制定政策实施方案,赋能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稳步提升。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探究命令控制型、市场激励型和公众参与型环境规制对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多维影响关系。研究方法:SBM模型、面板回归与门槛回归。研究结果:(1)三类环境规制与土地绿色利用效率之间均存在显著的“U”型关系,其传导路径存在差异性;(2)市场激励型和公众参与型环境规制与命令控制型的交互协同会对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形成显著的正向反馈,且命令控制型与市场激励型的协同作用表现最为突出;(3)在结构效应、创新效应、溢出效应的约束下,三类环境规制对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门槛影响系数具有梯度式递增的特征。研究结论:提高土地绿色利用效率,需要把握环境规制合理区间,发挥“组合拳”的交互协同作用,因时因地动态灵活调整主导环境规制类型。  相似文献   

3.
研究目的:探究低碳试点政策对城市土地绿色利用的影响效应与内在机制,以期从环境政策的角度为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提供对策建议。研究方法:Super-SBM模型、双重差分模型。研究结果:低碳试点政策对试点城市的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在考虑地区与时间特征以及其他影响因素的情况下,该促进效应为1.16%。机制分析结果显示,首先,低碳试点政策的实施对于当地产业结构转型具有促进作用,并表现为第一、第三产业比重的上升和第二产业比重的下降;其次,低碳城市建设所引致的城市创新能力的增强,通过低碳技术研发与应用,对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具有提升效应。研究结论:应通过持续推进低碳试点政策改革、结合本地产业特征引导产业转型、鼓励技术引进与创新等措施促进我国城市土地资源的绿色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4.
研究目的:利用2006—2021年全国28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系统考察经济增长目标管理对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方法:超效率SBM模型,固定效应模型。研究结果:(1)经济增长目标对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呈现明显的负向影响效应,且这一结论通过了克服内生性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2)正式与非正式环境规制均能够减缓经济增长目标对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负向影响,且后者的调节效应更强。(3)经济增长目标存在明显的自上而下逐级加码现象,且目标加码行为会对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产生抑制作用。(4)当目标约束程度为一般约束和硬约束,以及目标完成情况从未完成、正常完成到超额完成时,经济增长目标对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负向影响显著且逐渐增强。研究结论:进一步淡化GDP增速在官员绩效考核中的重要性,尽量采用“留有余地”的软约束方式设定经济增长目标,重视环境规制的约束作用。  相似文献   

5.
研究目的:探寻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内涵,揭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值的空间分异特征。研究方法:SBM模型、泰尔指数、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研究结果:2016年全国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整体偏低,优化提升空间较大;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值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由东部沿海地区向西北内陆地区递减,其差异主要由省内差异引起;城市土地绿色利用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空间集聚状态可以分为4种:高值集聚区(东部沿海地区)、高值异质区域(晋蒙、京津冀和东北地区)、低值异质区域(湘鄂以及两广地区)、低值集聚区(陕甘云川贵和中部地区)。研究结论:应将绿色发展理念贯彻到土地利用当中,实现城市土地利用的"经济—生态—社会"的耦合,并因地制宜的采取差别化的管理措施,促进不同区域的城市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6.
研究目的:从全局和局部双重视角探究长三角地区地方政府差别化价格供地对工业绿色发展的影响效果和作用机制。研究方法:Super-SBM模型,面板Tobit回归模型,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研究结果:(1)2007—2019年长三角地区工业绿色发展效率呈稳步上升的态势,其空间分布格局由“中心低、四周高”演变为“东北高、西南低”。江浙沪工业绿色发展效率的线性变化趋势均为上升,且江苏的增幅要高于其他省份。(2)全局视角上,地方政府差别化价格供地对工业绿色发展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主要通过引导工业用地资源流向高技术绿色企业,实现选择优质企业、优化工业结构、优化制度环境,来推动工业绿色发展。(3)局部视角上,地方政府差别化价格供地对工业绿色发展的影响在苏中、浙西南、皖南表现正向作用,与全局视角一致;在苏北、皖北、皖中表现出Ⅰ型负向作用,这源于非预期的挡板效应;在苏南、浙东北、沪表现出Ⅱ型负向作用,这源于工业政策优惠弱化效应。研究结论:虽然全局视角显示整体影响效果为正,但是局部视角显示部分区域存在抑制作用,可通过改进地方产业发展导向来引导差别化价格供地政策进一步释放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产业空间匹配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产业发展与区域优势要素相匹配有助于缩小地区间经济水平差距,达到均衡发展状态。[方法]文章从水土资源匹配和产业相对优势匹配两个角度定义了农业空间匹配质量,以长三角为例量化该地区41个地级市的匹配质量,随后采用空间滞后模型对农业空间匹配质量的经济增长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结果显示农业水土资源匹配度对长三角农业经济增长效应为-0.146 4,空间计量模型的空间滞后影响力为0.27。长三角各地区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状况总体趋势上表现出先提高后降低的趋势,2011—2015年达到最大值。[结论]水土资源匹配度对长三角农业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而相对优势匹配度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不显著。增长模型中体现了空间的适应性,形成了良好的产业空间集聚。科技、劳动力和城市化都是其主要的驱动力,推动着水土资源匹配度在不同时期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探究农户绿色防控技术采纳行为,对制定地方绿色防控技术推广政策、实现农业绿色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文章基于海南省香蕉主产区453份香蕉种植户的调查数据,将绿色防控技术细化为病株处理技术、生物防治技术、科学用药技术三个方面,运用Probit模型更广泛全面地考察社会网络对果农绿色防控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采用多变量Probit模型和IV-Probit模型进行稳健性检验,扩展研究社会网络对果农绿色防控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在不同年龄、受教育程度、种植规模的果农群体中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社会网络的拓展能够显著正向影响果农采纳病株处理技术、生物防治技术以及科学用药技术的积极性,回归系数分别为0.3084、0.5968、0.9473。(2)与亲戚的交流频率显著正向影响果农采纳三种技术,回归系数分别为0.1240、0.3192、0.1336;与朋友的交流频率显著正向影响果农采纳三种技术,回归系数分别为0.1742、0.3629、0.1472;与农技专家、供应链组织的交流频率显著促进果农采纳科学用药技术,回归系数分别为0.2180、0.5691。(3)社会网络对果农绿色防控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存在组群差...  相似文献   

9.
本文首先借鉴Dietz(1994)提出的STIRPAT模型,即城市产业集聚的规模效应、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相互作用会影响企业的污染排放量,而后将外商直接投资(FDI)这一因素纳入原有的模型里,构建本文的理论框架。利用我国2010~2019年江浙沪皖41个地级市面板数据,运用门限回归方法,将外商直接投资作为门限变量,构建门限回归模型,分析长三角地区产业集聚对环境污染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基于创业理论和企业资源观,以长三角地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和描述性统计,分析家庭农场可持续创业瓶颈与突破路径。长三角地区家庭农场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较高,家庭农场主呈现知识化、年轻化趋势,数字触网初见成效。针对长三角地区家庭农场存在的土地整合效率不高、创业能力不足、市场合法性缺失三大创业瓶颈,提出规范土地流转行为、健全家庭农场主培训体系、优化家庭农场创业生态系统等路径。  相似文献   

11.
长三角城市土地稀缺与土地利用效率的交互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揭示长三角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与土地稀缺的交互影响。研究方法:数据包络分析法(DEA)、方向性环境距离函数和经济计量分析方法。研究结果:(1)研究时段内,长三角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对土地稀缺具有负向冲击累积作用,但土地利用效率对土地稀缺的预测方差贡献度较小,表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提升尚未明显缓解土地稀缺;(2)长三角地区城市土地稀缺对考虑非期望产出的土地利用效率带来长期显著负向冲击,土地稀缺对土地利用效率的预测方差贡献度超过50%,表明城市土地稀缺增加对于考虑非期望产出的土地利用效率具有负向作用,但土地稀缺对传统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并不明显。研究结论:长三角地区城市土地稀缺的缓解,既要强化建设用地面积管控,提高土地利用强度,盘活闲置用地,也要重视土地利用过程中环境污染"副产品"的管制。  相似文献   

12.
研究目的:探讨长三角城市群城乡建设用地时空关联特征及其利用效益水平,为优化城乡建设用地结构、提升城乡建设用地利用效益提供依据。研究方法: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以及轨迹分析法。研究结果:(1)近25年来长三角城市群城乡建设用地年均增长3.92%,增长区域主要集中在浙北、苏南以及沿江地带,同时,城市建设用地与农村居民点分布存在显著空间关联并不断增强;高—高值区域主要位于苏南和环杭州湾地区,呈现"Z"型空间增长格局;低—低值区位于城市群西南山地地区。(2)1990—2015年该地区城乡建设用地利用效益稳步提升,在空间分布上由南北空间差异逐渐演化成核心—边缘空间差异格局。(3)长三角城市群城乡建设用地结构—功能耦合协调格局可划分为主导协调区、核心协调区和潜在协调区,呈现由南向北依次递减分布。研究结论:可根据区域内城乡建设用地结构—功能协调分区制定差异化调控策略以促进城乡建设用地利用效益提升。  相似文献   

13.
研究目的:基于2008—2019年长三角城市地价数据,实证分析地价增长及空间分异格局、机制。研究方法:计量经济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结果:(1)长三角城市地价历经复苏增长、相对企稳、快速增长和平稳增长4个阶段;(2)城市间地价差异整体缩小,并且呈现出一定的空间依赖性;(3)不同层级城市地价受到核心城市地价变化影响而呈现出相似变动和关联特征;(4)长三角区域地价空间关联格局成因主要是要素流动聚集效应与市场联动。研究结论:当前一体化发展背景下,长三角城市地价一体化效应还不强,应进一步出台区域协调发展政策,促进土地要素流动、土地市场整合与地价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4.
研究目的:刻画、分析土地价格对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本地与溢出影响。研究方法:空间计量模型。研究结果:(1)城市之间的产业转型升级存在显著的负向互动影响,城市间的产业转型升级并未出现协同演进,相反,演变过程呈现出类似“零和博弈”的特点。(2)总体层面上,土地价格的提升推动了本城市产业的转型升级,但抑制了周边城市产业转型升级,不利于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整体演进。(3)分用途层面上,商服、住宅用地价格的提升未能有效促进本城市产业转型升级,但对周边城市的产业转型升级产生了明显的负向影响;工业用地价格的提升有利于促进本城市产业转型升级,但对周边城市的产业转型升级没有明显影响。研究结论:政策工具层面,对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城市,可以适度提升其工业用地价格;对于较高的城市,则可以降低其商住用地价格,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制度安排层面,应通过财税、政绩考核、土地制度等一系列制度的联动改革,减轻土地要素价格形成机制的扭曲,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5.
城市工业用地效率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目的:对中国各省2005—2010年城市工业用地效率变化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方法: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测算全国各省2005—2010年城市工业用地效率,在此基础上,运用混合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全国城市工业用地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1)城市工业用地效率差异大且呈现下降的趋势;(2)各省的城市工业用地效率变异系数呈现扩大趋势;(3)影响城市工业用地效率的主要因素是工业行业规模、土地市场化水平、工业行业对外开放程度、工业行业集聚程度。工业行业产权结构对城市工业用地效率并不具有显著影响,而工业行业技术水平和工业行业结构对城市工业用地效率的影响还需进一步检验。研究结论:城市工业用地效率差异大,变化复杂,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未来的政策应当提高土地市场化水平,注重工业行业的规模化经营,努力提升工业行业科技水平及开放化程度,并合理规划好工业园区或开发区,促进工业行业发挥集聚效应,最终提升工业用地效率。  相似文献   

16.
研究目的:揭示并分析产业一体化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间的耦合交互关系,从空间效应视角探寻两者协调发展路径。研究方法:SVR算法、耦合协调模型、空间相关分析。研究结果:(1)产业一体化与城市土地效率间存在彼此影响、相互约束的耦合协调关系;(2)2003—2015年间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城市产业一体化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耦合协调度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但局部差异显著;(3)产业一体化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耦合效应的空间正相关性和空间集聚性逐步显化,这种相关性主要表现为空间依赖性和空间异质性。研究结论:根据产业一体化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时空耦合特征,制定差异化的产业发展策略和城市土地利用管控策略,推动产业与土地要素的高效融合。  相似文献   

17.
研究目的:探究新型城镇化空间关联网络及其对土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影响,为推动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研究方法:非期望产出超效率SBM模型、修正的引力模型、社会网络分析模型和面板回归模型。研究结果:(1)中国新型城镇化和土地利用生态效率整体呈现增长趋势,前者空间分布由“点—带”分布转为“T”型格局,后者空间分布由“大分散、小集聚”转为“东高西低”。(2)中国新型城镇化空间关联网络呈现“东密西疏”特征,网络关系数和网络密度先上升后维持稳定,网络等级度和网络效率逐渐下降。北京、天津、上海等省份具有较高中心度,中西部多数省份中心度有所提高,新疆中心度始终处于较低水平。(3)新型城镇化空间关联网络的网络中心度对土地利用生态效率提升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其中,度数中心度和接近中心度的作用在东部地区最为突出,而中介中心度的作用则在中部地区最为明显。研究结论:应以网络化思维促进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并依托城镇化建设加强土地优化配置,同时注重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