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晓锋 《西部旅游》2022,(11):14-16
淦河是湖北省咸宁市人民的“母亲河”。文章通过RMP系统分析,明确淦河流域拥有丰富的资源,具有多样化的生态环境,为发展特色旅游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但由于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淦河流域发展不均衡,部分区域生态比较脆弱,敏感度较强。对此,在开发特色旅游的过程中,需将旅游要素植入与河流治理相结合,将文化体验提升与空间优化相结合,将旅游形象打造与科普宣传相结合。  相似文献   

2.
我国旅游业整体发展速度加快,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涌入我国旅游景区,对外语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此,旅游英语课程应注重将旅游英语翻译与本土文化充分有效对接,提高外语人才培养质量,为旅游市场提供高素质外语人才。  相似文献   

3.
4.
杨雅洁 《当代旅游》2022,(12):19-21
在社会不断进步与发展的背景下,文化和旅游也会拥有十分紧密的联系。将文化与旅游进行完美结合,不仅能够使群众文化与旅游相互共存的要求得到实现,也是文化与旅游发展的新趋势。通过发挥群众文化对旅游产业发展的引领功能,进一步推动群众文化和旅游产业的融合与发展,将能够对文化旅游品牌形象进行打造,并对旅游景区的文化内容进行全面展现,增强文化和经济实力。基于此,本文主要对群众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必要性展开了分析,并且提出了群众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途径,促进地方旅游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宝文 《山西旅游》2006,(4):25-25
6月10日,山西大酒店门口热闹非凡,前来咨询旅游知识及旅游安全的人们络绎不绝。此项活动是贯彻中央关于安全发展的指示精神,由山西省旅游局隆重举行的,她将告诉人们:只有安全才能保证发展的顺利进行。省旅游局响亮的提出了安全是旅游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为本次安全宣传活动的主题。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文化+产业融合的视角,总结了美丽乡村文化传承和特色旅游多种业态融合发展的路径与方法,主要包括美丽乡村建设的新理念与新业态发展"四项原则";公共壁画艺术与特色乡村旅游相链接"三大基础";打造特色乡村旅游艺术文化新业态"二个基地";美丽乡村新产业新业态融合发展的"一个目标"。在实践上指导浙江省美丽乡村文化传承与特色旅游多业态融合发展,逐步实现乡村旅游模式的升级。  相似文献   

7.
赵杰瑞 《西部旅游》2022,(11):29-31
随着国内消费者消费水平及消费素养的提升,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从物质层面向精神层面转变,原有的旅游形式已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文化旅游作为一种更高级的旅游形式,受到了很多消费者的青睐,其旅游过程具有更强的可重复性和群体性,将会成为旅游市场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文章结合海南乡村文化旅游发展背景,对海南乡村文化旅游目的地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展开探讨,并针对这些问题从多个方面提出了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8.
张茜平 《当代旅游》2022,(11):109-112
梅山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祖源文化之一,梅山地区闭塞的地理环境,导致其经济发展落后。但其保留的原生态景观提供了依托乡村旅游致富千家万户的可能性[1]。中国梅山文化园是梅山文化呈现的载体之一,文章基于对文化园的实地调研,通过发放问卷、访谈与检索文献,了解游客旅游感受、分析文化园的现状与不足。研究认为:中国梅山文化园要实现高质量的文旅融合发展,必须明确景区定位及受众需求、利用已有资源拓宽宣传渠道、加大开发力度,促使文旅产业赋能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9.
文创旅游产品开发是促进区域文旅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之一。文化与旅游结合形成了旅游的新模式,这种新模式不仅可以展现引人入胜的美景,同时对文化资源所衍生出的旅游文创产品的创新性、独特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首先分析国内外优秀旅游文创案例,然后分析陕西汉中已有的文创产品以及汉中本土的旅游与文化创意融合的现状,指出现汉中旅游及与文化创意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最后探索汉中旅游与文化创意融合发展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家文化视角下本土旅游小企业的代际传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彤  张庆芳 《旅游学刊》2017,(8):93-103
文章基于桂林龙脊梯田景区平安寨家庭旅馆的访谈数据,揭示了中国传统家文化对本土旅游小企业代际传承的影响,其中,家庭利益至上的家本位内涵确定了企业传承目标为"家业永续",使家庭成员以企业传承发展为载体通过集体主义利他思想实现了家庭与企业内在利益的一致;家庭伦理所规范的家庭和谐框架中"父慈"与"子孝"的双重互动产生了代际间的信任,借助家庭内部长久稳定的情感财富保障了代际传承过程的顺利与流畅;而家庭扩大化所形成的关系网络不仅是家庭成员情感和物质上相互依存的基础,更成为家庭企业联合经营并不断壮大家族共有财产的重要动因与保障力量.文章由此认为,通过家庭内的代际传承来应对外来竞争压力是本土旅游小企业现实而可行的选择,强调旅游发展过程中家庭文化、社区文化建设和保护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历来经济地理学者更多关注的是生产制造型企业在地理空间上的集聚现象,往往将旅游目的地小企业的空间集聚视为一种自然常态,认为理应如此.而关于旅游目的地小企业的相关研究更多集中在对其实体自身属性的梳理与探究,如小企业的规模特征、性质、经营特征及从业人员特征等方面,对小企业尤其是根植性很强的本土小企业的空间集聚现象及由此引发的社会空间效应未做过多涉及.文章选择遗产旅游地平遥古城作为案例地,以特有的本土小企业即推光漆器小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及深入访谈等方法对其特征、形成机制及社会空间效应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本土小企业在遗产旅游地平遥古城表现出高度的地理空间集中性、社会网络化、地方根植性、环境共享性、高度的社区参与性、垄断性及专业化分工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赫哲族是聚居于我国东北地区的民族,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黑龙江省赫哲族文化旅游也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仍然存在开发深度不够、体验性不强、开发管理无序等诸多问题,导致游客的满意度不高。文章通过对黑龙江省赫哲族文化旅游市场的现状进行分析,借助游客满意度等市场调查数据分析发现的问题,并从多个角度提出科学合理的市场开发建议,以此推动赫哲族文化的传播,带动黑龙江省赫哲族文化旅游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贵州特色旅游小镇文化价值的挖掘是特色旅游小镇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问卷调查,以贵州典型特色旅游小镇为样本,梳理贵州特色旅游小镇文化价值挖掘现状,探索贵州特色旅游小镇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研究发现:贵州特色旅游小镇在文化价值挖掘上存在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程度低、文化元素开发不足,文化品牌难以形成、文旅产品少且附加值低的问题,并提出保护传承,打造文化氛围、合作共赢,深化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延伸扩展,构成跨境文脉等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4.
杨雅洁 《当代旅游》2022,(13):16-18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旅游业蓬勃兴起。旅游事业的发展与群众文化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二者之间互相促进,共同成就。本文首先对群众文化的概念进行阐述,然后分析群众文化与旅游事业的关系,最后提出群众文化视野下旅游事业的发展策略,旨在促进地方旅游经济的繁荣。  相似文献   

15.
缪炜  徐晔 《当代旅游》2022,(14):10-12
市场需求、市场关联、技术推动,是文化旅游产业融合的内在推动力。文化旅游企业应把握好底层逻辑,积极创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模式,依据市场供需合理设定现代网络营销策略,开拓“技术+空间”特色创业创新空间,从而推动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6.
如何能够快速推动山西经济健康发展,早日建成中部地区经济强省和文化强省,这是山西实施转型跨越发展以来需要持续解决的关键问题。8月14日,转型·跨越·发展——央视助推山西城市品牌及旅游产业经济发展推进会在太原市晋祠宾馆隆重召开,汇聚了政府、学界、传媒界、企业界和品牌传播机构的300余位精英和权威专家,全方位审  相似文献   

17.
《旅游学刊》2008,23(5):F0002
2005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启动高水平特色项目建设,上海师范大学获准建设“上海旅游资源与文化发展创新基地”项目,项目总经费为1000万元人民币,建设时间3年。旅游学科是上海师范大学重点发展的特色学科,也是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支持的应用学科之一。“上海旅游资源与文化发展创新基地”项目涵盖了一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四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其中,在环境科学博士点中设有“可持续旅游与环境管理”方向,  相似文献   

18.
史文杰 《西部旅游》2022,(21):93-95
当前我国西部县域文化旅游产业经济发展增速缓慢、产业结构不合理、区域发展差距明显,使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出现不平衡现象。因此,文章针对西部县域文化旅游产业创新发展路径展开研究,提出如下建议:加大创新政策扶持力度,促进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实现社会和谐发展;为当地群众提供生产生活领域的服务,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形成良性循环;完善旅游产业配套设施,改善旅游环境;创新产品开发机制,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有效开发。  相似文献   

19.
20.
朱瑞 《西部旅游》2022,(10):35-37
现如今,我国已然步入了全新的时代,现代化的技术和科学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提升,但无论社会如何发展,都不能忽视对我国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作为拥有几千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大国,我国丰富多样的非遗文化经历了长时间积淀,伴随国家的发展传承,其中蕴含了从古至今各个地区人们的智慧结晶和文化传统。将非遗文化与旅游业相融合,能很好地保护和传承各个地区的非遗文化,同时还能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文章对部分地区的非遗文化和小镇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模式展开研究,希望能够为当地经济发展和非遗文化的传承保护工作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