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校企合作一直都是国内外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旅游管理专业属于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应主动对接企业,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使其在毕业后能适应企业的发展需求。当前,校企合作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在提升学生就业能力方面还存在诸多困难,如学生对从事旅游行业持消极态度、学校校企合作就业指导力度不足、企业参与度不高、校企合作成效无法精准评价等。基于此,文章从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入手,分析校企合作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2.
在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的背景下,东西部的高职院校进行了多方位的合作,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也采取了很多措施。广东省佛山市的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实施的基于学生研究能力培养的SRP项目是促进东西部高职院校学生能力培养的有效的方式。文章针对SRP项目的迁移的具体模式,从选题、师资队伍建设到项目实施管理、考核方法设计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希望能够为东西协作模式的优化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人才返乡创业,而创业培训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环。山东省烟台市高职院校立足于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人才,利用高等教育师资与企业实践的双重资源开展返乡旅游创业培训,但目前培训尚未形成体系,存在创业者参训意识不强、培训内容与实际需求不符、缺乏合理的培训评价和后期跟踪等问题。据此,文章提出未来培训体系的构建应以创业者反馈与培训现状为基础,以乡村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打造前期线上结合线下的多层次宣传推广,中期企业实践和校内学习的全方位教学,后期展开学员考核、教学评价、回访反馈的系统化培训体系。 相似文献
4.
<正>近年来,随着个性化偏好驱动的定制旅游的蓬勃发展,市场对定制旅游产品和专业化旅游策划人才的需求愈加旺盛。“旅游策划”课程正是在此背景下诞生的一门新兴课程,然而该课程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评价体系单一等问题。文章基于OBE和岗课融通的职业教育理念对高职“旅游策划”课程改革进行探讨,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方式四个方面进行改革实践。 相似文献
5.
在当前职业教育大发展、文旅融合开新局的背景下,培养具备创新素养的复合型人才是旅游业的呼声,也是高职教育的责任与使命。文章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的梳理与评析,认为“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学生创新素养研究”是一个新的研究方向,立足于国外早期创新素养研究的相关理论,汇聚了国内近期关于创新素养研究的三个方向,即“创新素养基本理论深化研究”“不同年龄、学龄视角下的创新素养研究”以及“不同专业、学科视角下的创新素养研究”,构建起这一论题的基本研究框架,以期为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学生创新素养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当前,粤港澳三地传统的旅游产业已经扩展延伸至湾区融合的全域旅游产业链,原本相对独立的住宿、景区游览、会展服务等核心产业,将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全域旅游的升级形成更加完整的旅游接待产业链,经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转变,同时也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如何深入推进旅游接待专业群建设,提高专业群人才培养质量,成为了当前旅游接待专业建设的重要课题。文章以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高职院校旅游接待专业群建设提出了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8.
9.
中职旅游专业需要以“岗课赛证”融通为出发点,创新育人模式。“岗课赛证”是以“岗”为起点,以“课”为重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其目的是培养技术技能型、高级技术技能型以及高素质操作技能型人才。随着科技的发展,旅游行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升。中职旅游专业服务人才是推动旅游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基于此,文章主要阐述“岗课赛证”融通育人模式在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适应旅游业发展对旅游专业服务人才提出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10.
对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而言,确保学生在经过系统的学习毕业后能够获得心仪的工作是其办学的主要诉求。文章以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诉求为根本,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意义与现状进行分析,同时结合实际情况,总结限制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的因素,并从中提炼经验,整理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就业率的校企合作路径,希望能为相关教师提供一定教学灵感。 相似文献
11.
高职旅游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现状的主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基于旅游类高技能人才短缺的问题,对北京地区部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问题进行抽样调查,对其数据进行分析,寻找影响旅游高等职业教育特征的主因素,通过对主因素的分析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为同类高职旅游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值得借鉴的范式. 相似文献
12.
旅游企业员工收入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以张家界市的旅游企业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人力资本理论框架,以张家界市的旅游企业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旅游企业员工收入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受教育程度、工作经历、性别、婚姻、职位、企业盈利状况等.其基本结论是:张家界市的旅游企业男性员工年度收入比女性员工的年度收入高20%左右,性别歧视严重;不同员工之间收入差距较大;员工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员工受教育程度是影响其收入分配的最重要的因素,且对女性的影响大于男性;员工收入与工作经历呈现出倒"U"形的关系,但这种关系在男性员工中体现得更为明显;父母身份对男性的收入产生积极影响,而对女性的收入产生负面影响;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张家界市旅游企业的员工平均收入水平在近几年有较大幅度的增加. 相似文献
13.
乡村旅游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及影响机理——基于秦岭景区农户调查数据的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脆弱性及其评估框架为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文章借鉴社会-生态系统及其脆弱性相关理论,探索在旅游发展背景下秦岭山区乡村人地关系的测度与解释.从敏感性和适应能力结合的角度出发,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农户参与式问卷调查与实地调研,在农户生计分类的基础上,测度以农户为基础的局地社会生态系统脆弱度,厘清不同类型农户和景区脆弱性的影响机理.以农户适应性为切入点,提出实践对策与建议,为相关部门决策提供依据.研究表明:(1)以旅游生计和综合生计型为主的农户较传统生计型(务工/农)农户脆弱性降低.局域脆弱性空间差异不大,但结构性差异显著,其中,社区共管类景区脆弱性明显较其他景区低.(2)人均拥有耕地面积、家庭物质资产种类、旅游收入、贷款资助机会、区域优势度、技能培训等成为影响农户脆弱性的关键因素.(3)自然资本缺失、适应力资本分异、企业经济理性主导的旅游开发模式进一步增加了人地系统脆弱性,而农户认知、社会资本建设以及社区共管模式有利于提升系统应对风险能力,减缓或降低系统脆弱性. 相似文献
14.
在建设一流本科课程的积极探索中,教考分离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建设高质量题库是实现教考分离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手段。为了建设高质量的专业课程试题库,文章以“旅游经济学”课程为例,从建设要求、试题来源、试题类型、试题库管理四个维度阐述了面向教考分离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试题库的建设工作,指出了试题库应用中面临的问题,并从做好舆论宣传、加强反馈、鼓励前沿性教学三方面提出了应用试题库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5.
信息化对旅游产业增长的贡献——基于面板数据分位数回归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利用2001-2013年的省际面板数据,采用协整检验和分位数回归模型等方法分析信息化对旅游产业增长的贡献.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多数情况下,在旅游产业的不同增长水平,信息化对旅游产业增长的贡献基本稳定在较高的水平,并且大于资本和劳动力的贡献,充分体现了旅游产业增长对信息化的强烈依赖.随着旅游产业增长水平的提升,旅游产业增长会越来越依赖信息化和资本,旅游产业将逐渐从信息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转型为信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2)信息化对旅游产业增长的贡献随着旅游产业增长水平的提升而小幅下降.对第二个结论,文章从旅游产业增长的不均衡性和旅游产业竞争这两个角度给出了解释. 相似文献
16.
<正>县域旅游作为旅游发展重要的空间单元,具有衔接城市旅游以及带动乡村旅游的关键作用。构建交通旅游融合发展的旅游环线,是有效整合县域各类旅游资源、营造安全舒适旅游出行环境的重要支撑。文章以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域旅游环线构建为例,运用GIS对旅游资源进行核密度分析与可视化操作,科学判断盱眙县域旅游资源空间结构,通过对相关规划的衔接与部门乡镇板块的旅游线路对接,构建以省道、县道、乡道为主要道路的“主线+支线”可操作实施的大小环线布局方案,以期为县域旅游线路选线与划定提供一定的借鉴,形成交通旅游相融合的县域旅游经济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7.
18.
基于出游半径的自驾车旅游市场特征差异分析——以苏州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驾车旅游成为休闲旅游的重要方式。自驾出游半径不同市场需求存在一定差异,根据市场需求差异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自驾车旅游产品,对自驾车旅游市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市场抽样调查方法,分析苏州市出游半径不同的5类自驾车旅游市场特征差异。结果表明,5类自驾车旅游市场在旅游动机、信息渠道、出游方式、出游时间、停留时间和旅游消费等6个方面存在一定差异性,但差异程度不同;研究还发现,影响自驾车旅游市场发展的主要限制性因素是道路标识系统不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建设滞后、自驾车旅游经济成本高以及驾车安全隐患等4个方面;最后针对不同类型自驾车旅游市场特征以及影响其发展的因素,提出科学合理的自驾车旅游市场开发对策。 相似文献
19.
旅游研究中的“去旅游化”现象及反思——基于国家自然、社会科学基金旅游类项目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987~2010)、社会科学基金(1993~2010)已立项资助了243项与旅游相关的项目,这些项目及其研究成果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旅游研究的状况。文章对这些项目所关注的旅游现象、研究问题及其学科归属进行统计、分析,试图勾勒出中国旅游研究的发展脉络,并从学科发展的视角进行评价。统计发现,地球科学部(80项)、管理学部(23项)为自然基金旅游类项目的主要学科归属;"旅游影响"、"旅游开发"和"旅游行为"为主要研究领域;应用经济(60项)为社科基金的主要学科归属,选题集中于"可持续发展"、"开发与保护"、"潜力与竞争力"等方面。对项目的研究问题分析发现,两大基金项目的选题方式均存在"去旅游化"现象,即借助其他学科的理论分析框架,提炼出旅游现象所蕴含的理论问题。换言之,旅游现象仅成为其他学科的剖析对象,研究贡献表现在验证、完善、补充已有学科的理论、方法,而非旅游理论的提出或完善。表面看来,这一现象的形成与旅游现象的复杂性和综合性、旅游理论基础薄弱以及基金的评价标准有关。对旅游研究群体的调查却发现,"去旅游化"的研究思路是研究者已经意识到并且自觉遵循的学术取向。旅游研究中的"去旅游化"现象对旅游研究及学科发展产生正负两方面影响:在提升旅游现象理论解释深度的同时也导致旅游的学科性愈加模糊,研究间的对话与交流更加困难。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国内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业具有较高的投入产出率,因而使其成为近年来城市经济建设的重要着力点。当前,我国许多城市在旅游业发展中仍过分依赖资源开发,致力打造“旅游城市”,忽略了对城市本身的探讨,缺乏对“城市旅游”的建设,使得城市反而不及景区带给人的印象深刻。文章基于城市旅游动力机制模型,以山东省泰安市为例,通过产业升级创新、构建城市旅游综合体等方式,促进城市从“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转变,助力城市旅游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