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研究目的:实证分析和定量模拟土地城市化过程的波纹扩散规律,为理解土地城市化过程,认识城市发展阶段、空间结构以及开展城市空间扩张模拟提供新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方法:基于中国234个地级市1990—2019年不透水面数据,采用圈层梯度分析法研究增量城市土地密度分布特征,验证土地城市化过程的波纹扩散规律,并选择高斯函数进行定量模拟。研究结果:(1)不同规模城市其土地城市化过程均表现出明显的波纹扩散特征,高斯模型拟合精度R2均值达到0.88;(2)人口规模越大的城市其土地城市化速度越快,空间分布也更为分散;(3)基于土地城市化过程的高斯拟合模型能较好地推导城市土地分布的宏观梯度递减模式,推导结果与观测结果相关性达到0.91(R2均值)。研究结论:不同等级规模城市其土地城市化过程均表现出明显的波纹扩散规律,且可用高斯模型进行定量化表达和分析,这一规律是对既有城市空间理论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2.
中国省会城市紧凑程度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基于“紧凑城市”的理念,利用城市建设用地、城市居住用地及工业 — 商业 — 交通用地、人口密度和城市密度4组变量揭示近10年来中国城市土地利用和人口增长态势,并以城市密度的形式对省会城市之间的土地利用和人口发展进行比较分析。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实证分析法。研究结果:中国省会城市建设用地、居住用地、工业 — 商业 — 交通用地扩张速度惊人,中国省会城市基本上处于工业导向型城市发展阶段。省会城市建设用地人口密度、城市居住人口密度呈下降趋势,城市用地增长速度快于城市人口增长速度。研究结论:结合城市建设用地和城市人口密度,可以将中国省会城市按照特性分为三类,但城市紧凑程度的多样性可能与很多因素相关,未来的研究需要引入更多的变量。  相似文献   

3.
以云南省16个地级城市为研究区域,基于2000-2017年6个时间段的遥感影像、GDP、人口等数据,通过城市面积、扩展面积、扩展速度、扩展强度、用地增长弹性系数、空间扩展类型、紧凑度等7个评价指标来揭示云南省近20年城市扩展空间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空间格局上,在这17年间城区规模呈直线攀升,且城市扩展呈现出明显阶段性和地域差异性。(2)用地效益上,城市用地增长弹性系数均大于最优值,城市土地的扩展远大于城市人口的增长,二者出现不协调。(3)扩展类型上,在2000-2010年基本为外延型扩展,2011-2017年内部填充型扩展城市增多。(4)空间形态上,城市紧凑度呈现出“西高东低”的特征,而时间进程上表现为西南部地区先降后升,东部地区逐渐提升。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测算了2010—2018年辽宁省十四个地级市城市紧凑度得分,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探讨辽宁省城市紧凑度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辽宁省城市紧凑度总体呈现出增减增的“N”形趋势。高级紧凑城市数量有所增加,但是辽宁省内依旧以较低紧凑城市为主。(2)辽宁省城市紧凑度存在较为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和较弱通道特征,高级紧凑城市集中在辽宁南部,较低紧凑城市分布在辽宁省的东部与北部地区。低级紧凑城市位于辽宁西部,城市紧凑度较高的城市都集中位于沈大沿线。(3)城市规模与城市紧凑度也表现出一定的正相关关系,辽宁省大城市以高级紧凑和较高紧凑为主,而辽宁省小城市以较低紧凑和低级紧凑为主。辽宁省应积极发挥以大连为核心的辽宁沿海经济带带动作用和以沈阳为核心的省会中心城市带动作用,在提升自身城市紧凑度的基础上,利用地理区位优势和相应政策手段,带动沿线城市发展,提高沿线城市紧凑度,共同构建高效城市空间。  相似文献   

5.
由城市各种实体空间结构所构成的三维形态是城市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空间环境的热场分布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运用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技术,获取三维形态指标与地表温度,对各因子进行回归分析,建立城市空间形态热场分布研究的回归模型。分析了金普新区空间实体的占空度、错落度、建筑密度等空间形态对城市亮度温度的影响,发现占空度与城市亮温成正相关并且相关性较高,绿化率与亮温成负相关,而建筑密度与错落度对城市热场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6.
研究目的:直观呈现上海城市紧凑度及土地混合利用度空间发展特征,并进一步探索其空间一致性。研究方法:GIS空间分析技术、层次分析法。研究结果:(1)上海市整体紧凑度不高,形成以中心城区为核心、郊区新城为延展的"掌状"分布,"中心城区—外围"空间梯度差异显著;(2)上海市土地混合利用度较高,从中心城区向郊区缓慢递减,布局相对均衡;(3)空间一致性区域面积占比约43%,上海整体依据"紧凑度—混合度"可划分为高紧凑高混合的中心城区及郊区新城、低紧凑高混合的城市边缘区、低紧凑低混合的远郊区三大区域。研究结论:上海市已形成"中心城区—郊区新城"高紧凑高混合向心蔓延的空间格局,可通过整合城市空间形态及土地利用布局,实施多元互补的区域发展政策,推动城市空间优化和存量土地改革。  相似文献   

7.
研究目的:探究新型城镇化空间关联网络及其对土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影响,为推动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研究方法:非期望产出超效率SBM模型、修正的引力模型、社会网络分析模型和面板回归模型。研究结果:(1)中国新型城镇化和土地利用生态效率整体呈现增长趋势,前者空间分布由“点—带”分布转为“T”型格局,后者空间分布由“大分散、小集聚”转为“东高西低”。(2)中国新型城镇化空间关联网络呈现“东密西疏”特征,网络关系数和网络密度先上升后维持稳定,网络等级度和网络效率逐渐下降。北京、天津、上海等省份具有较高中心度,中西部多数省份中心度有所提高,新疆中心度始终处于较低水平。(3)新型城镇化空间关联网络的网络中心度对土地利用生态效率提升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其中,度数中心度和接近中心度的作用在东部地区最为突出,而中介中心度的作用则在中部地区最为明显。研究结论:应以网络化思维促进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并依托城镇化建设加强土地优化配置,同时注重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武汉城市用地结构演变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揭示武汉城市化快速发展过程中主要用地类型数量变化、时空变化特征以及城市用地结构演变模式。研究方法:遥感影像融合;遥感影像分类;土地利用变化转移矩阵。研究结果:(1)受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制约,武汉城市建设用地扩张主要沿横贯主城东西向的山体、纵穿南北的长江构成的“十”字形不断向外扩张;(2)过去30年中,武汉市的发展占用了大量的水域资源;未来需要制定更严格的法律法规措施保护湖泊、坑塘等水域资源。研究结论:多时相遥感影像融合分析是理解城市用地结构演变模式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城市用地扩张驱动力存在空间异质性,从局部视角分析城市用地扩张驱动力对深入认识城市用地扩张过程及城市规划与管理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采用栅格数据分析城市用地扩张驱动力时,栅格尺度往往会影响驱动力研究的可靠性。因此,本文以徐州市中心城区为例,基于遥感影像解译数据,在分析研究区城市用地扩张特征基础上,分别采用30m×30m、60m×60m、90m×90m、120m×120m和150m×150m分辨率的栅格数据,运用能够反映驱动力空间异质性的地理加权Logistic回归模型(GWLR)对2005~2015年研究区城市用地空间扩张的驱动力进行分析,通过对比不同栅格尺度回归模型拟合效果确定最优栅格尺度,并分析最优栅格尺度下城市用地扩张驱动力。结果表明:GWLR模型可解决全局模型难以克服的空间异质性问题,GWLR模型结果优于Logistic回归模型;研究区城市用地空间扩张驱动力的最佳栅格尺度为90m×90m;2005~2015年研究区城市扩张为外延式扩张和飞地式扩张,主要沿交通干线向对外交通轴线及水系方向扩张;其城市扩张最主要受到高速公路、高速出口、一般公路、区中心和水系的距离的影响,到高速公路的距离对于研究区东部地区影响较强,到区中心和高速公路出口的距离在南部地区影响较强,到一般公路、水系的距离在北部地区影响较强,其余各变量也在不同的区域对城市用地扩张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研究目的:揭示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空间分异特征,探寻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优化路径。研究方法:DEA模型,分组比较法。研究结果:测度了地级以上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并将之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分析了效率变化的源泉。研究结论:(1)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总体不高,具有较大的改善空间。在空间分布上,各城市效率值大小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对应关系。(2)纯技术效率对总效率的影响及制约能力强于规模效率。(3)大部分城市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不同等级和不同区域的城市所处的规模报酬阶段存在明显的差异。(4)城市土地利用中要素投入冗余现象严重,可以通过合理配置投入要素方式优化土地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1.
基于随机前沿分析的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时空分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测度并探索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时空分异,促进城市土地集约高效利用。研究方法:"一步法"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核密度估计、空间自相关分析。研究结果:2009—2016年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整体提升,但仍处于中低水平;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在空间上由东向西递减,效率越低的区域其内部不均衡性越明显;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空间集聚态势显著,集聚程度趋于加强;高效率均质区域集中于东部地区,并出现向中西部延伸的趋势,低—高关联类型主要分布在东、中部交界地区,高—低关联类型在空间上表现为沿交通干线的带状分布,低效率均质区域集中在中西部地区。研究结论:应注重土地利用投入产出的技术效率,通过投入要素优化和技术能力提升实现城市土地利用的报酬递增,同时要制定区域差别化的效率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城市"三生"用地结构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为城市土地利用格局优化和城市发展提供参考。[方法]基于284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利用GIS空间分析法揭示城市"三生"用地结构空间格局并运用主成分法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定量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1)城市"三生"用地结构在全国尺度下呈现以不同城市群为中心集聚的空间分布规律;(2)城市生产用地结构呈现"东高西低、沿海高于内陆"的空间分布特征,城市生活用地结构呈现"中部高,东西部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城市生态用地结构呈现"东低西高"的空间分布特征;(3)经济因素、产业结构、基础设施水平、生态环境和城市人口等是城市"三生"用地结构的主控因素,且各因素因城市等级差别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影  相似文献   

13.
研究目的:研究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土地产出率的影响及其地区间的差异。研究方法:根据集聚经济原理构建城市土地产出率模型,利用全国城市面板数据检验基础设施对土地产出率的贡献。研究结果:控制了实物资本和劳动投入密度等土地产出率的基本决定因素后,基础设施资本密度是土地产出率的重要贡献因素,各项基础设施都有独立的贡献;基础设施资本存量在西部地区的增长对城市土地产出率作用最大,在东部次之,在中部地区的影响不显著。研究结论:各地应根据自身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和边际收益有选择地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达到节约土地和促进增长的综合目的。  相似文献   

14.
黑龙江省城市土地利用绩效评价及其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定量分析和评价城市土地利用绩效并确定其空间分布,有助于土地管理的宏观调控和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本文以黑龙江省12个地级市建成区为研究区,从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效率、土地利用可持续性和土地管理四个方面构建城市土地利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确定权重,采用多目标综合评价法对2001~2012年黑龙江省12个城市土地利用绩效水平进行分析比较;并以评价结果为样本点,通过聚类分析得出黑龙江省城市土地利用绩效水平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2001~2012年,12个地级市的土地利用绩效水平呈不同变化趋势,总体绩效水平上升,根据评价结果将12个城市分为土地利用高绩效地区、中等绩效地区和低绩效地区三大类;在空间上,城市土地利用绩效水平整体呈现西高东低、南高北低的特征格局,各城市的土地利用绩效水平差距较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耕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性资源,通过研究大都市耕地空间分布特征,为耕地保护和优化耕地空间布局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文章利用土地利用现状矢量数据在ArcGIS 101中提取出耕地要素图层,采用重心模型确定城市重心位置,运用象限分析法把天津市分成8个方位,分析天津市的耕地空间数量分布特征,利用核密度估算法计算天津市耕地数量的核密度值,继而采用自然断点法进行核密度分区来确定天津市耕地密度等级,分析的耕地空间聚集分布特征,总结出影响耕地空间分布的主导因素,针对性地提出耕地保护建议。[结果](1)耕地核密度变化范围为0~8687 point/km2,核密度值由小变大,耕地整体呈由分散向聚集状态演变,天津市主要是以中低密度区(36525 696万hm2)为主,整个区域内的耕地呈分散状态分布; (2)中心城区无耕地可用,耕地核密度等级结构单一; 近郊区的耕地核密度等级结构复杂多样且变化趋势相似,耕地聚集程度适中; 远郊区的耕地面积较多,耕地核密度等级结构不同,耕地聚集程度相差较大。(3)天津市耕地分布主要受到地形地势、土壤、经济发展、城镇扩展、土地相关规划及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结论]天津市耕地在各区各方位的空间分布呈现不同特征,借助核密度估算法能更加细致深入地研究大都市耕地在不同空间的聚集程度,对促进耕地空间优化布局与合理利用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6.
城乡用地是指人们生活、进行生产活动的主要场所,其特点是相对聚集、面状分布,在形态上区别于交通、水利、军事等线状或比较独立分布的建设用地;在现行的土地利用调查分类数据中,城乡用地包括城市、建制镇、农村居民点和独立工矿四类用地;文中城乡用地的空间结构是指城乡用地在空间上的分布格局,是从定位角度研究城乡用地的发展,并引入均质度的概念研究了城镇土地利用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17.
研究目的:探究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拓展对入市改革效应的认知视野,为凝聚改革共识和完善改革举措提供学理支撑。研究方法:基于2006—2020年333个县级市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估计并进行异质性分析。研究结果: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具有提升作用,且具有较强的稳健性;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存在基于区域、规模和自然资源禀赋的城市间异质性,在位于中东部地区、规模大的和资源型城市中不显著。研究结论:在稳慎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的同时,地方政府应基于全局思维科学系统地预判和评估入市的影响,把握改革在土地利用维度产生的红利由城乡共享的契机,有效发挥农地入市对提升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协同互补和竞争倒逼机制,加快转变土地依赖型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8.
现行的城市土地市场中,常常只注重对一个城市内部的定级与基准地价评估,而缺乏宏观调控城镇土地价格的分等研究.通过探讨城镇土地分等的影响因素与技术思路,以江苏省64个地级市、县级市和县城镇为研究样本,根据实际情况选用了6类因素共20个指标进行实证研究;以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数轴法初步划分等别,经基准地价验证,最终把64个城镇划分为六个等别;经对分等结果的进一步分析,探索了江苏省城镇土地等别分布的地域特点及组合规律等;最后对分等因素的选择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The imposition of the policy of apartheid upon South African urban areas after the National Party electoral victory in 1948, led to profound changes in spatial planning and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All urban places were zoned with sectors set aside for the mutually exclusive ownership and occupation of legally defined racial groups. Between 1950 and 1991 over 1 million hectares of urban land were zoned in racial terms. Massive population movements took place to fit the population to the plans, which had built-in disparities between groups in access to urban land. Even with the repeal of this legislation, South African cities exhibit the heritage of apartheid planning, with the racially defined zones still apparent in the urban for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