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浅谈新形势下对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几点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对电力的需求愈发强烈,而电力供应显得愈发紧张。同时各级政府和电力部门也逐步认识到了开展电力需求侧管理的重要性。供电企业开展电力需求侧管理,一要充分认识电力需求侧管理与传统的计划用电管理的区别;二要政府在电力需求侧管理上予以强有力的支持,三要采取积极应对措施,尽最大可能使供电企业有电可供,用电客户有电可用,四要加强舆论宣传,营造良好的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2.
对2007年和2008年两个关键年度重庆市三大产业及典型用电行业企业的用电负荷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重庆市三大产业用电负荷的分布与国家及本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方向高度一致;就重庆市典型行业企业——重钢集团和长寿化工而言,两者的用电负荷都具有季节性特点,但两者对峰谷电价的响应程度不一样。最后针对性地提出了便于电力公司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的措施,即电力公司可制定不同程度的峰谷电价比,以便对错峰填谷的用电负荷转移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电力大客户负荷管理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努力减少电力大客户在电网峰荷时段的电力需求.虽然通过经济、技术或行政等需求侧管理手段能有针对性的调整大客户的用电负荷,也可以降低负荷的峰谷差,改变负荷曲线,实现有效平稳用电负荷、改善电网运行情况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来自山西省电力公司的消息:入冬以来全省最大用电负荷达到1732万千瓦;与此同时,省内电力供应明显不足,最大电力缺口达320多万千瓦,预计年底电力供应缺口将达到500万~600万千瓦,缺口占总用电需求的20%~25%。"电荒"的原因何在?是电网调配不够周全,还是发电机组装机容量不够?抑或是动力短缺?笔者就此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企业用电需求迅速增长,电力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对于供电系统来说,加强大用户需求侧的管理势在必行。本文简要介绍了大用户用电管理系统主要的技术功能,并展望了该系统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的电力消费情况出现了比较紧张情况,为了满足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的能源需求,智能电网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能够更好的对电力需求进行侧管理。对电力需求的侧管理技术进行研究,能够降低在供电高峰期出现负荷不断增长的情况,同时也能提高用电效率,这样在能源节约方面也是能够起到很大的作用,对更好的促进经济发展和保证能源供应安全非常有利。  相似文献   

7.
一、2004年浙江电力供需状况 2004年以来,浙江省供用电始终处于十分紧张的状态,用电需求继续保持较高增长,省内现有电力资源严重短缺,发电、用电负荷调节能力趋于极限,省外购电十分困难。进入夏季后,持续高温干旱进一步加剧了电力供应的紧张状况,电力缺口不断扩大,全省各市拉电情况严重,已经形成全面性、持续性的深度缺电局面。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浙江用电一直保持了较快增长.2010年浙江省预计全社会用电量为2770亿千瓦时左右、全社会最大用电负荷需求超过4500万千瓦.在电力供应上,浙江是个典型的电力受入省,2010年预计省外购电量为490亿千瓦时、最大高峰外购电力超过1000万千瓦以上,分别约占全省总用电量和最高用电负荷的18%和22%,电力供应外部...  相似文献   

9.
推广电力需求侧管理技术工作应从客户需求出发,在为客户提供最大利益的前提下,不断培育新的电力市场,即面向电力市场,服务客户需求,充分利用电力需求侧管理技术,节约用电、合理用电,积极运用行政、经济、技术、宣传等电力需求侧管理措施,引导和推动客户科学、合理地进行用电消费,提高用电效率和改变用电方式,减少电量消耗和电力需求。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电力的需求已经不仅仅满足于有电用,良好的供电质量和服务水平,成为社会对供电企业要求的重要部分。在电力管理发展过程中,原来以拉闸限电为目的的负荷控制正逐渐向用电管理方向过渡,电力企业为提高供电质量和服务水平,需要有一套完善的用电侧电能管理系统,对与用户直接相关的低压电网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测,及时掌握低压配电网运行的情况,适时根据供电需求的增长调整电网负荷,及时发现和定位电网故障,发现异常供电和异常线损,杜绝供电隐患。文章重点阐述了这种监控装置的一般性设计原理以及在需方管理系统中所起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范益 《经济问题》2008,(10):66-68
经济要发展,电力要先行。随着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对电力需求愈发强烈,而电力供应显得愈发紧张。县级供电公司担负着当地工农业生产和城乡人民生活用电的供用电管理任务。如何保障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用电需求,是供电部门要认真思考和谋划的重大课题。孝义供电支公司通过狠抓安全生产、电网建设、经营管理、优质服务、廉政建设、企业文化等重点工作,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努力超越,实现卓越发展,保障了供用电需求。  相似文献   

12.
当前电力市场已从卖方市场逐渐转为买方市场,我们供电企业的工作也应同时由生产管理向营销管理转变。供电企业要适应这一转变,必须努力做好用电营销管理工作,有效地利用电力企业的资源,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做好降损节能工作,使企业获得最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电力需求侧响应项目的特点,综合考虑电力市场中电价的不确定性,指出传统的基于现金流折算的价值评估法在评价此类项目时所存在的缺陷。基于实物期权理论,研究了用户参与需求侧响应项目所具有的实物期权表现。以负荷削减类电力需求侧响应项目为例,采用布莱克-斯科尔斯期权定价方法构建了此类项目的价值评估模型。最后,利用国外日前市场的相关数据进行了模型的应用模拟。通过模拟,研究了该模型在用户参与需求侧响应时进行投资决策的应用。模拟结果表明,采用实物期权定价法进行需求侧响应项目的价值评价,能够更好地考虑未来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从而指导参与用户进行合理的计量装置投资以及科学的实时用电决策。  相似文献   

14.
负控购电应该是做好负荷预测、负荷控制和错峰避峰的技术手段,而且可以实现用户负荷现场监测、提高用电效率,发布供电信息等.通过负控装置,可以随时了解用户的"错峰管理"和"有序用电"执行情况,当发现某一用户违规运行时,系统终端会立即报警,提醒用户及时降低负荷.此外,通过对用户用电情况的准确把握,可以为广大电力客户选择最佳用电方案提供决策依据,也有利于供电企业实现负荷控制及用电管理自动化.在供需矛盾紧张的情况下,还可以进一步引导企业错峰避峰,削峰填谷,做到有序用电,对实现"停机不停线"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负控购电应该是做好负荷预测、负荷控制和错峰避峰的技术手段,而且可以实现用户负荷现场监测、提高用电效率,发布供电信息等。通过负控装置,可以随时了解用户的“错峰管理”和“有序用电”执行情况,当发现某一用户违规运行时,系统终端会立即报警,提醒用户及时降低负荷。此外,通过对用户用电情况的准确把握,可以为广大电力客户选择最佳用电方案提供决策依据,也有利于供电企业实现负荷控制及用电管理自动化。在供需矛盾紧张的情况下,还可以进一步引导企业错峰避峰,削峰填谷,做到有序用电,对实现“停机不停线”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我国电力供需平衡周期性震荡的原因及应对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结合电力工业的特点,分析了影响电力供需平衡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因果关系,建立了反映电力供给需求动态变化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模拟仿真了各种调节手段的运用对电力供应需求系统的影响,并从完善规划、加强需求侧管理两方面提出抑制电力供需周期性震荡的措施与建议。该模型的建立为系统的分析电力供需的动态变化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7.
能效电厂考察背景及目的 能效电厂是指通过采用高效用电设备和产品、优化用电方式等途径,形成某个地区、行业或企业电力需求节约的一揽子行动方案,将减少的需求视同"虚拟电厂"提供电力电量,实现能源节约和污染物减排.能效电厂属于电力需求侧管理范畴,通过统筹考虑开源节流和增加供给,实现最低成本电力服务.能效电厂概念形象描绘了提高能效的作用,简化了供应侧和需求侧选择的比较,使得具有成本优势的电力需求侧管理更容易被纳入电力供给的选择范围.  相似文献   

18.
全省经信系统要围绕电力保障行动计划工作目标,加大工作力度,加强服务意识,保质保量做好争取区外电力,充分挖掘发挥现在发电机组的作用,控制不合理新增用电需求、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和保障供用电秩序稳定等重点工作,同时积极配合做好电力抢建项目建设,确保电力保障行动计划各项工作及时、高效地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9.
王峰 《经济师》2011,(2):265-265
需求侧管理是电力企业(或用电企业的供电部门)采用行政、技术、经济等手段,与用户(或企业的二级单位)共同协力提高终端用电效率、改变用电方式,为减少电量消耗和电力需求,节约一次能源,提高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所进行的管理活动。文章指出,企业在制定需求侧管理时可通过引导手段、行政手段、技术手段、经济手段等进行。  相似文献   

20.
在经济发展新阶段,电力需求侧管理是电力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手段。因此,要大力推行电力需求侧管理,强化电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引导全社会节约用电、合理用电。从电力工作者角度出发,就电力需求侧管理谈谈自己的看法,为适时补充、完善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