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以国家干预为特点的粮食保护政策,必然会扭曲市场运行机制,削弱资源优化配置功能。这就要求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和市场经济规律要求的粮食贸易新体制,实现主要由政府调节粮食供求的政策向主要由市场调节粮食供求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我国粮食政策的重大转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国家干预为特点的粮食保护政策,必然会扭曲市场运行机制,削弱资源优化配置功能,这就要求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和市场经济规律要求的粮食贸易新体制,实现主要由政府调节粮食供求的政策向主要由市场调节粮食供求的转变。  相似文献   

3.
以国家干预为特点的粮食保护政策,必然会扭曲市场运行机制,削弱资源优化配置功能。这就要求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和市场经济规律要求的粮食贸易新体制,实现主要由政府调节粮食供求向主要由市场调节粮食供求的转变。最终实现粮食购销市场化。  相似文献   

4.
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明确了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基本的体制目标,毫无疑问,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方式就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因此,客观上要求资源要素必须能够自由地从低效率部门流向高效率部门,从而完成资源的优化配置过程。所以,国有企业要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  相似文献   

5.
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设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添 《经济纵横》2001,(3):32-34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在取得重大成效的同时,也暴露出许多新问题。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就必须打破现行的垄断收购的模式,改变目前把国有粮食收储企业作为唯一收购主体,包揽收购农民所有余粮的作法,按照粮食购销市场化的原则调整粮食购销政策,实现粮食资源在全社会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6.
行政手段,在计划经济的旧体制时,的确曾"辉煌"一时。党的十四大确定了我国要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要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发挥行政手段作用的问题,似乎很少有人提起了。那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不是排斥行政手段的作用呢?我们认为不是的。道理很简单:行政手段并不是依附于某种经济体制,而是政府职能或者是行政功能的载体。只要存在政府,就要有政府的职能,有政府的职能,也就必然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行政手段。既然市场经济并不排斥行政手段,是不是在新体制下行政手段的地位和作用就一成不变了呢?我们认为也不是。这是因为经济体制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就要求政府职  相似文献   

7.
作者通过对我国粮食购销“双轨制”的产生、运转及其利弊的综合分析,指出,现行的粮食购销“双轨制”是在我国特殊历史条件下所必然产生的粮食购销体制转轨时期的一种过渡形式。粮食流通体制的深化改革越来越要求加速对粮食购销“双轨制”本身的改革、并轨,尽快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粮食市场购销体制。  相似文献   

8.
中国粮食储备问题研究观点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粮食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发展,粮食储备作为粮食流通最核心的调控手段,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围绕国家粮食储备问题,理论界展开了广泛深入的探讨。现将近年来关于国家粮食储备问题研究观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中国农业发展中的公共选择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计划经济下的粮食购销体制中,政府的国家意志与农户的选择并非能够吻合,而是一个永远处于博弈状态的自然历史过程。这一点在九十年代粮食流通体制变迁中表现得相当充分。其实,传统的流通体制,国家的本意是对农业和农民进行保护;然而,由于我们经济的不发达,无论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是难以达到预期目的的。在中国加入WTO条件下,就变得更为复杂了。  相似文献   

10.
吴红雨 《经济师》1994,(10):33-34
县级国有批发商业怎样走出低谷吴红雨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流通新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商品流通领域的具体化。流通体制改革的这一目标必然要求对现有商品批发体系进行整体重组改造。作为现有批发体系重要环节之一的县级国有批发商业的重组改造,当属题中...  相似文献   

11.
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指出;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并进一步阐明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新经济体制的运行模式应当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至此,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有了明确的目标,这就是建立有计划商品经济的新体制。根据我的理解,建立有计划商品经济的新体制,也就是要使中国的经济从排斥商品货币关系的自然经济和产品经济旧体制,转变为商品货币化的新体制;从采用行政化的指令性计划调节生产与流通,对社会资源实  相似文献   

12.
粮食流通体制历来是我国农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政策目标始终与农业政策基本目标的方向相一致,是为实现农业政策的基本目标服务的。建国以来,我国粮食流通体制经历了统购统销制度向合同定购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双轨制的转变。  相似文献   

13.
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进入市场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武小欣 《经济论坛》2005,(17):126-127
市场经济要求包括农村集体土地在内的生产要素进入市场进行流通,从而达到整个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随着城乡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结构的转型,土地的承载、养育等传统功能逐步萎缩,而其财富储存、产业空间聚集、土地增值等新兴功能则不断加强,集体土地经历着从生存手段到保障手段再到增值手段的演变。近两年来,全国土地市场迅猛发展,土地市场规范运行的基本制度不断建立健全,土地市场取向配置加快。因此,  相似文献   

14.
粮食安全是国家经济繁荣与社会稳定的重要前提,发展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对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东北地区作为粮食主产区,改革开放30年来粮食流通体制发生了深刻变革,资源配置效率得到提升,对建设新型粮食市场、强化国家宏观调控具有深远启示。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的流通模式由三个基本方面构成:(1)以国有商业为惟一经营渠道(城市市场由国营商业、粮食部门垄断,农村市场由供销合作社垄断);(2)以低物价、低工资、配给制为主要内容的满足消费者的基本需求制度;(3)以行政性征集商品、计划分配和计划调拨商品为主要内容的商业经营管理体制。传统模式的三个主要内容具有形成上的历史对应关系和运作上的相互配合、相互依赖的逻辑联系。总的来说,我国传统流通体制在形成过程中,发挥过一定的历史作用,但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暴露出的弊端越来越明显,我们可以把传统流通模式的问题概括…  相似文献   

16.
"十一五"规划编制的体制背景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传统计划经济下的计划以生产为中心,是配置社会资源的主要手段,所以计划不仅内容繁细,而且具有很强的指令性;市场经济下市场在配置社会资源中起着基础性作用,政府只是弥补或纠正"市场失灵"领域,并主要靠间接调控方式规范市场和引导企业。 因而,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十一五"规划必须突破传统计划理念,力求在体系、内容、重点、方法等方面有所创新。  相似文献   

17.
在解决经济结构合理化的问题中,以存量调整为特征的资源再配置的实现是经济结构合理化的关键。因此,深入研究我国资源再配置的难点与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资源再配置 自从人类有了经济活动,就相伴随而产生了资源配置问题。人类经济活动必然都遇到三个基本的和相互有关的问题,即:经济活动中生产什  相似文献   

18.
跨国公司在华融资行为实证与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资金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血液,企业融资首先是一个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筹集所需资金的问题。但这只是企业融资的表面含义,企业融资的实质是一种以资金的融通形式表现出来的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企业的成功必然意味着企业运用融资策略的成功,同样意味着社会资源的优化。作为经济全球化的载体的跨国公司,其在全球各地融通资金的行为必将导致资金在全球范围内的运动,从而有利于全球资源的优化配置。跨国公司融资的实质即是以国际资金的融通形式表现出来的跨国公司内部资源优化组合的过程,并最终有利于全球资源的优化配置。跨国公司在全球的…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安全状况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要实现粮食安全,就必须在充分分析未来我国粮食安全及其影响因素后,确立新形势下的新的动态的粮食安全观,这就是国家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不同发展阶段的粮食安全含义应是一个变数。除了传统意义上粮食安全的全部含义外,更要根据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尤其是根据可能随时出现的影响粮食获得的不同因素,以及可以动员的一切手段,能够持续获得的粮食资源总量和实施食品替代,来确立一个新的粮食安全涵义。增强和储备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核心是,国家具备得到粮食所拥有的一切资源的动员能力,尤其是动员足够数量的耕地和水等生产要素,以必要的宏观调控手段,转换成政府和农民自觉自愿行为所形成的粮食产出的能力。这样,粮食安全实际上就转换为政府宏观调控与干预下的资源要素的安全,以及政府根据需求,对资源要素进行配置组合,及时转化为现实粮食产出的安全。在此基础上,实现在农民收入不断增长的基础上保障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20.
目前我国正处于宏观经济体制转轨和微观领域逐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以市场为基础配置资源的比重会不断加大。市场交易是以契约为基础还是以关系为基础,这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也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文章在分析契约经济和关系经济相关内容及本质的基础上,以第三产业为例探讨我国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