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5 毫秒
1.
“你真的找到最好的医生了?如果有问题,我可以向你推荐这里看这种病的医生。”这是摩托罗拉总裁保罗·高尔文在对员工们表达他的关怀和爱护。只要高尔文听到公司哪位员工或其家人生病时,他就打电话这样询问:“你真的找到最好的医生了?”  相似文献   

2.
管理快餐     
整合自我情绪提升团队EQ 团队真正的问题根源,往往是人与人之间的协调与沟通问题,而冲突的根源常来自自我情绪EQ处理的方法与态度。如何去整合自我的情绪,共分有五大重要关键。●了解自己的情绪当感受到情绪时,先自我查觉,了解为何这个事件会让自己的情绪起伏,是不是因为过去有类似的经验。●掌握自己的情绪对自己的情绪负百分之百的责任,不要急着怪罪别人,但也不  相似文献   

3.
“你真的找到最好的医生了?如果有问题,我可以向你推荐这里看这种病的医生.“   这是摩托罗拉总裁保罗·高尔文在对员工们表达他的关怀和爱护.   只要高尔文听到公司哪位员工或其家人生病时,他就打电话这样询问:   “你真的找到最好的医生了?“……  相似文献   

4.
作为管理者,请问:你是否了解员工性格、特长、兴趣爱好?你是否关注员工的情绪?你是否经常与员工沟通谈心?当你的员工遭遇困难时,你是否组织班组员工向他送出援助之手?作为一名优秀的管理者,与下属的关系不应仅仅是工作上的关系,更应该是伙伴、朋友,应关注员工的情绪,给予情感上的关心和支持。每个人都有获得归属和情感的需求,情感关  相似文献   

5.
《化工管理》2012,(11):110-111
<正>对话需要双方意见的自由表达,而恐惧是人们自由表达的头号杀手。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作为经理人,你担心员工不支持自己的观点时,便极力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当担心这样做有些不妥时,又开始后退或让步。这两种行为即进攻又退缩,都是被同一种情绪所驱动,那就是恐惧。如果双方能放心且自由地谈话,你可以任意表达,别人也会愿意倾听,你也不需要时刻防备了。  相似文献   

6.
沟通须知     
如果你想多了解部属,不妨在倾听他们的心声时,运用下列几种方法,如此会让员工更加畅所欲言: 重复。重复一遍部属刚才说的话,对方通常会补充说明或修正,或是用你自己的词汇重复一次,你就能更清楚他的想法。 同情。对对方的遭遇表示同情,并说出他们的感受,如此会更鼓励他继续吐露真言。 明确。如果你不甚了解对方的意思,试以更明确的字眼帮助他完整表达。  相似文献   

7.
风险投资家要求企业家的七种素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忠诚正直 :对风险投资者要胸怀坦白 ,让他感到你会信守合同、尊纪守法 ,让他感到你是可以依赖的 ,你所奉行的是公平交易原则。成就感 :让风险投资者确信你努力赚钱只是为了检测个人成就 ,而不是由于贪心。活力充沛 :让风险投资者相信你有健康的体魄和为实现既定目标努力不懈的精神。天资过人 :即能在充分分析的基础上 ,做出正确的判断 ,进而进行最优决策。学识渊博 :风险投资商更感兴趣的是你的经验和你所具有的学识是否能在某种状态下赚钱。领导素质 :包括自信、自强和一定程度的以自我为中心的能力 ,包括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 :让…  相似文献   

8.
《化工管理》2011,(5):87-89
<正>1.你就是企业即使你所在的公司有庞杂的分支机构和几千名职工,但对于顾客来讲,公司就是你,同他直接接触的是你。顾客把你的公司看作一个仅为满足他要求的整体。结论一:不可以把问题推给另一部门;结论二:若顾客真的需要同公司的其他人谈,那也不要把他推给  相似文献   

9.
[编辑留言] "勺子哪有不碰锅沿儿的",职场中的我们经常要同领导打交道,你和你的直接领导也就是你的顶头上司有故事么?很多人都直接受控于领导,因此和这些领导之间产生点故事也就在所难免了,本期咱们就唠唠和直接领导之间的故事…… 张克强(电工):我是在车间里干设备维护的,维护组的组长就是我的上司,一个挺高挺瘦的老头儿.他平时不怎么说话,最烦别人跟他套近乎,你要是跟他开个玩笑或扯个老婆舌儿哈的,他就一句:"哪儿那么多废话!有能耐用到活儿上去!"立马给你整没电了.他不光对我们这样,就是对车间的领导也冷冰冰的,从不像别人那样有事没事都在领导眼前转,打溜须.领导有说错的地方,他会立马给指,根本不留面子.听车间里老人儿说,他这脾气,太误事,要不然车间主任早就是他的了.  相似文献   

10.
最后,让我们来看看过去几年里我听到过的有关招聘的6个常见问题。1.在招聘时,您是如何进行面试的?我会立即回答:永远不要完全依赖一次面试!不管你的时间有多紧迫,或者不管某个应试者的表现有多么积极,你都应该多安排几名公司的人与每一位候选人做多次接触。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会发现在自己的组织中某些人具有识别明星和假货的特殊才能,那么招聘时就要更多地依赖他们。(例如比尔·康纳狄,我的人力资源负责人,就是这方面的能手。不论是应试者的一次握手、一个微笑,还是关于自己家庭的一段谈话,求职者的情况都会一目了然地展现在他面前。)还有,如果某位值得信赖的同事告诉你,他对某个求职者有不好的直觉,那你应该认真倾听。通常情况下,这种说不清楚的感觉会是一种信号,它告诉你那个候选人其实并不是表面上那么回事。  相似文献   

11.
管理快餐     
潜能的线索 发掘潜能是管理工作中最迷人而且最值得做的事情之一。你要在办公室内四周搜寻、你得紧盯你的“猎物”。如果问你,你的员工中,有谁最具备对你和对他们而言都很重要的潜能?这样的问题虽然没有绝对且明确的答案,但你若能仔细把握下列一些重要线索,仍能得心应手地发掘员工的能力。 有潜能的员工可能是个调查、寻找者。他会问问题,渴望得到知识。 他不会盲目地用既有方式做事,他会挑战现状、实现自己的构想。  相似文献   

12.
在职场上,有一种东西很要命。它不是剧毒的七步断肠散让你立刻毙命,而是一种慢性毒药,在不知不觉中吞噬了你的前途。它就是——逆反情绪。这种情绪多发生在新员工度过了适应期,感觉自己翅膀稍稍硬起来之后。为什么他的任务比我的轻?为什么别人都走了非要我加班?为什么他涨工资我不  相似文献   

13.
管理快餐     
激励妙方 激励部属可以考虑以下几种方法: 不要用“奖品”、“竞争”等暗喻“胜利者”的字眼,这摆明了其他员工都是“失败者”。 得奖名单上不要时常出现老面孔。可以奖励与过去比起来有超水准表现的员工。 激励要即时、明确、且具正面意义。 奖励的礼物最好具有保存价值,每次使用,都能想起它的由来。 不要只奖励业务员。当你激励其他部属时,你在为公司建立高效率的团队精神。  相似文献   

14.
耿春景 《华北电业》2022,(11):66-67
<正>Hi,亲爱的朋友,你知道那个上一秒能带着你上天堂,下一秒就会带着你入地狱的情绪究竟是什么吗?事实上,情绪是一种能量,不同的能量能带给人不同的生命状态。为了让更多的伙伴同频幸福,让我们先一起来探秘情绪能量吧。在情绪能量图中,第一象限的典型情绪有幸福、喜悦、积极、乐观、开朗、向上……当一个人的情绪处在该象限时,他的内心会充满自信,对未来有着美好的期待,做事积极主动,意气风发,斗志昂扬,  相似文献   

15.
效率来源于信任,速度也是通过信任达到的,企业发展的基础之一是信任。企业管理者必须让全体员工相信你所采取的行动符合大家的利益,即使仓促的行动也是如此:必须让所有的客户相信你的企业的生产和服务都是一流的。如果企业与员工、企业与客户的战略方向一致,并相互信任各自的动机,速度便可以加快,就会出效率,就会出效益。但这首先需要花时间建立信任。  相似文献   

16.
服装人@微博     
@周少雄:听专家一席话明白,了解一家公司的方法步骤:问、听、看、析;通过否定来寻找正确的方法;关于关爱基层员工:你把他看成啥,他就可能是啥,你成就了他,他就会成就你。@苗鸿冰:#白领庄园论剑观点分享#在用人问题上,找喜欢你的人  相似文献   

17.
不要轻易分心。你必须不时地扪心自问是否把时间花在最重要的事情上。建立并推行标准操作程序。复杂的制造部门知道如何做到这一点,但是管理团队不喜欢这么做,因为他们相信不是每件事情都能按部就班地做好。这有些道理,但是你必须找出能够标准化的东西,并将程序公之于众,训练下属,对那些没有照办的要让其承担责任。不要在道德上有哪怕一点点的失误。当今世界信任问题是严肃和重大的问题,客户不信任企业管理人员的行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企业有很多道德过失。哪怕一点点的含糊其辞或不够坦诚都会让公众产生怀疑,迅速演变为对企业失去信心,企业…  相似文献   

18.
团队精神SM     
现时很多管理人,都流行这样一句话激励下属:"我们要有Team Spirit(团队精神)!"可惜说话的人,往往未必充分了解团队精神代表着什么?单凭空喊口号,试问又怎能激励别人,与下属忠诚合作呢?不少管理人要求下属发挥团队精神,其实是希望他们默默地埋头苦干,不要投诉薪金低、办公时间长和工作量多。至于所有的功劳,自然由团队的领导人独得。这类把"团队精神"作为剥削下属的上司,迟早会被下属唾弃,始终难成大事。  相似文献   

19.
管理快餐     
坏消息 如果你同时有好消息与坏消息,不一定要先说坏消息,不过你必须清楚地让对方知道有坏消息。你可以从对方可以接受的时刻开始谈坏消息,或是遵循一定且合逻辑的顺序来谈。 离职员工 没有人愿意失去好员工,但是他们还是有离职的可能,甚至跳槽到竞争对手旗下。比较好的作法是,鼓励员工随时说出心中对工作的期望,假如有人想要离职,可以主动提供建议,帮他安排更好的工作,让他为合伙厂商效命。  相似文献   

20.
牢骚效应     
对于员工的牢骚,大多数的管理者都是抱持着一种不理解、不支持的态度。如果我们换个视角去看待这个问题,或许会有不一样的发现!由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梅约提出的牢骚效应告诉我们,凡是公司中有对工作发牢骚的人,那家公司或老板一定比没有这种人或有这种人而把牢骚埋在肚子里的公司要成功得多。它告诉我们:人有各种各样的愿望,但真正能达成的却为数不多。对那些未能实现的意愿和未能满足的情绪,千万不要压制,而是要让它们发泄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