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利用2015—2020年我国地级市的面板数据,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了专项债对地方经济增长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显示,在明确的限额范围内,专项债对地方经济增长呈“U”型关系,在拐点之前专项债抑制地方经济增长,在拐点之后正向激励经济增长,且市场化程度高有利于专项债激励经济增长。异质性分析表明,专项债对不同层级城市的经济增长效应具有明显异质性,在中心城市,专项债抑制经济增长;而在非中心城市,专项债与地方经济增长呈“U”型关系,经济发展水平和地方政府财政状况可以解释专项债对不同层级城市经济增长的异质性。从政策操作层面来看,未来要进一步完善非中心城市风险管理机制、提升专项债市场化水平、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推动专项债额度向非中心城市倾斜。  相似文献   

2.
中国开放地方政府债券的风险及其防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卿 《经济与管理》2009,23(10):5-9
当前开放地方政府债券为中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保增长”战略的实施提供了一条新的融资途径。在经济转型、金融市场化的大格局中,发行地方公债的关键在于风险控制。  相似文献   

3.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条件趋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王荣斌 《经济地理》2011,(7):1076-1080
选择了地理环境、要素投入、增长过程、政策扰动4个稳态因子研究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条件趋同。结果表明,1978—2008年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没有发生绝对趋同。但是,在要素投入、增长过程这两个稳态因子的分别作用下,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均发生了明显的条件趋同,趋同速度分别为1.2%和2.2%。而在地理环境、政策扰动因子的分别作用下,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均没有出现条件趋同。在上述4个稳态因子的综合作用下,1978—2008年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出现了条件趋同,趋同速度仅仅为1.4%。这提示我们,要解决好中国的区域经济差异问题,应该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有效推进区域的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对外开放、信息化,以及增加物质资本、劳动力、人力资本和知识的投入上。  相似文献   

4.
中国铁路交通发展对沿线城市经济增长趋同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997—2011年中国6次铁路提速和高铁开通为背景,在β趋同模型中加入用可达性度量的铁路交通发展因素,并用频次加权平均旅行时间衡量可达性,从全国、区域和城市3个空间层次分析了中国铁路交通发展对铁路沿线城市经济增长趋同的影响。结果显示:铁路交通发展对全国、东部地区、东北地区以及提速铁路沿线城市的经济增长的β趋同均有促进作用,对西部地区铁路沿线城市经济增长的β趋同有阻碍作用,而铁路交通发展对非提速铁路沿线城市经济增长的β趋同的影响甚微,对中部地区铁路沿线城市经济增长的β趋同的影响不确定。  相似文献   

5.
财政分权改革是否促进经济增长是中国分权改革面临的一个理论和现实问题.本文在梳理已有文献的基础上,提出财政分权从总体上有利于经济增长,但应修正第一代和第二代财政分权理论假设.因此,应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在深化财政分权改革的同时,控制地方政府规模,优化地方政府支出结构,降低地方政府竞争带来的经济成本,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财政分权促进经济增长的效应.  相似文献   

6.
奖章与陷阱:渐进转轨中的腐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在1970年代后期开始推进以市场化为导向的改革战略,国民经济和社会福利得到迅速的改善和提高,但腐败现象也比较严重;同时,市场化的推进并未能遏制住腐败的扩散,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反而面临着更为严重的腐败现象。通过分析中国的经济转轨过程,本文对此作出了解释。与其他处于经济转轨过程中的经济体相比,中国经济发展所具有的特殊的制度安排既促成了经济的迅速成长,也引发了普遍的腐败问题。它们包括:经济决策的地方分权、双轨制市场化和集体所有的产权形式,这些要素既提高了官员推动经济增长的激励,也促使许多官员以腐败的形式分享经济增长的红利,而以“关系”为基础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央政治权威的稳定性有助于减少官员在抽租过程中对经济增长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另外,我们认为,市场化改革对腐败可能产生两方面效应,一方面,市场化通过培育新型的企业家阶层促使大量资源由市场配置,这有助于减少腐败发生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市场化进程通过促进经济增长提高了经济中的租金总量,这成为诱发寻租行为的因素。最终的净效应取决于政府部门的改革。发生在中国的现象可以归结为政府改革的不彻底性。  相似文献   

7.
经济增长模型中资本完全流动的假设,减弱它对经济增长的解释。资本流动中证券化和中介化的安排,为经济增长提供了解释。尤其是中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要求及改革困难的解决,急需证券化的资本流动来推动,它在目前的中国资本形成和市场化产权改革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实现证券化资本流动对经济增长的促进,完善中国证券市场极为关键。  相似文献   

8.
利率市场化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率市场化是世界经济、金融一体化的必然要求。经济体制转型与金融制度变革要求利率市场化,同时利率市场化也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从多层次多角度进一步完善利率市场化改革,可以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创造必备的条件。  相似文献   

9.
改革以来,中国制度变迁的一个显著特征——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深,市场化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日趋显著。利用2001—2005年间中国的省域数据,分析了市场化对中国省域经济增长及对要素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在此样本期间,各省域的市场化程度通过对提升技术、资本和劳动的产出弹性,而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其中市场化程度对资本产出弹性的影响程度最大,对劳动产出弹性和技术产出弹性依次减小。在以后一段时间内,推进中国的市场化改革,增加资本投资及扩大劳动就业是保证中国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10.
市场化改革的需求限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市场化的改革促进了80年代的经济发展,呈现了改革与发展同步推进的势态。市场的供给不足是当时市场化改革成功的市场基础。政府是通过对经济增量等市场化改革,保证民众原有的社会福利,解除人们对市场化的担忧,既促进消费快速增长,又推动了经济的发展。90年代商品出现供过于求,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增添人们的不安全感,引发人们增加储蓄,新的消费增长缓慢,消费萎缩,市场疲软,企业经济困难,市场化并非就能轻易促进经济增长。在供大于求的条件下,对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要选择时机,有序进行,防止消费者信心危机  相似文献   

11.
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的计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尹伟华  张焕明 《技术经济》2008,27(10):37-41
本文利用区域面板数据,对1979--2006年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进行了计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增长不存在绝对收敛趋势,但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带基本上存在收敛趋势,形成了所谓的“收敛俱乐部”现象;在条件收敛回归中,如果控制了投资率、人力资本水平、非国有化水平、对外开放度、基础设施水平和产业结构等经济变量,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则呈现显著的条件收敛。  相似文献   

12.
黄国平 《金融评论》2011,(5):112-122,126
传统经济增长理论分析框架下,金融系统只影响资本形成,并不创造社会财富,它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只有水平效应而没有增长效应。新增长理论,尤其是熊彼特增长理论.突破了新古典增长理论关于技术进步的外生性假设,强调资本积累和创新是促进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这为研究金融体系对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提供了全新视角。当前,中国金融发展现状与创新型增长要求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相容性,需要在制度、政策和监管体系上不断完善与变革,逐步实现科技创新和金融发展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3.
ABSTRACT

This paper examines China’s long-term growth prospects and the potential drivers of future growth, based on cross-country productivity convergence and China’s featured demographic evolution. In a nonlinear open economy catch-up growth model, per capital GDP growth of the followers depend on that of the leading economy and time varying convergence of the relative per capita GDP. Comparable open economies of China are identified in terms of relative per capita GDP and the historical data of which are used to project China’s trajectory of productivity convergence and then the growth of per capita GDP. Projection shows China’s future GDP growth will gradually descend from 6.6–6.7% (2016–2020) to 2.6–2.7% (2046–2050) in low variant. Predictions under medium and high variants are provided as well. The importance of further opening-up domestic markets, elimination of birth control policies and accumulation of human capital in the process of promoting urbanization are highlighted and have significant implications for the economic restructuring and transformation of China.

Abbreviations: ICRG: International Country Risk Guide; IMF: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相似文献   

14.
The lack of capital stock statistics for empirical research of the Chinese economy has for a long time been one of the major impediments in the profession. Professor Gregory Chow is one of the pioneers who attempted to deal with this matter. His seminal paper on China’s capital form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was published in 1993 (Chow, 1993). Since then many authors have estimated their own capital stock data series. However, most authors have focused on investigations at the national level and their findings are not without controversies. In particular, few studies have provided estimates of capital stock for China’s regional economies. This paper adds to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in several ways. First, it presents 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methods and findings in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Second, it proposes an alternative approach to estimate China’s capital stock series by region as well as across three economic sectors (agriculture, industry and services). Finally, preliminary analyses of the derived capital stock statistics are conducted to examine growth, disparity and convergence in China’s regional economies.  相似文献   

15.
要素市场配置与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城乡要素市场人为分割情况下,劳动力、土地、资本等要素在城乡间的流动受到限制,要素的这种错误配置导致了较低的配置效率,从而使得城乡间经济收敛的内在机制无法发挥作用。通过选取一定的统计指标,对1990-2011年我国城乡要素收入进行分解,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要素市场配置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表明,土地要素和劳动力要素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最大。应采取完善要素市场配置体制,促进劳动力、土地、资本等要素合理配置,完善政府宏观调控职能等政策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16.
人力资本作为一种潜在的资本能量,在与物资资本相结合的生产过程中,价值创造功能会逐渐的显现出来。但在各国实际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本发挥作用的物质载体有很大差异,因此这种能量的发挥也会受到具体条件的限制。本文从理论与实证的角度梳理了部分学者关于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的研究。理论上,人力资本通过非知识效应、收入效应、替代效应以及外部效应等相关作用机制对经济增长会起到推动作用,这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同;实证分析研究中,由于学者采用的人力资本存量计量方法的不同,结论也不尽相同;而学者在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中显示,人力资本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不足。  相似文献   

17.
土地价格市场化是中国要素价格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基于2007-2013年中国工业部门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工业用地相对价格变动对中国工业部门要素投入调整和技术进步偏向的影响。研究发现:短期内,东部地区工业用地相对价格上升抑制了工业用地需求,并诱致了非土地要素对工业用地的替代,但在全国层面和中西部地区并没有显著观察到土地要素相对价格变动的短期诱致替代效应;长期内,工业用地价格上升诱致了能源与物质资本节约型和知识资本使用型技术的使用,土地节约型技术进步特征仅在东部地区得到了显著支持,在全国层面和中西部地区都不显著,这与中国政府主导型的工业用地价格市场化改革特征密切相关。未来中国应以土地价格市场化改革为契机,重视土地价格杠杆对工业部门要素结构优化和技术创新的激励效应,推动工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要素市场化角度分析中国供给侧改革的中长期实践路径。从经济增长核算的角度出发,本文基于2005—2013年全国分省面板数据,通过超越对数生产函数形式的随机前沿模型测算经济增长来源并分解全要素生产率,发现TFP是非农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然而TFP分解中技术效率偏低,且逐年下降,成为阻碍TFP增长以及经济增长的一大桎梏,而要素市场扭曲是技术效率项偏低的重要原因。促进要素市场化能够推进要素向高效企业流动,进而提高社会整体生产效率水平,本文认为,这是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中长期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9.
张原  陈建奇 《当代经济科学》2011,33(3):87-96,127
本文以人力资本视角分析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及促进经济可持续性的政策选择。研究表明,人力资本投资在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方式转型中具有主导性的作用,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已经落入低水平陷阱,经济发展依赖于物质资本及低端劳动力的数量投入,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呈现非均衡特征,而且出现就业压力严峻与人力资本短缺并存的现象,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不匹配、人力资本投资结构与人才需求结构错位,以及收入分配与人力资本投资不足等问题日益凸显,经济发展可持续性受到挑战。对此,我国应明确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作用和地位,通过增加教育投入、放宽教育准入制度及收入分配改革等渠道,实现人力资本投资的快速增长,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优化。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行动主要是为了获得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资本积累。具体表现为:地方政府高度倚重土地财政收入,并将其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投资资金;同时,中央和地方均高度重视通过政府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然而,政府的财政行动却导致中国经济陷入未来增长的不确定和发展环境不公的困境。作为应对,政府应在财政公共化的框架下逐步完成省以下分税分级财政体制的构建、规范土地出让金用途,以及建立以公共服务为导向的干部政绩考核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