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中国报道》2013,(9):40-43
9月3日至6日,第十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将在广西南宁举行。今年是中国—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十周年,也是博览会举办十周年。广西作为中国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和窗口,对东盟合作有哪些优势,合作成效如何,在新形势下如何深化合作?在本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前夕,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张晓钦接受了本刊专访。  相似文献   

2.
邓希 《广西经济》2014,(9):16-18
正广西地处祖国南疆,面向东盟,与越南接壤,是我国唯一与东盟海陆相连的省区。作为我国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窗口和前沿阵地,广西是国家重点支持的沿边开放省区,扩大和提升沿边开发开放是广西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沿边开放发展迅速,合作交流成绩斐然,已经成为广西对外开放合作的一大亮点。广西边境地区基本情况广西有百色、崇左、防城港3个边境市(地级市),其中东兴、防城区、宁明、凭祥、龙州、大新、靖西、  相似文献   

3.
伍启明 《广西经济》2013,(10):15-16
随着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深入发展,广西与东盟各国的交往合作更加密切,已成为中国对东盟开放合作新高地。作为对东盟国家开放合作的前沿,广西需要充分发挥“桥头堡”作用,促进中国与东盟双方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多领域的交流合作,推进中国一东盟互联互通建设,建设南宁至新加坡经济走廊。  相似文献   

4.
陈坤明 《改革与开放》2011,(18):124-127
中越跨境经济合作区是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的重要抓手和平台,其开发建设对这个平台起到试验和示范作用,并探索有益经验,促进开放合作务实深入推进。广西作为与越南陆海相连的中国南疆省份,要充分利用越南强烈的合作愿望和在东盟国家中经济发展相对较好的条件,着力发挥自身区位优势,加快推进中越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引领中国—东盟跨境经济合作区的建设。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区域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完善升级,中国同东盟的双边贸易开展日益密切。2020年12月,“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议(RCEP)成功签署,这标志着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正在构建形成。此举不仅为中国—东盟打造更高水平的战略伙伴关系提供助力,还将为包括广西在内的中国—东盟区域合作提供广阔空间。在RECP框架下,广西参与中国—东盟区域合作时将进一步便利广西企业的对外投资、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国际贸易的参与、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的深化。与此同时,也带来一些挑战,如:工业基础薄弱,合作对接困难;港口建设仍不完善,贸易畅通度有待提高;等等。未来,广西应紧抓RCEP协定带来的战略机遇,更好地发挥自身在面向东盟开放中的门户优势,以此带动全区经济发展,助力双边区域合作,为打造更为密切的双边合作伙伴关系而夯实基础。  相似文献   

6.
《中国报道》2014,(7):42-43
中国—东盟博览会在中国—东盟合作"黄金十年"的建设中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成为中国—东盟自贸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国际盛会。由中国和东盟10国政府以及东盟秘书处共同主办的中国—东盟博览会,面向全球开放,是中国对外经贸合作的重要平台,迄今已走过"黄金十年",备受瞩目。当前,中国—东盟博览会继续深化共办共赢,促进友好交流和政治互信。  相似文献   

7.
黄红 《广西经济》2013,(5):20-22
广西最突出的优势在区位、最根本的出路在开放。广西开放合作的最大优势就是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区位优势。这是广西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的立命之本,也是全面拓展开放型经济的动力之源。近几年广西实施以东盟为重点的开放合作战略取得显著成效,已进入经济快速增长的工业化中期,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加快推进,中国与东盟的经济合作日渐深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作为中国—东盟合作的平台,需要大量既掌握WTO规则又熟悉中国—东盟自贸区规则的经贸人才,同时也对广西经贸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广西各界应当着重从加大政府投入、转变高校教育结构与优化培养设计等方面入手,解决现阶段广西各高校存在的经贸人才培养理解误区、相关政策缺位以及教育结构不合理等主要问题,推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优质经贸人才的培养迈向一个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9.
正自贸区建设对广西发展的带动效应显著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启动以来,广西积极参与和服务自贸区建设,极大地推动了广西的对外开放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广西成为连接多区域的国际大通道、交流大桥梁、合作大平台。中国—东盟自贸区给广西带来的变化,可概括为"四个提升"。  相似文献   

10.
正近年来,广西充分利用沿海、沿边、沿江及多种经济圈交汇的区位优势,积极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内地与港澳经贸关系合作(CEPA)、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GMS)、两廊一圈、泛北部湾经济合作等多项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有力地推动了广西外向型经济发展。广西参与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取得显著成效(一)广西与东盟贸易情况:连续13年成为广西最大贸易伙伴。自2002年11月我国与东盟各成员国共同  相似文献   

11.
当前,作为中国惟一与东盟既有陆地接壤又有海上通道的省区,作为中国面向东盟开放前沿的广西,在努力建设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高地、中国沿海经济发展新一极,打造中国—东盟区域性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的同时,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注重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把文化建设摆在自治区全局工作重要位置,努力把文化产业打造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不断向中国文化走向东盟的主力省区、中国与东盟文化交流枢纽、民族文化强区的目标迈进。  相似文献   

12.
《中国经贸》2011,(4):33-35
参与自贸区建设,扩大与东盟的合作,成为广西对外开放的战略重点,为全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广西是中国唯一与东盟国家既有陆地接壤又有海上通道的省区,是中国与东盟交流合作的前沿和窗口。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启  相似文献   

13.
正当前,南宁市致力建设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的区域性国际城市,积极参与泛北部湾经济区合作及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服务好中国—东盟博览会和商务与投资峰会、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等重要国际活动,稳步推进国际交流合作,充分发挥"南宁渠道"作用,不断扩大城市对外经贸合作。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中国与东盟10国顺应全球贸易自由化趋势、积极破除贸易保护主义、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而建立的,是中国和东盟合作历程中的里程碑。南宁市作为中国与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中心城市,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建成,给南宁市经济带来新的重大发展机遇,也给南宁市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可避免的挑战。  相似文献   

15.
东盟自2020年已经跃升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更是连续22年为广西的最大贸易伙伴。随着中国—东盟合作不断深化及RCEP的正式生效,中国与东盟的技术转移合作面临新的情况及发展机遇。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通过建立“1+1+3+N”的模式,与东盟国家开展了一系列务实有效的创新合作,其面向东盟国家开展的技术转移探索和实践对中国与其他“一带一路”国家开展高质量技术转移合作具有重要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十一五”时期广西对东盟贸易快速发展。2010年广西与东盟贸易双边额达65.3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1.9%,东盟继续成为广西第一大贸易伙伴。继北部湾经济区之后,东兴的开发开放上升为国家战略,对于推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乃至我国西部地区开发开放,打造沿海沿边新一极,对于探索我国沿边对外开放新模式、新机制,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进一步巩固和拓展与东盟国家的战略合作,密切中越两国经贸往来,必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2006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成立以来,广西作为我国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重点地区,既迎来了加速发展的良好机遇,也面临着与东盟经济圈的成员直接竞争的挑战。文章以EIU、IMD发布的2006~2010年数据为基础,对东盟10国与中国广西的区域竞争力进行多元统计分析,并进一步考察了利用外资能力的影响因素及地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广西的发展状况相当于东盟的中间地带,经济环境的稳定与GDP快速增长的良好前景是广西发展的优势,而整体对外开放程度不高和外商投资环境不佳是发展的短板。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关系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加强广西与东盟各国旅游业的合作,促进广西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显得十分重要。通过对广西区位、人文、资源和政策优势以及广西与东盟旅游业合作的基本情况和目前存在问题的阐述,提出加强广西与东盟旅游业合作的六大措施,努力建设成为中国连接东盟的国际旅游大通道,促进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一个拥有19亿消费者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于今年初全面建成,在中国和东盟合作的大格局中,广西作为"桥头堡",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化双边开放合作、维护国家安全和中国西南边疆稳定中的优势日渐凸显.  相似文献   

20.
南宁,简称"邕",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地处我国华南、西南和东南亚经济圈的结合部,是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和窗口城市,拥有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举办地、联合国人居奖城市、"中国绿城"、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北部湾经济区核心城市、天下民歌眷恋的地方等多张亮丽的城市名片。南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