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8 毫秒
1.
地方政府性债务是一把"双刃剑",为了发挥地方政府性债务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规避其债务风险,需要对地方政府性债务绩效进行研究. 随着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不断扩大,正确客观地评价地方政府债务支出绩效,构建相应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制定防范和改进措施,成为了学者和政府决策人员极为关注的热点问题.孟激等(2011)从"3E"理论出发,以SSM系统分析为基础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逐步逐层分析被评价对象的内部功能、发展战略、外部环境与评价目的,构成一个逻辑严密、相对系统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2.
中国地方政府间标尺竞争——基于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发现,中国的地方官员为了获得晋升而进行激烈的竞争,这种竞争不同于国外为吸引选民而进行"向下负责"的税率竞争,而呈现出"向上负责"的标尺竞争行为。本文借助空间计量经济学的方法从财政收入(税收)和财政支出两个方面验证了中国地方政府间标尺竞争的存在,以及竞争带来财政支出结构扭曲的后果。这种标尺竞争来自于中国特色的财政分权体制,晋升激励对地方官员有着非常强烈的政治激励,促使其努力地发展地方经济,其最重要的影响渠道就是地区之间的标尺竞争。  相似文献   

3.
中国式的地方经济分权为地方竞争创造了前提条件,这是经济分权破解"中国奇迹"之谜的主要原因。现阶段要利用经济分权来促进我国产业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和经济方式转变,关键是进一步厘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建立科学的地方政府官员政绩评价体系,实施科学的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科学地贯彻和执行国家产业政策。  相似文献   

4.
新冠肺炎疫情是对国家和地方治理体系的一场考验,在促使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和补短板的同时,围绕疫情防控的公共服务竞争隐然显现.厘清那些将地方竞争导向经济增长而非公共服务的现实背景和制度性约束条件,通过新的制度安排引导公共服务成为地方政府新的竞争标尺,可为中国迈向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新动力,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对地方政府改革的内在要求.文章首先通过一个两地区模型,说明地方政府公共服务未与经济增长协同推进是地方政府行为选择的自然结果,而在新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下,从经济增长竞争走向公共服务竞争成为可能.接着基于地方公共服务的典型事实,围绕当前中国生产力布局的重大调整,经验检验发现新时期人口、资本要素的充分流动依托于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为载体的空间网络体系,公共服务已成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吸引发展要素的核心资源.公共服务的加强应借助地方政府的竞争激励,基于"两区制"空间杜宾模型的进一步估计结果发现改革政绩考核指标体系、扩大地方政府信息公开、增强舆论监督和公众参与,激发社会组织活力为推动建立"见贤思齐""力争上游"的竞争关系来提升整体公共服务水平,并为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了现实可行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5.
财政分权为地方政府大力发展经济提供激励的同时,也引发了地区之间的税收竞争。分成激励将如何影响地区间的税收竞争强度?在不同政府偏好下税收竞争将怎样影响地区投资、产出差距和居民福利?均等化转移支付在税收竞争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为了解答上述问题,本文构建一个税收竞争模型并进行多个维度的拓展,结合数值模拟分析表明:(1)地方政府税收分成比例增加会提高税收竞争强度;(2)地区之间的税收竞争、投资和税收政策显著受到地方政府偏好的影响;(3)随着分成激励的加强,税收竞争将导致地区之间的产出差距和居民福利差距逐渐增加;(4)均等化转移支付制度能够缓解地区间税收竞争。因此,上级政府在制定对地方主政官员考核方式时应该考虑地方政府偏好对地区税收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的影响,同时要做好地区统筹,为欠发达地区提供相应政策支持并合理利用均等化转移支付政策工具。  相似文献   

6.
加快地方政府职能转型,提高地方政府绩效管理评价水平是一个长期的任务。通过对黑龙江省地方政府利用平衡计分卡建立科学的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指出地方政府管理的思想观念、内部制度、评价规范、评估主体、评价方式、评价监察等方面的问题;在借鉴建立完备的绩效管理评价体系、绩效评价的法规化与制度化和重视政府绩效管理评价工作等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黑龙江省建立科学政府绩效管理评价体系、改善政府绩效管理评价法治环境和完善政府绩效管理评价工作机制等政府绩效管理评价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将环境规制工具分为命令控制型、市场激励型、公众参与型,基于2005—2016年省际面板数据,采用系统GMM方法分析了地方政府竞争背景下不同类型环境规制工具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未考虑地方政府竞争时,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和公众参与型环境规制能够促进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触发"波特效应";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表现为抑制技术创新,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市场机制尚不完善,无法发挥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当考虑地方政府竞争时,三类环境规制工具均表现为抑制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说明地方政府官员在面临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选择时,更多选择后者,从而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基于此,应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以发挥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工具对技术创新的作用,充分利用公众的力量和完善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体系,以期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发展模式是在全面发展循环经济之初首先要解决的根本性问题,必须摒弃传统的发展思维和发展模式,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政策体系、技术支撑体系和评价指标体系,并加强地方政府行为转变和科学发展的能力建设,从而科学选择符合区域特点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9.
文化创意产业是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重点产业,其发展水平与政府行为和资源禀赋条件紧密相关。本文基于2014-2019年中国30个省(区、市)文化创意产业数据,从财政、税收和营商环境三个维度衡量地方政府竞争,使用系统GMM模型分析了地方政府竞争和资源禀赋对文化创意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实证结果发现:地方政府竞争对文化创意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发展存在正向滞后效应;财政竞争和营商环境竞争有利于纯技术效率的提高和创新技术进步,长期的税收竞争则会抑制技术进步;资源禀赋对文化创意产业TFP增长率的影响与地方政府竞争手段有关,文化创意资源禀赋在营商环境下存在“资源诅咒”,在财政和税收竞争性下存在“资源恩赐”;资源禀赋将加剧当期地方政府税收竞争的负向效应,削弱正向滞后效应,与地方财政和营商环境之间存在不显著的协同促进作用;进一步分析影响机制发现,促进要素流动是地方政府竞争和资源禀赋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最主要机制,其次是集聚效应和挤占效应。  相似文献   

10.
《经济师》2016,(5)
农林类高校"就业难"与地方经济发展"人才饥渴"悖论的关键在于将二者统一在一个框架下进行研究,并确立长效机制。将农林行业当地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是吸引高校毕业生向农林行业流动的根本举措,这需要政府将行业利润差额予以补偿。"政产学研"平台建设会形成高效智力支持地方发展、地方发展推动高校发展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保障平台健康科学运转的核心机制在于为高校提供足够的激励开展面向农林行业的科研创新活动。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本文以解决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量化问题为基本任务,概括了国内包括重庆市"简便实用型"、北京市房山区"新农村数字化模型"、江苏省兴化市戴南镇和南京市江宁区、湖南湘西自治州等地方政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特征,总结了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应当遵循以人为本、科学评价、简便可行、系统性、可比性和导向性等六大基本原则.文章采用AHP方法,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和管理民主等五个方面,构建了一个包含50个二级评价指标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了运用这一评价指标体系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2.
立足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转变和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这一新目标,科学厘清地方政府税收竞争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之间关系,不仅有利于通过规范地方政府间税收竞争加快推进现代财政制度基本框架的确立,还可以促使地方政府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切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本文从理论层面系统诠释地方政府税收竞争与经济发展不平衡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机制,然后构建包含双重固定效应的空间杜宾模型,实证考察地方政府税收竞争对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效应。本文发现:(1)地方政府之间不仅存在策略互动的税收竞争行为,而且对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具有正向影响,即地区间税收竞争越激烈,经济发展不平衡程度越高;(2)异质性检验显示,地方政府税收竞争的核心主要源于对营业税和所得税税基的争夺,而且在人口规模较大的城市中该效应更为明显;(3)机制分析表明,地方政府税收竞争主要通过改变劳动力要素的数量和质量对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产生影响。对于上述研究结论,通过改变空间权重矩阵与核心变量的测度方法等进行稳健性检验依然成立。  相似文献   

13.
丁刚 《技术经济》2013,(4):20-26,47
构建了我国省域政府效能、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方法对2006—2009年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政府效能及区域创新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利用综合评价数据,分别使用BGWR模型中的3种平滑方法———"距离平滑"、"单中心城市平滑"和"邻近平滑",基于后验概率的比较,对省域政府效能对创新能力建设的影响作用进行了客观评估。结果表明:除新疆外,我国其他省区的政府效能对创新能力建设的影响作用均较显著,但各省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与东部地区、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相比,目前我国中部地区的政府效能对创新能力建设的影响作用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14.
王昌君 《生产力研究》2011,(10):114-115
在我国,地方发展具有强烈的政府主导性,从一定程度上讲,区域之间的发展竞争实质上是政府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政府能力的竞争。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地方政府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但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需要,我国地方政府仍须加强能力建设,进一步提高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驾驭水平。  相似文献   

15.
孙超  刘金东 《经济管理》2023,(6):121-138
本文基于公共品可视性视角,考察了“官员晋升锦标赛”下晋升激励引发的地方政府公共投资的异质性竞争关系及其行为逻辑,使用空间非对称反应模型验证了地方政府对可视型和非可视型公共投资的差异化供给策略。研究发现:地方政府之间对可视型公共投资存在“逐顶竞争”,对非可视型公共投资存在“逐底竞争”;地方政府对不同可视型公共投资的差异化竞争及其策略差异源于“可视性偏差”衍生的有偏晋升激励,年龄构成官员晋升激励的关键因素。稳健性检验结果佐证了以上发现的可靠性。进一步分析发现,市委书记的差异化公共投资供给与竞争策略通过创造“可视型政绩”提高了晋升概率,但此结论对于市长不完全成立,这部分佐证了“一把手”效应的存在;改革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弱化了地方官员的公共投资结构扭曲,这折射出官员投资偏好随公共品“可视性”变化而变化的趋利逻辑。本文的启示是,中央政府可优化地方政府治理机制,完善公共基础设施的供应结构,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6.
韩良良 《经济经纬》2022,(5):151-160
基于2008—2018年我国省域面板数据,实证研究财政转移支付对地方财政教育支出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1)一般性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对地方政府财政教育支出有负向影响,税收返还对地方政府财政教育支出有正向影响。(2)分区域来看,财政转移支付对较高经济水平地区的地方政府财政教育支出有负向影响,而对经济水平落后地区的地方政府财政教育支出有正向影响;具体来看,一般性转移支付和税收返还对较高经济水平地区的地方政府财政教育支出有负向影响,而专项转移支付对地方政府财政教育支出的负向影响在中部地区更明显。因此,不断完善与财政转移支付相关的现代化体系、构建多元化的地方政府绩效考核评价体系与科学测算财政转移支付规模,将有利于新时期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地方政府竞争、产业转移与制度安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一个地方政府竞争的静态博弈模型,考察了地方政府竞争过度如何降低产业转移的绩效,解释了政府竞争强度加大、地方政府之间存在“内耗”、地方政府的竞争行为存在趋同、过度放松管制以及“产业转移粘性”的现象,并指出制度安排的长期改革方向是政府放松直接控制经济,保护私人产权,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激励良性竞争和地区间分工协作。  相似文献   

18.
地方政府行为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影响深刻,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的过程中,仍需发挥地方政府的作用。本文对省际层面三次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数进行测度分析,构建SARAR模型开展地方政府竞争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研究发现:以经济增速为导向的官员政绩考核体系下,地方政府对产业高质量发展形成“逐底竞争”。环境因素纳入官员政绩考核体系后,经济增速竞争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负面作用得以弱化。财政分权下,财政自由度的提高增强了地方政府的竞争能力和动机,一定程度上也对产业高质量发展产生了直接的负面作用。但财政激励的弱化又间接降低了地方政府的经济竞争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负向影响,强化环境绩效竞争则对产业高质量发展产生正向影响。本文对引导地方政府从经济增速的“逐底竞争”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逐顶竞争”转型具有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9.
以"经济增长"竞争为实质的"晋升锦标赛"有效地解释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但这种竞争模式在带来经济增长的同时,扭曲了地方政府的投融资行为,也带来社会矛盾的加剧。基于中国财政分权、政治集权的制度前提,本文提出地方政府应为"居民满意"而竞争,该竞争模式使得地方政府在为政治晋升竞争的过程中,必须考虑辖区居民的利益,促使地方政府的投融资行为发生改变。这种竞争模式,加强了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对同级政府的监督,促进地方债务向更注重效率、结构更合理和管理更科学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0.
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政策的引导和激励,而政府的政策激励也被相关国家实践证实将有效促进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系统地归纳相关国家在新能源产业的激励政策概况,总结相关经验,对地方政府激励政策的制定具有实践指导意义。基于对地方新能源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具体以河北B市光伏产业为样本,分析新能源产业发展所面临的瓶颈问题。通过对地方新能源产业现行激励政策的研究,提出现行地方激励政策体系中存在结构性、内容性、配套性以及沟通性四个问题。结合新能源产业发展良好国家的经验,针对地方新能源产业发展及其政府激励政策中的问题,构建了包括宏观政策、中观政策和微观政策的新能源激励政策体系框架,并分别针对框架中的三个层面提出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