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新型主体金融需求迥异于传统农户,更适合传统农户的农村金融供给体系已无法满足新型主体金融需求,并成为深化农村金融改革的关键瓶颈。本文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现状和特点进行了分析。从整个农村改革发展的宏观视角,全面剖析了金融创新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面临的优势和制度约束,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改革创新试点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刘炼 《时代金融》2014,(7Z):299-301
新型主体金融需求迥异于传统农户,更适合传统农户的农村金融供给体系已无法满足新型主体金融需求,并成为深化农村金融改革的关键瓶颈。本文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现状和特点进行了分析。从整个农村改革发展的宏观视角,全面剖析了金融创新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面临的优势和制度约束,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改革创新试点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钱水土  陆会 《金融研究》2008,(10):174-186
非正规金融是指非法定的金融机构(即非正规金融部门)所提供的间接融资以及个人之间或个人与企业主之间的直接融资,其存在表明已构建的正规金融体系无法满足现实与潜在需求。本文通过对温州农户借贷行为的调查问卷分析发现,相对于正规金融而言,非正规金融更能满足不同收入等级农户多样化的资金需求。在比较分析了农户在正规金融机构和非正规金融市场的融资状况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非正规金融市场的运行机制,最后分析了影响农户选择资金来源的因素,并对促进农村地区金融业健康发展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农户信贷融资有效需求不足问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广玉 《中国金融》2005,(22):29-30
在当前的农村金融市场中,农户经常处于相对弱势地位.他们很难从正规金融部门获得足够多的金融资源额度。但事实上是,农户的信贷融资行为不仅仅取决于信贷供给的保障,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农户自身对信贷融资的需求状况,即农户对信贷融资的有效需求存在“不足”。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农户金融需求为视角,采用问卷入户调查方式,从农户融资的现实需求和农户信贷供给的现状入手,探究农户资金需求及其约束条件,分析探讨金融支持农户增收、优化农村金融体系,降低农户融资成本的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连云港市三县216户的问卷调查,对农户金融认知、融资需求和农户借贷行为进行实证研究。调查结果表明:农户的金融服务需求表现出多层次、多样化的特征;农户融资依然困难;农户的意愿融资渠道同实际融资渠道相背离;农户对借款利率十分敏感,对借款利率的需求弹性高;农户信用意识较强,但信用表现不容乐观;金融供给不足,私人借贷盛行。研究结论折射出建立新型农村金融体系,推广小额信贷组织,给予民间金融更大的发展空间将更符合农村融资的实际。  相似文献   

7.
农村民间借贷作为一种农村正规金融的补充形式,满足了部分农户无法从正规金融渠道获得信贷资金的融资需求,但由于其缺乏完善的管理机制,出现了众多的纠纷。本文通过对双鸭山市农村地区民间借贷情况的现状,分析了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促进农村民间借贷健康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农村金融改革:以需求为引导的供给调整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以安徽省为例,运用问卷调查对农户的融资需求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农户金融需求具有分散性、层次性和动态性特征。针对农户的融资需求,当前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的着力点应根据农户金融需求的多样性、层次性和动态性,进行供给调整,建设各种形式的农村金融机构,实现供给与需求的动态融合。  相似文献   

9.
从民间金融视角看农村金融发展战略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冯兴元 《银行家》2007,(8):100-103
迄今为止,我国推行的是一种两部门二元农村金融发展战略:在农村正式金融部门推行国家主导的供给先行战略,同时在民间金融部门推行面向需求的需求跟进战略。本文分析了国家主导正式金融和抑制民间金融格局的后果,说明民间金融对于满足分散农户和小企业融资服务需求的重要性,指出正式金融需要设立一些特殊的机制以贴近需求者的形式提供金融服务。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CHARLS全国调查数据,通过Probit模型检验了金融可得性对农户适度规模经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一方面,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都能显著提高农户从事适度规模经营的概率,且正规金融的影响效应更大;但另一方面,无论是融资数量还是资金来源,非正规金融都是农户融资的主要渠道,正规金融对农户融资存在着严重的供给约束,金融需求与供给的脱节成为农户转变生产经营模式的重要障碍。因此要持续推进我国农村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就必须创新农村金融市场,提升金融机构服务能力,提高农户的金融可得性。  相似文献   

11.
江苏省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户收入关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丹  沈晖  林松 《海南金融》2010,(3):68-73
本文利用1990—2007年江苏省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户收入的统计数据,经过ADF检验、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对江苏省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江苏省农村金融发展长期对农民收入增长有促进作用,但农村金融发展效率不是农民收入增长的原因。本文在最后分析实证结果并提出简要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文章运用1986--2007年的实际数据实证研究了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之间的相关性关系及影响机制。研究表明,农村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农村人力资本、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农民收入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性;农村金融规模和农村金融结构与农村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农村人力资本和农村劳动力转移都是正相关的。但是农村金融效率与农村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农村人力资本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却呈负向关系。文章认为,农村金融资金由于种种原因导致的配置低效率是阻碍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建立农村个人信用体系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新农村建设中亟需解决的问题是地方政府缺少对农民个人有针对性的信息掌握。建立农村个人信用体系能提高政府和基层机构解决农民问题的效率,规范和促进交易,帮助农民融资,能给农民进城发展提供平等的机遇,从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相似文献   

14.
"十一五"期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有了显著提高,在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诸多因素中,金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其农村金融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本文拟从农民收入变化的视角审视差异性农村金融需求与服务,进而研究探索出转变金融投资方式、完善金融服务体系,促进农民增收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15.
以历史发展的观点看公共财政与"三农"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三农”问题是一个受到全社会普遍关注的大问题,本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追溯了“三农”问题产生的根源,并结合实际工作,提出了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对“三农”进行扶持的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16.
全球粮食体系相关温室气体排放量占人类活动排放总量的34%。发达国家经验表明,数字农业基于数字信息技术及管理模式运用,为高碳农业向低碳转型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实现方式。成都R农业公司通过数字科技手段,形成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数字化融合的数字农业发展模式,产生明显成效:一是通过减少化肥农药投入、降低生产运输环节能源消耗等方式,每年可实现直接二氧化碳减排约3166吨;二是投入减少及交易流程简化带来成本下降,农户经济效益提升约8%;三是数字农业技术运用形成大量的农户生产和交易数据,可以为农户增信并实现对传统抵质押品的替代,缓解长期困扰农村金融的信息不对称和缺乏合格抵押物问题。数字农业模式下的融资方式说明,普惠金融、绿色金融和数字金融融合发展,相互促进,不仅必要,而且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17.
农村社会保险基金筹集渠道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必须为农民提供社会保险,为农民提供社会保险的困难在于国家财政资金紧张和广大农民生活不充裕。本认为:国家只要合理利用多种渠道筹集社会保险基金,完全有能力为农民提供最基本的社会保险待遇。  相似文献   

18.
农村金融市场对推动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巨大作用,然而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迟、农民收入水平增长缓慢,本文认为其主要原因在于金融抑制,农村金融整体供需失衡,难以发挥农村金融的基本功能。虽然我国农村金融发展速度很快,规模也迅猛扩大,金融体系也进行了多次改革,但是,农村金融问题仍得不到很好地解决。由于农业、农村经济和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因此,本文从供求理论视角出发,以一般功能理论为基础,对当前面临的困境及其成因进行全角度的剖析,有着较为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的问题由来已久,农村信用社由于缺少有力竞争开始出现垄断迹象。始于2008年的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制改革逐渐展开并取得一定成效。本文拟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对山东省济南市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这一事件的过程和效果进行分析,以期寻找到大型银行支持三农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根据社会保障理论和我国经济社会现实,我国农村老年保障应实行"332"模式,即基本保障、补充保障、特殊保障三层保障;国家财政、农民个人、农村集体三方筹资;养老金和老年服务双管齐下。基本保障体现统一性,强制实施,基金由国家财政和农民个人缴费形成;补充保障体现差别性,自愿参加,基金由农村集体和农民个人缴费形成;特殊保障体现福利性,由国家财政和社会捐赠提供基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