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一、大批量生产方式的历史背景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制造业的发展密切相关。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前,人类生产使用的动力主要还是人力和畜力,在此基础上的生产方式只能是作坊式的手工业。18世纪初,瓦特发明蒸汽机,纺织业、机器制造业取得了革命性的变化,引发了第一次工业革  相似文献   

2.
第三次工业革命正改变着世界。第三次工业革命具有能源变革、生产方式变革、生活方式变革的特征,从能源业、交通运输业、制造业出发,分析第三次工业革命对这些传统产业带来的影响。鉴于我国错失前两次工业革命的发展机遇,应紧紧抓住第三次工业革命历史性机遇,实现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绿色发展,加快我国建设经济强国步伐,以追赶或超越发达国家。  相似文献   

3.
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制造业也将发生重要的转变。近几年发生在制造业领域内的产业重组风潮,一方面反映了传统制造方式的困境;另一方面,也暗示一种突破现有方式的新的生产方式将出现。专家指出,互联网的出现同工业革命一样,将对制造业产生重大的影响。数字工厂将是制造业适应信息时代的新型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3D打印的概念可谓是风靡全球,3D打印技术也被《经济学人》杂志称为是引发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关键因素,称其可以改变制造业的生产方式和产业链的运作模式。虽然对于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说法国内外各界人士态度不一,但不可否认,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电子信息技术、新材料以及3D打印技术的不断成熟和产业化,传统制造业所形成的格局正在被打破墒翻白与航空航天、汽车制造均是制造业的支柱产业,据悉,3D打印技术已经在汽车、航空航天领域有了相对广泛的应用。近日,有媒体报道,欧美等发达国家一些从事3D打印设备生产和技术服务的公司,已将目光瞄准了市场巨大的船舶和海工装备制造业。3D打印技术到底有何独特优势?在船舶制造领域将有着怎样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最近发表的关于"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文章引起了普遍的关注。其所提到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是指以数字化、人工智能化制造与新型材料的应用为标志的工业革命,它直接的表现是工业机器人代替流水线工人,从而引起生产方式的根本改变,其结果将导致直接从事生产的劳动力快速下降,劳动力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越来越小,规模生产将不会成为竞争的主要方式,个性化、定制化的生产会更具竞争优势。我们认为该论断的趋势分析是正确的,但对于实现这一愿景所需要的时间还难以判断。这一论断或可以成为美国提倡"制造业回流"和"再工业化"的依据,而对中国目前作为"全  相似文献   

6.
<正>能源互联网是当下能源界热议的话题。互联网是典型的通用目的技术,具有创新速度快、通用性广、渗透性强的特点。互联网与任何一个产业结合,都可以创造出前所未有的生产力。遗憾的是,互联网改变了世界,但还没有改变中国能源。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中国能源与互联网世界还有不小的差距。一是生产方式。传统工业生产方式的特点是大规模、集中式,标准化生产,工厂化制造,远距离输送。第四次工业革命以来,在互联网带动下,先进制造业发展趋势是小  相似文献   

7.
选择与创新     
一、什么是"三次工业革命" 什么是"第三次工业革命"?在理论和实践中都有不同的理解.《第三次工业革命——新经济模式如何改变世界》的作者里夫金认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就是目前新兴的可再生能源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使用和不断融合后,将带给人类生产方式以及生活方式的再次巨大改变. 在书中他认为,历史上的工业革命均是通信技术与能源技术的结合,进而引发重大的经济转型.19世纪蒸汽机的使用,导致了报刊、杂志、书籍等通信手段及相关产业的大量出现,提高了公众的受教育程度,使人类能够对以煤炭为能源的蒸汽机以及工厂进行系统管理和操作,产生了第一次工业革命.20世纪出现的电话、无线电通讯和电视等通信技术,催生了全新的信息网络,与燃油内燃机的结合引发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到石油经济和汽车时代.互联网技术与可再生能源的结合,将使全球出现第三次工业革命.  相似文献   

8.
当美国工业自动化巨头开始谈论着"新常态",他们在智能制造的未来趋势中看到了什么?1775年,瓦特改造蒸汽机掀开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篇章,机械制造开始大规模取代个人与家庭作坊式生产,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19世纪70年代,电力的发明,又将社会推进了"电气时代",随之而来的,是石油作为新能源,带动了包括汽车、钢铁、电力等重工业的兴起。可是,当计算机技术逐步渗透,  相似文献   

9.
王利 《现代商业》2008,(15):156
目前,工业生产方式正在陷入危机,新工业革命已经兴起,从根本上讲,这正在形成一种更高级即更深层次的物质生产力和生产方式。新工业革命将使人类获得更大的解放和更大的进步,对正在进行的中国现代化建设既是严峻的挑战,叉是巨大的历史机遇。中国古语说得好,“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应该在当代工业危机、新工业革命兴起的大背景下,认真考虑中国21世纪的百年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0.
一种新的生产方式的产生,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而一种新的生产方式的产生很多时候又是建立在对传统思维方式挑战,由此建立新的思维方式的基础之上的。准时化生产方式的产生正是在对传统制造业的大量大批流水生产方式的不足进行弥补的基础之上产生的,由于其具有的战略优势,它将成为21世纪制造业生产方式的主流之一。本文主要对如何进行准时化生产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1.
从历史的发展脉络中可以看出,技术的进步和变革,伴随着的是生产方式、社会结构以及相应的消费方式的转变。本文在阐述建立在第一次和第二次技术革命基础上的生产与消费特征的同时,说明和展望了新技术条件下,生产与消费新的发展趋势和特征,强调了新技术条件下生产与消费的全面文化化趋势。  相似文献   

12.
金少策  苏旭 《浙商》2007,(15):58-60
慈溪制造业厂商大多脱胎于家庭作坊式工厂,以产品代加工为主。在经历了一段高速发展之后,伴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张和生存环境的转变,这种类型的制造型企业正面临着痛苦的变革期。而在已经完成的其他区域.类似整合手法正成为慈溪集群经济的突围范本。[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孙萍 《现代商业》2008,(15):158
目前,工业生产方式正在陷入危机,新工业革命已经兴起,从根本上讲,这正在形成一种更高级即更深层次的物质生产力和生产方式。1994年我国实施新增值税,选择的是生产型增值税。生产型增值税在我国实施10余年来,国家的经济形势发生显著变化,但生产型增值税与经济运行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不利于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14.
金琪尔 《商》2013,(22):297-298
我国是制造业大国,正面一临着转型升级的发展目标,逐步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本研究以直接从事生产的制造业一线生产员工为研究对象,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制造业一线生产员工的素质框架,并比较了自动加工和手动加工两种不同生产方式下对一线生产员工素质要求的差异,从而促进我国制造业一线生产员工整体素质的提升。  相似文献   

15.
这已经是第三次全球制造业大转移。19世纪末开始的美国工业革命,使美国代替英国成为全球制造中心,二战后,日本只用50年时间就完成了从美国到日本的制造业转移。这两次转移都产生了比较好的生产模式,使得我们更加期待本次世界制造业向中国的转移中也能带来一次生产模式创新。  相似文献   

16.
李春春 《市场周刊》2005,(41):49-49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一波工业革命后所产生的金字塔型组织延伸至今,仍有很多企业沿用如此的组织方式来维持企业的运作。这种金字塔型的组织又称为功能式的组织(Unitary)。是为追求以大量生产与专业化为着眼点的组织形态而设计的。  相似文献   

17.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精益生产方式已经展现出诸多优势,并以其最佳的运作方式和快速的反应速度获得了制造业的大力支持。但是,企业在学习精益生产的过程中,时间成本往往是被忽略的对象,与传统生产方式相统一的传统会计模式也显现出与精益生产方式的不匹配,阻碍了制造业精益之路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提高精益改善的有效性,本文以精益生产理论为依托,根据时间具有经济性的特点,深入研究成本控制与时间效益的关系,应用基于过程周期时间的成本分摊方法找出改善环节,依据供应链流程提出创造时间效益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无论是以美国经济学家杰里米·里夫金提出的基于互联网与新能源融合引发的工业变革为界定,还是以英国《经济学人》杂志阐述的建立在互联网和新材料、新能源相结合基础上的工业革命为概念,第三次工业革命切实正在全球悄然发生,并如前两次工业革命一样,引发了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重大改变。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到来从宏观层面来看将会推动经济社会的深度转型,  相似文献   

19.
有人将一百多年前那场中华民族在抵御外强和安定内乱中成功求存并崛起的工业化改造称为中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认为它的特征是完成了中国从手工作坊到机器大生产的工业化普及;也有人将我们始于改革开放的引进国外机器设备生产工业品,然后再行销全球,从而确立“世界工厂”地位的过程称为“第二次工业革命”。  相似文献   

20.
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基础性内容。“十二五”以来,我国制造业在遭遇“内忧外患”及上下游“两头受压”的逆势局面中,着力调结构、促转型。金融危机之后,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全球制造业正处于新一轮的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之中。我国制造业必须抓住前所未有的机遇,找准新的历史定位,进行产品、产业结构、经营理念与组织结构的治理整合,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最终实现由低成本要素优势向技术与品牌优势的质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