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精益生产方式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最先进的管理模式之一。但是,通过对一些企业推行精益生产方式的调查研究。我们认为推行精益生产方式欲取得成功,有必要认清几个问题。推行精益生产方式不仅是生产经营方式的变革,更重要的是管理观念的革命。长期以来。我国企业的管理思想和模式都是适应计划经济的要求而建立的,思维的基本特征是以生产为中心,以计划为起点。而精益生产方式是在不断适应买方市场和用户需求多样化的过程中形成的,并在市场竞争中显示了强大的优势。其思维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以市场和用户为中心,把销售作为生产经营的起点…  相似文献   

2.
"精益生产模式"最早起源于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丰田生产方式(TPS,Toyota Production System),丰田公司的这种生产方式在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爆发后及日本经济进入"低速增长"时期仍然创造较高的盈利并开始为外界引起注意。"精益生产模式"在20世纪80年代初引进我国,2007年,在工业企业界,"精益生产模式"及推行精益生产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工业企业极力所推行的"精益生产模式"及其精益生产,究竟给所推行的工业企业带来的作用有哪些呢?还有众多现代化的工业企业如此痴迷"精益生产模式"及其精益生产的原因在哪里呢?  相似文献   

3.
随着许多企业5S管理活动的成功实施,打下了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的文化基础与管理基础,精益生产这个能给企业带来巨大利益及强化企业体质的生产方式已经在国内更为广泛地推行开来,某些企业更是投入巨资全力推行,比如北京某汽车企业每年花300万元请顾问公司进行精益生产方式的咨询。不过,笔者在看到许多企业推行所谓精益生产1年,在现场却几乎找不到精益生产的影子时,认为很有必要探讨什么是真正的精益生产了。  相似文献   

4.
精益生产方式(之一) 追求完美和卓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许多企业5S管理活动的成功实施,打下了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的文化基础与管理基础,精益生产这个能给企业带来巨大利益及强化企业体质的生产方式已经在国内更为广泛地推行开来,某些企业更是投入巨资全力推行,比如北京某汽车企业每年花300万元请顾问公司进行精益生产方式的咨询。不过,笔者在看到许多企业推行所谓精益生产1年,在现场却几乎找不到精益生产的影子时,认为很有必要探讨什么是真正的精益生产了。何为精益生产方式精益生产(LeanProduction,简称LP)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数位国际汽车计划组织(IMVP)的专家对日本“丰田JIT(JustIn…  相似文献   

5.
《价值工程》2019,(19):284-286
精益生产已然成为各企业实施的重点。项目实施初期存在的众多问题阻碍活动顺利推广。本文以Z企业精益模式的推广为研究案例,针对企业实施精益初期体系不完善而造成的推行困难等问题,基于系统的精益体系规划,结合精益生产思想和"5W1H"、"ECRS"等方法进行初步的改善,使"精益"融于生产的整个过程,为企业深入推行精益活动铺垫良好开端。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肥胖”型企业“减肥”为前提,提出了企业推行精益生产的12个必要步骤,以及每个步骤实施效果的衡量指标,为准备实施精益生产的企业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随着丰田模式精益生产(TPS)方式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展,国内几乎所有的汽车制造行业都开始学习并推行精益生产方式。在推行精益生产方式后,有些企业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也有些企业发现推行难度非常之大,或者最终只做成了个"形似"。企业的成本非但没有降低,相关的工具和图表成了宣传和摆设,反而造成浪费。笔者借鉴所在公司(陕西法士特齿轮有限责任公司)推行精益生产3年的经验,来讨论作为公司的一名基层管理者在推进精益生产过程中的态度以及思想误区。  相似文献   

8.
近些年来,精益生产管理日益成为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的研究方面。推行精益生产可以缩短生产时间、减少库存及快速响应客户需求。本文分析了精益生产的内涵、特征及必要性,同时指出现阶段我国企业精益生产推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开展精益生产提出响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精益生产”模式是美国专家对日本丰田汽车生产方式的总结,是企业科学管理的有效工具之一。精——即少而精:不投入多余的生产要素,只是在适当的时间生产必要数量的市场(或下道工序)急需的产品;益——即有益有效:所有的生产经营活动必须具有经济效益。这种生产模式首先在市场瞬息万变、产品不断更新的汽车行业得到推广,并推动汽车企业的标准化管理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激烈的市场竞争和追求效益最大化成为企业管理的焦点和核心。向管理要效益,日渐成为企业员工的共识。因此,以“彻底消除一切无效劳动和浪费”为目标的精益生产方式,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者所采用推行。 精益生产方式以销售做为起点,由市场来拉动企业生产,一环扣一环,消除整个生产制造过程中的全部松驰点,从而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制造过程的有效性和经济性。所以,精益生产方式是生产要素在生产制造过程中的有效使用和合理配置,最大限度的满足市场需求,适应市场变化,获取最佳经济效益的生产方式。其组织生产制造过程的基本做法是用拉动式管理,替代传统的推动式管理,对我厂的非标制造生产管理十分适用,具有针对性和推行意义。  相似文献   

11.
工业工程是企业的兴业之道、成功之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的企业面临着严酷的市场竞争挑战,迫切需要应用工业工程的理论和方法,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改善管理水平。企业应将工业工程与企业自身的文化相融合,从转变员工的思想意识着手,逐步从精益现场、精益工厂、精益企业到精益供应链推动生产体系的彻底变革,形成具有企业自身特色的管理模式,促使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12.
论文紧密结合实际情况,通过分析多种精益生产理论,建立了一个经济评估模型,用以帮助企业选择最经济合适的精益生产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13.
基于精益生产的“一个流”和生产线平衡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凯 《企业技术开发》2009,28(8):135-136
根据市场预测创造产品、业务运作由销售预测来推动、保持大量(他们认为市场需要的)库存的做法已经过时。顾客的个性化需求年代已经来因此,生产只能够被真正的顾客需求所拉动,而不是你希望销售的东西来推动。这就是精益生产与传统方式的主要区别。  相似文献   

14.
数字经济时代下,数据成为关键生产要素,驱动制造企业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变革.然而,大数据对生产精益化的赋能机理有待深入探讨,特别是从关键生产要素到精益生产绩效之间的作用机理仍旧模糊.基于资源协奏理论和大数据相关理论,以格力电器为案例研究对象,探索大数据赋能制造企业精益生产的内在机理,构建揭开大数据"如何赋能精益生产"暗箱的...  相似文献   

15.
陈琨 《价值工程》2010,29(2):247-249
市场已经转变为多品种少量化的市场,小批量多批次的生产是适应市场变化,消除过量生产浪费的基本原则,在这种情况下,快速的产品换型成为精益生产的基础的工作之一。通过记录换模过程,区分内外部时间,并通过缩短内外部时间,转化内外部时间的办法,实现模具的快速换型。与此同时,企业不仅仅可以通过快速换型达到缩短制造周期、减少换型时间、提高设备利用率的目的,更可以在安全、质量、成本等指标上实现其他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张良 《物流科技》2011,34(4):86-88
面对市场竞争的转型、资源愈发短缺和环境的恶化,竞争已经由企业间的竞争演变为供应链间的竞争,企业要保持核心竞争力,必须在遵循环境法规标准的前提下,实现精益思想从生产到供应链的发展。通过对精益思想、精益供应链及精益物流的阐述,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将精益思想引入供应链管理中来,然后构建精益供应链的结构模型,并分析精益供应链的一般构建原则。  相似文献   

17.
张美丽  石春生 《价值工程》2012,31(28):158-160
本研究以发动机制造企业为研究对象,运用定性研究方法对该类企业目前实施的精益生产管理模式问题进行剖析,并指出主要存在于组织界面、流程和生产管理标准三方面的生产管理问题。基于此,对精益生产管理模式进行改进,并提出改进后的精益生产管理模式运行保障策略,以保证发动机制造企业精益生产管理模式的持续改进和顺利实施,从而不断提高该类企业的生产管理效率,以最小的成本实现企业最大效益。  相似文献   

18.
精益生产是衍生自丰田生产方式的一种管理哲学,关于精益生产管理的企业咨询顾问公司有很多,主要是做精益生产的理论宣贯和实施指导。小产线想要有改善只能自己来摸索着实践精益,应用精益的思想走出自己的特色道路。论文立足于现有产线资产,将“精益生产”的宽泛理论抽丝剥茧应用于“小产线”,细化精益生产管理实际操作,实现精益目标。  相似文献   

19.
Over the past 10 years, the concepts and objectives of circular economy have been increasingly detailed and become strategic issues of international, European, and national policies. However, the transition towards circular production models continues to be affected by several barriers and critical factors that make the transition difficult to achieve. The paper tries to design a relationship between sustainable production and lean production, highlighting the opportunity to invest in reverse-logistics and how Industry 4.0 system represents a breeding ground for circular economy targets application. The aim of the current study is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sustainable production, lean production, and Industry 4.0 in order to evidence the need to adopt a lean methodology and Industry 4.0 technologies in 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erspective for companies. Following a holistic vision, the authors summarize the production principles and formulas, which, although in parallel, lead to similar results and therefore represent the pillars of a competitive and sustainable business. In conclusion, exploring the circular economy principles and production chain model, challenges, opportunities, and future outlooks are formulated.  相似文献   

20.
A central tenet in the theory of lean production is that the implementation of lean practices will reduce waste and thereby decrease costs. However, not all lean implementations have produced such results. Apparently, this effect is moderated by several factors, potentially even to the point of reversal. It is important to increase our understanding of how this might occur. In this paper, we explore how novelty, complexity, instability, and buffering affe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ean implementation and production costs. An interest in these factors drew us to study the case of Lockheed Martin's production system for the F-22, an extremely complex and innovative product. To build theory, we synthesize our empirical data from the case with other existing theory, such as theories of learning and complexity. Through this analysis, we develop a revised framework that reconceptualizes the effect of lean on production costs and use it to develop 11 propositions to direct further research. Included among these are propositions about how the timing, scale, and extent of lean implementation can regulate the benefits of lean. Furthermore, when the objective of lean is construed as the provision of value, we propose that this value is an emergent property of a complex process, different from the mere sum of the values provided by its constituent tasks. Therefore, the elimination of tasks will not guarantee cost reduction, and lean may provide even greater value by incorporating some aspects of agile manufacturing. Overall, we develop a fuller range of the effects of lean practices on production costs and illuminate how operations managers might control key variables to draw greater benefits from lean implement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