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所谓生物能育秧,就是把植物残体进行堆沤,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释放出来的能源,作为温室育秧的主要能源。这是平昌县水稻育秧的一项新技术,也是能源利用上的一个新突破。在农村能源较紧缺的情况下,推广生物能育秧对提高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生物能育秧的经济效益近4年来,我县推广生物能育秧8.4万亩,增产稻谷1,454万斤,增收218.1万元。据1983年试验,生物能育汕优二号杂交稻亩产1,425斤,比有火秧增产87斤,比湿润秧田育秧增产154斤,比撒水秧增产238斤;桂朝二号水稻用生物能育秧亩产1,123斤,比有  相似文献   

2.
《农家致富顾问》2010,(5):26-26
2010年,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农机局为切实抓好“水稻工厂化育秧”技术,进一步推进全区水稻机械化育插工作,在青原区建立水稻工厂化育秧基地。农业局组织农机、粮油、种子、植保、土肥、科教等各部门相关技术人员深入“水稻工厂化育秧技术”试验示范点,开展水稻播种育秧技术、水稻机插技术、农机维修技术等培训。  相似文献   

3.
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北方贫水区水稻地膜直播技术 ,去年在承德县大面积推广应用获得成功 ,5万亩地膜直播水稻在遭遇特大干旱的情况下 ,平均亩产634 6公斤 ,最高亩产达到700多公斤。目前 ,此项技术通过科技部技术认证。由承德县承担的地膜直播水稻技术研究 ,是受当地农民于中勇的实践启发立项的。南堂村村民于中勇看到种地膜玉米增产效果明显 ,于是在自己的责任田里按照种植地膜玉米的方法 ,在地膜上打孔 ,点种水稻 ,获得了好收成。地膜水稻直播方法引起了各方面的高度重视 ,1997年县政府抽调技人员专门成立了地膜水稻技…  相似文献   

4.
培育壮秧是提高水稻单产的关键措施。五十年代采用水播水育秧,秧苗素质差,平均单产只有348.6斤;六十年代推广全国劳动模范水稻专家陈永康同志的“落谷稀”、湿润育秧技术,平均单产提高到452.1斤;七十年代推广薄膜保温育秧、通气育秧等技术,平均单产又提高到543.8斤;八十年代初期大力推广露地稀播配套育壮秧、薄膜育秧、温室育秧等三秧配套技术,平均单产达到670斤。近几年来江苏省水稻复种面积逐年在下降。  相似文献   

5.
水稻抛秧是一项省工、省力、省种、省秧田、省生产总成本 ,增产增收的水稻种植新技术。为了探索该项技术在本地区的经济效益 ,笔者连续三年对全区十几个县市的塑料软盘育秧抛秧 (以下简称盘育 )、旱床育秧手插秧 (以下简称旱育 )、湿润育秧手插秧 (以下简称湿育 )的投入、产量、效益等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与综合分析。一、早、晚稻盘育、旱育、湿育的物质投入  根据对吉安地区 1 996— 1 998年三年的调查实证表明 (表 1、表 2 ) ,盘育早、晚秧的成本与旱育秧苗基本持平 ,而比湿育早、晚秧每公顷减少物质费用 45 3 6元。每公顷用工投入费用…  相似文献   

6.
水稻简易集约化育秧技术成本低,方法简单,是一项行之有效的适用技术。采用比较分析法把它同常规育秧进行了技术经济效果比较,并运用农业机械化技术经济临界模型对机插配套技术进行了经济临界限分析。  相似文献   

7.
<正>目前,无盘育秧技术已于2019年被列入湖南省集中育秧技术之一,在20多个县(市)双季稻或一季稻生产中进行大规模应用,同时在湖北、四川等多省单季稻生产中继续开展示范应用。杂交水稻移栽与直播栽培相比,更有利于控制杂草、防止倒伏、延长水稻生育期。但是,水稻育秧尤其是机插育秧的技术环节复杂、用种量大,推广难度较大。历经7年研  相似文献   

8.
广东省高要县广利区为了解决早春低温烂秧死苗,于1977年开始进行温室无土育秧试验取得成功。1983年全区温室无土秧插植面积1.8万亩,占早稻插植面积60%。近年来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除了集体经营的21个温室以外,越来越多的农户或联户利用厨房、旧屋、天台培育无土秧,收到了显著的经济效果。  相似文献   

9.
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在我国北方和南方稻区均可推广应用。它省水、省种、省肥、省秧田,水稻可提早成熟3~5天,产量增加。一般比湿润育秧节省水50%,节省种子30%,节省秧田80%。旱育秧秧苗矮壮,根系发达,抗性强,栽后生长快,分蘖早,...  相似文献   

10.
水稻地膜全覆盖增温湿润栽培技术(简称地膜水稻),继承了原水稻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节水、保肥、早熟、高产等优点外,还具有简单、省工,增产、增效等突出优势。其技术要点为:  相似文献   

11.
河北省农民祝国海发明了利用生物钾肥寸土隔层育秧新法。北京农业大学的专家鉴定认为,这种新的育秧法可使水稻在推广旱育稀植增产技术的基础上,再增产10%到20%。祝国海是隆化县张三营镇光明村农民,从80年代初起,他就开始钻研水稻种植技术。通过多年的观察对比,他发现推广旱育稀植技术虽然对水稻的增产有很大作用,但其缺点是育秧费工费力,铲秧栽植时伤根较重,成秧率只有80%,而且秧苗返青较慢。针对这种情况,他经过反复研究实验,于1996年发明了用塑料布代替育秧盘、用生物钾肥寸土隔层进行育秧的新方法。利用这种方…  相似文献   

12.
李鸣 《农家之友》2005,(7):21-21
水稻旱育稀植是采用旱育秧的方法培育秧苗,扩行减苗栽植,配套高产栽培的一项耕作技术,在我国北方和南方稻区均可推广应用。它具有省水、省工、省种、省秧田、节本、增产、增收等优点。水稻可提早成熟3-5天,一般比较湿润育秧苗节省水50%,节省种子30%,节省秧田80%。旱育秧苗矮壮,根系发达,抗性强,栽后生产快,分蘖早,成穗多,产量高,每亩增产50公斤-80公斤,增产10%-18%。  相似文献   

13.
<正>水稻是农业大省安徽重要粮食作物,夺取水稻生产丰收,对于实现全年粮食总产目标任务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2013年,安徽继续把发展水稻工厂化集中育秧、大力推广机插秧作为粮食稳定增产行动的重点示范工程,在2012年水稻主产区30个试点县基础上,2013年扩大到43个试点县,开展工厂化集中育秧及机插秧试点示范,成效显著。2013年10月末,记者就安徽水稻标准化育秧工厂建设试点工作采访了省农委副主任王华。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 ,泰和县大力推广如下 5项轻型、节耗、实用的水稻生产新技术 ,取得较好的节本增效效果。一是水稻节种育秧增产机械化技术。即利用配套机械 ,按农艺要求进行机械化耕作、播种、育秧、抛秧、化肥深施、收获等系列生产作业 ,达到节种、省工、增产的效果。该项技术于 1 997年 5月至 1 999年 7月在我县示范应用 ,今年 5月份通过市级科技成果鉴定。全县示范面积 1 2 .7万亩 ,节省杂交稻种 6.2 4万公斤 ,增产粮食 2 2 8.7万公斤 ,节支增收纯收益 445 .2万元 ,投入产出比达 1∶2。今年上半年全县推广应用面积 2 6.5万亩 ,机械化肥深施 1 2万…  相似文献   

15.
《农民科技培训》2004,(11):23-24
以往要想育出水稻的旱育壮秧来,就得选用肥沃的耕层土壤作为育秧床土。据测算,种植1亩水稻,每年需要育秧床土150公斤。怎样才能更好地在不破坏农田土壤资源的情况下,解决好育苗床土的难题呢?黑龙江省八五三农场的科技人员,利用生物技术发酵稻壳制造有机肥,通过与粉碎后的稻壳进行合理搭配,人工模拟土壤,进行水稻育秧,达到了水、肥、气、热相互协调的育秧效果。经过400多组的试验.成功开发出利用稻壳进行水稻育秧的技术。  相似文献   

16.
早稻生产上推广应用薄膜育秧、地膜育秧,对解决早稻烂秧、提早早稻成熟起到了重大作用。但薄膜育秧、地膜育秧有三个弊病:一是晴天易“烧苗”,二叶期易青枯死苗;二是膜内温湿变幅大,揭膜后秧苗落黄,长势较弱,根系较差;三是架拱、管理麻烦。而采用有孔地膜育秧,  相似文献   

17.
编辑同志:最近笔者到松桃县农村调查,许多农民反映今年第一次育的秧都烂了,有的育秧几次也都烂了,致使全县80%的农田比常年推迟栽秧近半个多月;有的因没有秧苗只好改种旱作物,影响了今年水稻的产量。究其原因,一是自然因素;二是农民缺乏气象知识,没有运用气象知识指导育秧。今年清明以后,松桃县遭遇持续低温阴雨天气,由于没有及时采取措施,导致移栽大田的温室秧苗烂秧。水稻育秧期需要适当的温度条件,一般不能低于5∽7度。因此在育秧期要随时关注天气变化,在冷空气来临前及时加盖农膜,待气温回升后,再揭开农膜,确保秧…  相似文献   

18.
我国是一个农业生产大国,农业的健康发展为我国经济和科技的进步奠定基础,因此,要重视农业发展,尤其是水稻机插秧育秧效果,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水稻机插秧育秧和高产栽培技术,其目的就是为进一步推广水稻机插秧的重要作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近日,安徽省农委透露,安徽省今年将开建百座以上水稻标准化育秧工厂以解决水稻机插秧和千家万户育秧难的问题,促进水稻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据介绍,这次建厂以社会化服务组织为载体,运用市场化运作机制,重点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水稻种植大户、农机专业化服务公司等社会化服务组织,按标准配置建设水稻育秧工厂,规模集中育秧,开展机插秧专业化服务。每座标准化育秧工厂省级财政补助30万元左右。  相似文献   

20.
目前,我国杂交水稻年种植面积占水稻种植总面积的51%.产量约占水稻总产量的60%.中国亚种间杂交稻一般比品种间杂交稻具有20%以上的增产潜力。利用水稻亚种间杂交优势是现阶段战略重点.二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已取得突破性进展。从长远而言.利用无融合生殖选育的一系法杂交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