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加速推进,中国已初步形成东部发展、西部开发、中部崛起和东北振兴的四大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新格局。而四大区域的经济发展差异是显著的,运用具有可分解性质的泰尔指数对四大区经济差异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各大区域内部差异不容忽视,因此建议政府采取措施降低经济差异,并要着力降低组内经济差异。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泰尔T指数进行包含地带、省、市、县的三阶嵌套分解,对1998-2006年我国27个省、自治区共计2716个县级单位进行分析发现:基于县级单位数据的总差异值近年来不断增加,其中地带间差异和各地带内省间差异较为稳定,对总差异值的贡献率逐年下降;各省内市级单位之间的差异对总差异值的贡献率虽然有所下降,但仍然占到50%以上,一直是地区间经济水平差异的主要部分;各市内县级单位之间的差异值有所增加,对总差异值的贡献率从最初的10.79%上升至24.42%,市级政府的干涉成为县级单位间差异的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3.
通过泰尔指数分解方法对我国保险业的区域发展差异进行了分析,并通过计量经济模型的建立对于产生差异的原因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析,并最终提出了推动我国保险业实现区域均衡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运用泰尔指数法,在八区域分区方式下对中国城镇生活能源消费的区域总差异进行测度,并比较八大区域内部省际差异及其变动趋势,同时分析区域间差异和区域内差异对总差异的贡献程度。将以城镇居民收入和城镇人口为权重的两种泰尔指数进行比较,研究居民生活水平及人口因素对生活能源消费区域差异的影响。结果显示:2000年至今,中国城镇生活能源消费的总体差异呈不断缩小趋势,而以城镇居民收入为权重计算的泰尔指数更能揭示区域能源消费的差异,以人口为权重则部分掩盖了这种差异;中国城镇生活能源消费总体差异主要来自于区域间差异,其贡献率始终维持在60%-70%之间;区域内差异主要是由南部沿海、东部沿海和中部区域内部的省际差异造成的。应转变城镇化推进方式,并制定更具针对性的区域协调发展政策,以减小生活能源消费差异、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各地区居民的收入水平得到较大幅度提高,但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差距也在逐步拉大。利用泰尔指数对河南各地区经济差距进行测度,结果表明:黄淮海平原地区、豫北地区、豫西南地区、中原城市群四大经济区域之间的差距占总差距的65.67%,而各地区内部的差异只占34.33%;在各地区内部差异中,中原城市群的内部差异占其中的86.52%。显然中原城市群内部各省辖市之间的经济差距较大,同质性较差。  相似文献   

6.
基于泰尔指数的我国人力资本投资城乡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我国城乡之间存在的人力资本投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这种有益作用的发挥。使用泰尔指数分解的方法来测度城乡之间和城乡不同单位内部的差异和不平等程度,可得出不同地区城乡居民人力资本投资差异呈不断扩大趋势的数量化界面,这对于制定合理政策缩小城乡差异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基于黑龙江省2000年到2016年的人口和GDP数据,运用泰尔指数来研究黑龙江省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情况。按照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将黑龙江省分为南部、东部、北部。通过泰尔指数分析发现,黑龙江省的区域间差异较小,而区域内差异较大,尤其表现为黑龙江省南部地区的区域内差异。根据黑龙江省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提出针对各区域经济发展的解决对策,实现黑龙江省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8.
我国地区投资差距的变动在1980-2004年间呈倒“U”型:在1995年之前总体扩大,之后则不断缩小。东中西地带间的投资差距占总体投资差距的绝大部分,其变化趋势与总体投资差距一致,而东中西地带内的省际差距则呈缩小态势。国有投资的地区差距总体上呈明显缩小趋势,民间投资差距缓慢缩小,而外商投资则波动频繁且波幅较小。  相似文献   

9.
10.
本文利用泰尔指数的可加分解性,对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差异进行了测度,并以新古典经济学的收敛理论为基础,对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差异进行检验。分析得出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在1998-2008年间的区域差异呈现先缩小后扩大的态势,并发现我国农村金融区域发展不存在σ收敛,但存在β绝对收敛。  相似文献   

11.
以泰尔指数为研究工具,以城乡间、区域间、行业间、所有制间收入差距为研究对象,采用《中国统计年鉴》的权威数据,得出中国目前的收入不平等状况是:收入不平等程度城乡间的要大于区域间的;东部地区的高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西部的高于中部和东北地区的,中部和东北地区的相差无几;行业内的稍大于行业间的,而行业间的又大于不同登记注册类型间的收入差距;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员工收入的差距不大,私营企业雇主和雇员之间有着巨大的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12.
财政对教育支持的区域公平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题中之义,是和谐社会中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特别是从实行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体制以来,我国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的发展状况大为改观,教育的“知识效应”和“非知识效应”得到进一步体现。本文立足区域公平的背景,利用统计学中的差距分析工具泰尔指数,对近年来我国财政对教育支持的绩效进行动态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以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为基础,对我国公共卫生支出在1997~2009年的分配公平性问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97~2003年,公共卫生支出的基尼系数呈上升趋势;2003年后,基尼系数逐渐下降,公共卫生支出在省际间的分配公平性逐年好转。泰尔指数测算结果表明:公共卫生的总体差异主要由区域内差异引起,地区间差异呈下降趋势;区域内差异主要是由东部地区内各省市之间的差距所导致。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收入的差异加剧了公共卫生支出的地区间差异。要实现“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目标,必须克服由于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所导致的区域间财政收入的差异,最终实现公共卫生资源区域间和区域内的公平分配与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14.
利用泰尔指数,对2000~2010年间福建省城乡居民收入的非均衡程度进行了测量。通过考察福建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整体变动状况、了解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程度之后,对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因素进行分析,并针对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城乡人力资本差异、城乡社会保障差异以及城乡财政支持力度差异四方面提出缩小福建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途径和对策。  相似文献   

15.
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区域差异收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特征,缩小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区域差异,促进绿色食品产业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绿色食品区域供需平衡的关键所在。利用2010~2014年全国30省份面板数据,对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区域差异进行测度,在此基础上运用σ收敛和β条件收敛模型,实证检验了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差异的收敛性。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区域差异十分明显,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差异呈现绝对差异发散和相对差异收敛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本文从"省际—城乡"两个维度,运用泰尔指数分析方法实证分析我国中部地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均等化水平,全面反映中部地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整体差异、省际差异和城乡差异,并根据分析结论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采用洛伦茨曲线、基尼系数、泰尔指数、非参数分析法及Shorrocks转换矩阵对1978—2009年新疆区域经济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新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呈逐渐加大的趋势,其主要是由于新疆不同区域间发展不平衡造成的;同时,新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在区域经济格局越来越稳定的惯性中发生的。根据对新疆区域经济差异影响因素的分析,应加大对新疆固定资产投资,并注意投资区域布局的合理化;加快新疆教育事业发展,努力实现教育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加快新疆产业结构的调整,推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  相似文献   

18.
本文运用泰尔指数及其分解方法,分析了我国农村内部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之间收入差距的变化趋势和成因。文章认为,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内部的收入差距呈现出先缩小后扩大的趋势。收入差距主要来源于区域内部。不同收入来源中,工资性收入的不平等性最强,其组间贡献波动幅度也最大;家庭经营收入的分布最为平均,组间贡献也最小;虽然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所占比例较小,但是他们自身的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文章建议,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更多的非农产业就业机会,保证农民从结构调整中增收。在稳定现有土地制度的基础上,应该给予落后地区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兼顾农民增收和公平分配。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我国四区域财力均等化为视角,运用泰尔熵指数模型对现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财力均等化效应给予多维度测度与揭示。结果显示现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财力均等化效应存在弱化性、差异性特征,甚至存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一定程度的负效应,这表明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存在较大的改革和优化空间。为此,在"十二五"时期应采取积极对策,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湖南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本文运用区域经济综合实力指数及地区离差系数对湖南各地区经济增长速度、经济总体水平及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现状和成因进行了分析,并为湖南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出相关的对策和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