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010年银行间债券市场机构投资者行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在国民经济总体向好、流动性整体宽松的环境下,银行间债券市场保持快速发展态势,投资者数量和类型进一步丰富,各类机构普遍增持债券。受信贷调控及资本监管加强的影响,商业银行侧重于增加低风险债券的持有比例;非银行金融机构风险偏好则相对较高。全年机构的持有结构保持稳定。随着下半年市场资金面的趋紧,基金、证券公司等交易类机构表现更为活跃,年末市场利率明显上升,收益率曲线平坦化上移。  相似文献   

2.
机构投资者是资本市场的主体.是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基本要素。合格机构投资者的存在保证了资本市场的稳定运行.对债券市场尤为重要。在积极发展资本市场的今天,有必要采取有力的措施,提高现有机构投资者的素质,培育更多的机构投资者。  相似文献   

3.
廖宜建 《中国金融》2012,(17):46-47
在全球各主要经济体中,债券市场是连接借款人和贷款人的重要机制。市场发展初期通常是由政府借贷需求开始,而后逐渐推演到其他商业实体自上世纪80年代起步,中国债券市场曾由于对产品认识不足、市场制度和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等多个原因,发展一度非常缓慢。  相似文献   

4.
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颜炬  石磊 《中国金融》2007,(8):30-32
银行间债券市场是1997年6月16日正式开办的以金融机构为主要投资者的债券市场。当时商业银行部分资金违规进入股市导致股价异常波动,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国务院的决定,要求商业银行全部退出交易所,同时建立银行间债券市场。应该说,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展具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发展之初参与者仅局限于商业银行,目的仅在于为商业银行的现券和回购交易提供通道。  相似文献   

5.
近两年,关于债券市场统一的呼声日高.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建立统一互联的证券市场,完善交易、登记和结算体系",日前发布的<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更是明确提出"逐步建立集中监管、统一互联的债券市场".可以看出,债券市场的发展问题已开始得到中央的日益关注,债券市场统一问题的解决也开始列入有关监管部门的日程表.  相似文献   

6.
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流动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2003年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成交量达到15.12万亿元,比2002年的10.63亿元增长了42.28%.其中,回购成交11.97亿元,增长16.23%;现券成交3.16万亿元,增长了6.27倍,成为银行间债券市场的一大亮点.  相似文献   

7.
机构投资者作为发达国家资本市场的中坚力量,对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与国外相比,中国的机构投资者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在规模和结构上还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从而导致资本市场过度投机等诸多问题,阻碍了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要促进我国资本市场进一步发挥其功能,就必须重视培育机构投资者,通过机构投资者的发展促进资本市场的长足进步,为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8.
进一步发展债券市场是发展我国金融市场、扩大直接金融比重的重要任务。如何选择债券市场的发展模式,则是实现债券市场较快发展的重要问题。综观各国债券市场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发展债券场外市场是实现债券市场全面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有效的金融体系是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基础。目前存在两类典型的金融体系:银行主导和市场主导金融体系。金融体系“市场化”是20世纪后期全球金融体系变革的重要趋势之一,而以养老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是全球金融体系市场化的重要推动力量。随着中国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传统银行主导金融体系与社会经济变革存在明显不适应,因此,进一步壮大机构投资者规模,加快金融体系市场化进程,建立以机构投资者为基础的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重要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0.
张宇燕  卢谨 《中国金融》2012,(17):42-43
以发行规模、交易量和债券托管量三个指标来衡量,银行间债券市场已经成为中国债券市场的主体中国自1981年恢复国债发行,国内债券市场经历了起步阶段(1980~1990年)以交易所市场为主阶段(1991~1997年)和银行间市场为主阶段(1997年至今)。  相似文献   

11.
机构投资者与国债市场改革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从世界各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国家政府债券的主要持有人都经历了由个人投资向机构投资的转变。我国国债机构投资主要是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表现出极大的偏向性和垄断性。我国应大力培育各类机构投资,推进国债市场改革。  相似文献   

12.
机构投资者与股票市场稳定:以基金业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回顾美国基金业及股票市场的历史,我们发现,美国的投资基金并不是自始就发挥了稳定市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voting preferences of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using the unique setting of the securities lending market. Investors restrict lendable supply and/or recall loaned shares prior to the proxy record date to exercise voting rights. Recall is higher for investors with greater incentives to monitor, for firms with poor performance or weak governance, and for proposals where returns to governance are likely higher. At the subsequent vote, recall is associated with less support for management and more support for shareholder proposals.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institutions value their vote and use the proxy process to affect corporate governance.  相似文献   

14.
国际期货市场机构投资者的发展及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期货市场上的机构投资者主要有期货投资基金和对冲基金,证券公司或投资银行、养老基金、共同基金以及商业银行等机构也是重要参与者。本文介绍了参与国际期货市场的机构投资者的投资特点、在不同市场投资所占的比重和发挥的作用,分析了期货市场机构投资者的类型、发展及与现货市场机构投资者及期货公司之间的关系,并为中国期货市场机构投资者的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16.
美国机构投资者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现代公司中,股东与管理之间存在着委托代理关系,因此股东需要一定的控制机制对管理进行监督和约束。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以养老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开始活跃地出现在美国的公司治理中。  相似文献   

17.
18.
文章从机构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出发,检验中国机构投资者是否存在羊群行为和正反馈交易,并且分析检验了在剔除宏观经济影响之后,机构投资者行为对市场稳定性的影响。检验结果表明,机构投资者存在较明显的羊群行为和正反馈交易行为,且羊群行为显著加剧股票波动。最后,针对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examines, using proprietary ASX data containing institutional holdings, if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exit en mass prior to announcements of financial distress. Evidence indicates that while some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exit the stock, the withdrawal is gradual, commencing approximately 115 days prior to event. This is driven by active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reacting to the release of the financially distressed companies’ last publicly released financial reports.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ecline in institutional holdings before announcements; most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hold financially distressed shares through to failure. There is evidence that the lack of disclosure drives the increase in information asymmetry prior to company failure.  相似文献   

20.
We examine how a sample of publicly traded corporate bond issuers and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assess the four major nationally recognized rating agencies and their role in capital marke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issuers and investors differ dramatically in their assessments about rating agencies. Specifically, the majority of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require only one rating when they buy rated corporate bonds, but most issuers obtain two or more ratings. Issuers and investors also differ in their assessments about whether ratings accurately reflect creditworthiness and timeliness.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differences reflect the different roles that rating agencies provide in the market pla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