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用首位度、四城市指数和十一城市指数以及位序—规模分析方法,对河南省17个地级市城市规模进行现状分析和时序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城市规模分布比较分散,首位城市不发达,中小城市数目多、规模小。在大力促进中原经济区建设过程中,河南省应从积极培育大城市着手,壮大大城市规模,增强大城市的极核能力,同时培育发展良好的中小城市以支...  相似文献   

2.
快速发展的中国在城市化的进程中,部分大城市的发展逐渐驶离了理性增长的轨道,出现了城市病.建立新城区,为大都市区的人口和产业发展提供必要的空间及相应的设施,是防治城市病的重要方式.郑东新区的建设有助于疏散郑州老城区人口,改善居民生活条件,调整产业布局和协调区域发展,对推进郑州大城市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完善郑东新区建设,必须集中力量重点建设、形成良好示范效应,超前建设新老城区的公共交通,完善功能独立的配套设施建设,严格控制老城区土地开发,以优惠政策和措施引导产业转移.  相似文献   

3.
徐有俊 《证券导刊》2014,(18):28-35
在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出台、区域联动协同发展的背景下,京津冀建设将成为短期稳增长,长期扩内需、调结构的重要抓手,是实现短期不采取强刺激政策、向改革要动力为目的的长期经济政策。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有利于解决区域中心城市出现的大城市病问题,将部分非核心功能适当往外围疏解,建立卫星城市,并将辐射到山东、山西和内蒙古部分地区,构成大经济圈,打造中国经济增长第三极。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城市数量大规模增加,城市规模也不断扩大,特大城市和大城市日益涌现。但与此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许多"城市病"问题,如人口密度高、交通通勤半径长、空气质量等,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而这一问题在"特大城市"中反应更加明显。因此,研究如何缓解"特大城市病"问题不仅关系着人民的生活质量,更关系我国社会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胡逸闻 《时代金融》2012,(15):325-326
多中心的城市结构体系是大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重庆市在《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中提出了建设"一圈两翼"多中心城市群的发展规划建议。本文通过分析重庆市的发展战略与规划目标,利用市内40个区县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指标,综合评价了各区县的中心发展潜力,对该项规划的合理性与科学性进行了分析与论证。并提出重庆市应结合当地特殊的自然形成的城镇分散布局,合理规划主中心—次级中心的多中心城市结构,以推动重庆市的国家级中心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6.
胡逸闻 《云南金融》2012,(5X):325-326
多中心的城市结构体系是大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重庆市在《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中提出了建设"一圈两翼"多中心城市群的发展规划建议。本文通过分析重庆市的发展战略与规划目标,利用市内40个区县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指标,综合评价了各区县的中心发展潜力,对该项规划的合理性与科学性进行了分析与论证。并提出重庆市应结合当地特殊的自然形成的城镇分散布局,合理规划主中心—次级中心的多中心城市结构,以推动重庆市的国家级中心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7.
一、小城市房地产开发的价值 特大型城市通常对人口具有强大的集聚作用,而人口的快速集聚又成为各大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因之一。因此,有人主张我国城市化应当以大城市、特大城市建设为主。实际上,这是一种误导。在人口快速集聚的过程中,咀城市建设和管理跟不上迅速增长的需求,各类城市基础设施的供给滞后于城市人口的增长,就会引发一系列的矛盾,出现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就业困难、治安恶化等城市病。  相似文献   

8.
如果有要结婚的一对男女朋友,一个在大城市,一个在小城镇,他们应该选择居住在哪里?快乐研究的一些结论,是否能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从经济与社会等因素看,大城市提供比较多的就业、交友、娱乐等方面的机会,但房价比较高,交通堵塞比较严重,人际关系比较淡漠,可说各有长短,很难一概而论。社会学者Louis Wirth在1938年的一篇论文中认为,大城市不只是提供经济与社会机会,也会造成城市病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全国各大城市提高城市软环境即营商环境考核评估工作深入推进,各城市全员齐努力争上游,而不断上涨的大城市房价,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和资金流向,中央政府提出"房住不炒"的长期战略,不断释放出严格调控房地产价格定位.央行也对商业银行提出信贷结构调整合理控制房地产贷款投放,促使房地产企业转变传统信贷路径.  相似文献   

10.
基于2014—2019年中国地级市数据,探究了数字经济发展、人口红利下降与城市工资溢价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数字经济高速发展加剧了城市工资溢价程度,其边际效用递增;数字经济通过增加城市技术创新能力,进而提升城市工资溢价程度,其中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是城市工资溢价形成的主要机制,高技能劳动者聚集享有更高的工资溢价;数字经济还通过促进企业聚集提升了城市工资溢价水平;数字化学习使得劳动者在大城市的工作中获得更多延续性的额外价值,从而正向调节了数字经济和城市工资溢价间的关系。在大城市中数字经济发展有利于缓解人口红利下降所带来的劳动力供需失衡和增长性矛盾,以维持大城市较为稳定的工资溢价。此外,政府治理水平、就业结构改善和人力资本优度均有利于提升城市工资溢价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