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的经济面貌将发生较大的变化,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中国的商业银行也将面临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2.
加入WTO将是中国经济市场化进程的里程碑。中国必须遵守WTO的各项规则,履行入世的各项承诺,并对中国利用外资战略进行新的调整,以适应加入WTO的新形势和国内外经济环境的新变化,形成21世纪中国利用外资新的战略。  相似文献   

3.
随着中国加入WTO,我国石油经济将直接融入国际石油市场。综观国际石油现状及其发展趋势,非常有必要研究中国石油国际化经营问题。  相似文献   

4.
失言榜     
《政策与管理》2011,(2):15-15
中国经济2010年崩溃 2010年5月,全球知名投资战略大师麦嘉华在接受彭博社采访时曾预测称“中国经济将走向崩溃”。但中国在2010年实现的高速增长彻底粉碎了麦嘉华的预言。  相似文献   

5.
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是一个发展广西经济、促进中国与东盟关系友好发展的一个重要契机,但是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的建立面临很多挑战,如何应对挑战发展经济,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是地方政府应当考虑的问题,文章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管理学研究主要还是解决实践问题,而中国经济的发展问题是中国管理学研究的重大实践问题。当前中国管理学研究有两大课题需要突破。从微观层面来讲,是中国企业的创新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从宏观层面来讲,是中国经济的转型发展问题,也就是可持续发展问题。本文将基于上海的实践分析,探讨当前形势下上海经济转型的一些问题和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7.
中国企业将进入大整合年。以北京申奥成功和加入WTO为标志,2002年的中国经济将进入大整合年,整合将成为大众传媒中最流行的词汇,中国的企业,产业乃至于整个行业经济的频繁整合将令人眼花缭乱。摆在中国企业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私整合别人,要么被别人整合。只有善于整合一切可用的资源的企业,才能寻求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8.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是二十一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总趋势,它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它既带来发展机遇,也带来一系列的风险和危机。对正处于发展中的中国来说,首先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城市化进程加快也将是2003年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新一轮以突破原有政区限制,在更广阔的空间实现一体化整合为特点的城市化热潮正在从几大经济增长圈向全国扩散,中国城市化与新型工业化一起将成为全面小康的新起点。  相似文献   

9.
张志洪 《企业经济》2002,(12):68-69
随着新经济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加入WTO后,就意味着中国的经济要与国际接轨,它将给中国带来机遇,同时也带来挑战.外资企业到中国投资,看中和使用的就是中国本土的低成本劳动力,同时辅之以国外相对便宜的资本和技术资源等,形成了独特的竞争优势,除此之外,他们更具有先进的管理方法及先进的用人之道.因此,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现代企业如何使自己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或者说使其处在不败之地,外资企业先进的管理方法及用人之道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作为现代企业,人才资源战略更是我们应该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袁莉 《企业活力》2003,(4):16-18
<正>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各国市场更加开放,预示着全球范围的大规模竞争时代已经来临。尤其是在中国加入WTO后,中国经济纳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国将走向全方位开放。这意味着中国企业所面临的战略环境将发生巨大的变化,无论中国企业是否进入国际市场,是否进行国际化经营,除国家继续垄断经营的极少数行业外,各个行业中的企业所面临的竞争都将是国际性的,都将遭遇到具有强劲实力的国际竞争对手的挑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国的中小企业该如何实现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本世纪头二十年,我国将集中力量建设全面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千百年来,中国历代先贤曾经不断幻想和描绘过“小康”的社会远景。只有到了今天,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才真正迈出了化理想为现实的坚实步伐。面对未来二十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面对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的浪潮,我们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充满信心。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中国未来的发展将会面临比过去二十年更加艰巨复杂的困难。目前我国经济增长的基本形态,主要还是建立在要素投入和劳动力比较优势的基础之上。全社会生产过程中的能源、原材料消耗过高,主要用能产品的能耗比发达国家高出25%-90%,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还不突出。在被认为具有中国“比较优势”的制造业领域,目前全行业人均劳动生产率仅为美国的1/25,德国的1/20;占固定资产投资40%左右的设备投资中,有60%以上要靠进口来满足,高科技含量的关键装备基本上依赖进口。这种把经济增长建立在低成本劳动力供应、高资本投入和高能耗基础之上的发展范式,不利于从根本上提高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我国必须改变传统的工  相似文献   

12.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民营经济目前己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都分,到2000年底,中国非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已达国民经济GDP的61%,其注册资金达11448亿多元,企业数已发展到158万多户,其中民营企业集团近2600家,有些公司已成为国内的知名企业。可以说,中国目前正经历着一场经济结构大调整大重组的变革。如果说21世纪中国的命运将取决于中国的企业的话,那么我们完全可以预料中国的民营企业将为中国的发展而创造无与伦比的财富,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作出历史性贡献。第一,民营企业把握机遇发挥优势的基础和条件。众所周…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世界经济最主要的特点之一,就是跨国公司发展迅速,成为当代国际经济活动的核心组织者。研究跨国公司的全球营销战略,对于将要加入WTO的中国企业将带来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经济全球化滚滚而来,中国的中小企业的矮小身段到底将如何“与狼共舞”能否在大浪淘沙中生存下来并发展壮大?有专家在“二十一世纪论坛”自由讨论会上发表了一些乐观的观点。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告诉人们,中小企业在经济全球化中非但不会被消灭,相反会面临极大的机遇。因为现阶段经济全球化的基础是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新经济,而新经济的主力军恰恰是中小企业。同时,作为大企业来说,尽管能够依靠严格的管理制度将数以万计的人员组织起来协调生产,但是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个体的积极性却通常比中小企业要来得差,创新能力也是中小企业…  相似文献   

15.
跨国公司怎样实施全球营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爱兰 《企业研究》2000,(11):31-33
20世纪世界经济最主要的特点之一,就是跨国公司发展迅速,其数量、规模、经济实力、科技开发能力都达到空前,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过程中的支柱力量,成为当代国际经济活动的核心组织者。同时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全球化的背景下,全球市场营销战略正成为跨国公司全球经营战略的核心。研究跨国公司的全球营销战略,对于将要加入WTO的中国企业将带来有益的启示。 一、跨国公司全球营销战略的形态 就跨国公司而言,其全球市场营销战略的制定和演变主要由跨国公司全球市场营销环境、公司经营视角及公司和管理者对营销的认…  相似文献   

16.
步入21世纪后.欧盟开始制定中长期经济发展战略。与中国的五年发展规划有所不同,欧盟将时间跨度定格为十年,并且在规划的内容上集中于经济方面。  相似文献   

17.
后经济危机时代,新能源汽车作为中国战略新兴产业之一,在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振兴中国传统汽车制造业上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本文将基于汽车产业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以期探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8.
《新疆审计》2005,(1):65-65
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日前指出.在21世纪前50年,中国经济现代化将面临十大挑战。  相似文献   

19.
陈浩 《现代企业》2000,(2):49-50
中国经济在经历了20多年高速发展的同时,东西部差距明显扩大了。1981—1989年,中西部GDP增长率相当于同期东部地区的92%,而90年代,中部和西部分别只有东部的63%和50%,环渤海经济区,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及南方沿海经济区的国民生产总值分别是西北经济区的3.2倍和2.3倍。在新世纪来临的时候,西部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将发生重大变化:一是中国加入WTO的进程加快,中国将融入世界经济大循环;二是国家制定了经济发展战略中心向中西部转移的重大决策。本文试图通过对西部经济的细胞——企业的分析来探讨西部…  相似文献   

20.
一.实施知识经济的条件1、总体条件的估计在国际比较水平上,中国物质经济的发展还谈不上发达,总体上是一个以工业农业经济为主,部分沿海地区进入信息经济门槛,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水平低严重制约了非物质经济的发展。由简单计算可知,1996年全国城镇居民家庭中用于非物质消费支出仅占总支出的18.31%。1996年我国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2.0%,与小康目标分值差距为4.1分。目前,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约730美元,与发达国家,甚至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相比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这些差距形成的国内总体需要水平低,是目前中国发展信息产业和知识经济缺乏市场支持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