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曹军 《经济》2008,(10)
目前,我国已经启动加入WTO《政府采购协议》(GPA)的谈判工作。在中欧首次政府采购对话结束后,双方就我国提交的初步出价清单还存在着较大的分歧。因此,如何面对政府采购市场开放的新形势,分析研究加入《政府采购协议》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完善政府采购制度,保护民族产业已成为十分重要和紧迫的课题。  相似文献   

2.
世贸组织成员的市场开放,概括起来,可以分为商业消费市场和政府采购市场两部分。2001年中国签字加入世贸组织时,实际上只加入了前者,2007年12月28日,财政部部长谢旭人代表中国政府,签署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政府采购协议》(GPA)申请书,继而我国常驻世贸组织代表团向世贸组织秘书处递交加入GPA申请书和初步计划纳入采购体系的实体清单。  相似文献   

3.
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布了《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征求意见稿)》,标志着我国政府采购立法方向上的新一轮修法得以启动。该征求意见稿是对我国《政府采购法》诸多重要条款的补充说明,从内容上细化了《政府采购法》的相关规定。尽管这属于我国国内立法的不断完善,但是鉴于我国已经加入WTO,并承诺在2020年之前加入《政府采购协定》(GPA),因此我国国内立法的修订也必然受到国际协定的影响。论文通过比较我国政府采购立法与GPA的诸多差别,指出了我国政府采购立法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廖涛 《时代经贸》2008,6(4):56-59
2007年12月28日,中国财政部部长谢旭人签署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政府采购协议》(GPA)申请书,这意味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政府采购协议的谈判正式启动。该谈判将是继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在对外经贸领域开展的又一项重大谈判。  相似文献   

5.
我国政府采购制度完善若干重点问题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焕东 《经济管理》2007,(12):91-96
我国政府采购改革已取得显著成效,有中国特色的政府采购制度体系已基本形成。但政府采购制度建设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如政府采购规范范围不明确不确定、政府采购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不协调、政府需求规划和预算控制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政府采购政策功能缺乏具体的实施措施、加入WTO《政府采购协议》面临的问题等。本文针对这些重点问题分别进行了探讨,并就政府采购制度进一步完善提出了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依据加入WTO谈判承诺,我国已于2002年2月申请成为WTO《政府采购协议》(GPA)观察员,并将在2007年12月底前向WTO提交我国政府采购市场开放清单,正式启动我国加入GPA谈判。参与GPA谈判对我国既有机遇,又有挑战,在环境保护领域更是如此,我们应未雨绸缪,作好准备,把握好GPA谈判机遇,扩大环境利益。  相似文献   

7.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政府采购是节约政府财政支出、促进市场经济发展、扶持民族经济、打入国外市场的重要举措。WTO《政府采购协议》对成员国的政府采购运作及其立法落实提出了要求。文章评析了我国政府采购的立法进展及亮点规定,对我国政府采购的法制化应对与完善提出了建议,文章还分析了我国政府签署加入GPA申请书后为保护本国产业和保障自主创新在政府采购法制化方面需采取的应对举措。  相似文献   

8.
对加入WTO后我国政府采购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时承诺,将在两年内启动加入《政府采购协议》的谈判,开放我国政府采购市场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但是我国政府采购工作起步较晚,相关的政策法规还不健全,与《政府采购协议》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所以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积极推进政府采购制度的改革发展,以应对新的挑战和机遇。  相似文献   

9.
日本参与《政府采购协议》的经验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言2007年12月28日,依据中国在加入WTO谈判中的承诺,中国正式申请加入WTO的诸边协议《政府采购协议》(GPA)。加入GPA谈判是继入世之后又一重大的对外开放举措,谈判进程和结果将对中国政府采购制度的完善和开放产  相似文献   

10.
王霖 《经济师》2004,(6):53-53,55
文章阐述了政府在采购中的定位 ,引出政府在产业保护和促进效率方面的两难处境 ,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各国间的谈判和妥协 ,这体现在东京回合和乌拉圭回合各国间一系列的对等开放其政府采购市场 ,文章提出我国应选择在合适的时机加入《政府采购协议》  相似文献   

11.
《经济月刊》2011,(6):99-99
为强化对政府采购协议供货管理,解决协议供货价格居高不下的弊端,2010年无锡市出台了《无锡市市级政府采购协议供货管理暂行办法》,具体做法如下:  相似文献   

12.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政府采购是节约政府财政支出、促进市场经济发展、扶持民族经济、打入国外市场的重要举措.WTO<政府采购协议>对成员国的政府采购运作及其立法落实提出了要求.文章评析了我国政府采购的立法进展及亮点规定,对我国政府采购的法制化应对与完善提出了建议,文章还分析了我国政府签署加入GPA申请书后为保护本国产业和保障自主创新在政府采购法制化方面需采取的应对举措.  相似文献   

13.
邓沙 《时代经贸》2007,5(10X):79-79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与采购相关的法制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尤其是国务院的《招投标法》和《政府采购法》的出台和施行,以及相继出台的一列部门和管理办法,让政府采购工作真正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进一步地杜绝政府采购资金上的浪费和流失,加大政府采购监督管理上的力度,减少不必要的资、财产闲置、侵吞与浪费和腐败现象的产生。但是伴随着《招投标法》和《政府采购法》的进一步贯彻,两法在制度构建上的矛盾和缺位也日益凸现。  相似文献   

14.
1.简介 有利于国内供应商的歧视性政府采购会对国际竞争和贸易形成障碍,这是公认的事实。为了纠正这一情况,22个国家共同签署了《政府采购协议》。该协议于1996年开始生效,它规定政府招标人必须在一定程度上保证采购程序的透明性,而且必须给予国内外供应商一视同仁的待遇。尽管《政府采购协议)是政府采购自由化进程方面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但它仍然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方面。比较突出的一点是,与其他多边贸易协议及WTO的其他协议相比,发展中国家支持该协议的数量非常少。在22个缔约国中,只有2个国家  相似文献   

15.
李明 《生产力研究》2012,(5):153-154,195
GPA是在WTO框架下以欧美国家为主导、以发达国家政府采购制度为基础的一项协议,其根本目标是消除政府采购中的市场保护,为本国企业进入他国政府采购市场获取利益而寻求的合法途径。我国拥有庞大的政府工程采购市场,加入GPA无疑将对我国的政府采购制度以及工程建设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文章根据GPA的原则和目标,深入分析了加入GPA后对我国建筑领域的有利和不利影响,并结合我国建筑企业的实际,针对加入GPA所带来的不利影响提出了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6.
应对入世挑战完善我国政府采购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采购是国家公共财政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国加入WTO后政府采购面临着诸多严峻挑战。我国的政府采购工作应从我国国情出发,建立与国际法及国际通行做法要求相衔接、符合市场经济规范和公共财政框架要求的政府采购制度,逐步建立政府采购的法律体系,依法管理、监督政府采购行为。  相似文献   

17.
林继扬 《发展研究》2010,(9):112-113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际贸易自由化不断推进的大背景下,我国正式启动了加入WTO《政府采购协定》(GPA)的谈判。政府采购正由封闭逐步走向开放,并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促进本土科技创新的重要手段。本文主要探讨了在借鉴国外政府采购市场开放的成功经验基础上,充分运用《政府采购协定》(GPA)中的例外条款,提出既不违背《政府采购协定》(GPA)的基本原则,同时又能提升福建省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政府采购主体的确定是最容易产生争议的一个法律问题。采购主体的范围,是指一种法制对何种主体有效,这是法律生效的核心问题,离开了对主体的效力,也就无所谓法律效力。2007年中国政府正式启动加入WTO《政府采购协定》(以下简称GPA)的谈判。在加入GPA谈判过程中各成员关注姆重点在于政府采购市场开放的范围,包括政府采购主体、采购项目以及门槛值确定,即GPA附录1的确定。附录1出价中最容易引起争论,同时也是谈判的焦点阿题就是政府采购主体范围的确定。目前我国国内的法律对政府采购主体的规制与GPA的规定仍然有一定的出入。其中国有企业是否纳入GPA管辖,这是我国加入GPA谈判可能遇到的最棘手的问题之一。因此有必要对政府采购主体范围这一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时代经贸》2008,(1):132-134
中国对粮食制粉实行出口配额许可证管理;中印建立亚洲合作新架构;中国启动加入世贸组织《政府采购协议》谈判;  相似文献   

20.
2007年底我国正式启动加入WTO《政府采购协定》的谈判,这不仅是我国入世时的承诺,也是我国贸易自由化道路上的重要转折点。然而,就我国目前的政府采购制度来说,与国际间的差距还是显而易见的。面对加入“第二个WTO”真可谓时间紧、任务重。而当前,无论从理论界还是实务界来看,困难与阻力不小。我们既然不能选择后退,又不可能一步到位,那么,制定一套相关的应对策略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