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98年以来,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对我国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影响日益显著。为了检验我国扩张性与紧缩性货币政策操作是否存在经济周期上的非对称性,选取1998年3月—2012年3月的季度数据,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着重研究在不同的经济周期阶段货币政策对产出波动和物价水平的影响。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对于我国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货币政策对产出和物价水平的影响都存在非对称性:在经济扩张时期,货币政策对产出波动的影响均大于经济衰退时货币政策对产出波动的影响;而在经济衰退时期,货币政策对物价水平的影响均大于经济扩张时期货币政策对物价水平产生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经济扩张和衰退时期我国货币政策效果在产出和物价方面存在的非对称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1998年以来,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对我国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影响日益显著。为了检验我国扩张性与紧缩性货币政策操作是否存在经济周期上的非对称性,选取1998年3月—2012年3月的季度数据,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着重研究在不同的经济周期阶段货币政策对产出波动和物价水平的影响。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对于我国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货币政策对产出和物价水平的影响都存在非对称性:在经济扩张时期,货币政策对产出波动的影响均大于经济衰退时货币政策对产出波动的影响;而在经济衰退时期,货币政策对物价水平的影响均大于经济扩张时期货币政策对物价水平产生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经济扩张和衰退时期我国货币政策效果在产出和物价方面存在的非对称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货币政策效力的非对称性主要包括经济周期上的非对称性和政策方向上的非对称性。在考虑了主要相关变量后,本文分别对两种非对称性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我国货币政策对实际产出存在经济周期上的非对称性,即经济扩张时效应要大于紧缩时期的效应;货币政策对实际产出存在政策方向上的非对称性,即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效力要大于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效力,同时前者的持续时间更长。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TVP-VAR)模型、时变格兰杰模型和具有区制转移特征的局部投影模型,研究中国经济周期和经济政策周期之间的时变关联、因果次序以及政策互动视角下的财政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研究发现:(1)我国财政政策周期和货币政策周期的变动会促使经济周期同向变动,合理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可以有效调控经济周期;我国财政政策具有顺周期特征,但顺周期的程度在不断减弱,而数量型货币政策应对经济周期的立场一直表现出逆周期特性,但对经济周期冲击和通货膨胀冲击的反应程度在不断减弱,这可能归咎于“金融稳定”“区间调控”或“量价转型”。(2)我国经济周期和经济政策周期之间的格兰杰因果关系主要体现在经济周期和货币政策周期之间,且只有在经济新常态之后两者才呈现出明显的耦合关系。(3)当前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互动模式的主要功效是提升了各自稳增长的短期有效性,而中长期经济效应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本文阐述了动态时间序列指数体系的理论.利用动态时间序列模型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得出了动态指数模型能较好地对我同货币政策效应进行度量的结论.检验证明,由于中国人民银行逐渐通过各种方式与公众进行沟通和交流,使得我国货币政策透明度正在逐年稳步提升.  相似文献   

6.
当前中国正处于后金融危机时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经济体极易出现巨大波动,因此货币政策的实施是否能够有效地熨平经济周期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利用1997-201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采用AR根检验法进行VAR模型平稳性检验,然后运用VAR模型及其脉冲响应函数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进行了检验。结果发现,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波动对物价和经济增长都有显著影响,并且对物价的影响要先于实体经济,因此认为货币在我国是非中性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对货币政策与经济波动关系的理论分析,采用经H-P滤波处理后的产出缺口变量对我国经济波动进行动态度量。考虑到我国经济发展的制度背景,我们引入地方政府投资等变量刻画影响我国经济波动的因素,并分别建立时间序列模型和面板数据模型对货币政策效应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及在不同区域的货币政策实施效果进行考察。实证结果表明:(1)我国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存在显著的非对称效应,即在经济扩张时期,无论是扩张性的货币政策还是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对经济波动的影响均大于经济衰退时期货币政策对经济波动的影响;(2)信贷规模在我国的不同区域对经济波动起着显著的推动作用,地方政府的投资行为对经济波动也具有显著的非对称性,即对中西部地区经济波动的影响大于对东部地区的影响。因此,在分析货币政策的最终实施效果时,地方政府投资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变量。  相似文献   

8.
张青 《海南金融》2012,(12):26-29
本文从经济周期角度出发,利用我国1991—2010年间经济状态指数、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长率及实际利率数据,运用VAR模型分析我国货币政策对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货币政策的变化会对经济周期产生影响,货币政策的冲击对我国经济状态指数变化具有一定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对货币政策与经济波动关系的理论分析,采用经H-P滤波处理后的产出缺口变量对我国经济波动进行动态度量.考虑到我国经济发展的制度背景,我们引入地方政府投资等变量刻画影响我国经济波动的因素,并分别建立时间序列模型和面板数据模型对货币政策效应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及在不同区域的货币政策实施效果进行考察.实证结果表明:(1)我国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存在显著的非对称效应,即在经济扩张时期,无论是扩张性的货币政策还是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对经济波动的影响均大于经济衰退时期货币政策对经济波动的影响;(2)信贷规模在我国的不同区域对经济波动起着显著的推动作用,地方政府的投资行为对经济波动也具有显著的非对称性,即对中西部地区经济波动的影响大于对东部地区的影响.因此,在分析货币政策的最终实施效果时,地方政府投资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变量.  相似文献   

10.
当前中国正处于后金融危机时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经济体极易出现巨大波动,因此货币政策的实施是否能够有效地熨平经济周期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利用1997-201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采用AR根检验法进行WAR.模型平稳性检验,然后运用VAR模型及其脉冲响应函数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进行了检验。结果发现,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波动对物价和经济增长都有显著影响。并且对物价的影响要先于实体经济,因此认为货币在我国是非中性的。  相似文献   

11.
持续宽松的货币政策与巴塞尔协议下银行资本监管的共同作用,可能是本次美国次贷危机产生和经济持续波动的主因之一。巴塞尔协议下的银行资本监管,较大地改变了信贷资金的流向和经济运行规律,从而必然影响到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的基础条件与传导途径。本文结合经济周期对银行资本约束下的IS-LM模型进行了扩展分析,发现银行资本约束会通过影响银行信贷渠道使货币政策产生非对称性效果,从理论上论证了货币政策的操作必须考虑银行资本监管。本文还运用随机前沿分析(SFA)方法检验了2000~2009年我国货币政策与银行资本监管联合效率,表明在引入银行资本监管后货币政策实现经济目标的联合效率下降。因此,为了达到稳定物价与产出的总体目标,在货币政策反应函数中必须考虑银行资本及其监管状况。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经济"新常态"趋势的加深,研究开放经济下考虑到不同经济周期阶段影响的我国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性问题尤为重要。本文建立了包含汇率等七变量的MS-VAR模型,在区分不同经济增长区制的前提下,利用广义脉冲分析,探讨了开放经济下不同经济周期阶段我国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性。研究结果表明,非线性模型能够很好地拟合我国的经济周期波动,且货币政策效应在方向、目标变量以及经济周期存在明显的非对称性。  相似文献   

13.
本文构建了一个综合反映金融周期因素的金融周期指数,通过扩展型IS曲线模型和扩展型货币政策规则模型,将金融周期指数分别纳入其中进行实证检验,探究金融周期对经济周期和货币政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金融周期会对经济周期产生显著影响,即金融周期波动确实已成为经济周期调整的重要来源。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框架应考虑将金融稳定框架纳入货币政策决策,并考虑管理金融周期的时机和工具选择问题。  相似文献   

14.
实证检验表明:在不同的年份,我国经济或受到正向货币供给冲击,或受到负向货币供给冲击;我国东部地区、东北地区、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并不总是同时处于地区经济周期的繁荣或衰退阶段;我国不同调控方向的货币政策对处于地区经济周期不同阶段的四地区经济的影响是不相同的,即存在货币政策多重非对称效应。  相似文献   

15.
本文首先从经济周期波动角度,分析归纳了中国货币政策应对经济周期波动四个阶段的不同表现和成效;其次,再对货币政策应对经济周期波动(以国内生产总值、就业率和物价水平衡量)进行实证分析;在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基础上,考察中国货币政策应对经济周期波动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从我国经济发展来看,受到全体经济一体化的影响,我国经济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多,货币政策作为经济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对经济政策的制定和经济运行起到了重要作用。从我国货币政策的实行来看,货币政策的制定分为紧缩和扩张两种形态,货币政策的制定与经济周期的发展存在必然联系,货币政策既是经济形态的必然反映.同时也是调整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为此,我们应充分研究货币政策与经济周期的关系,做到根据经济周期规律制定相应的货币政策,保证货币政策能够与经济周期相适应。使货币政策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有力手段.  相似文献   

17.
《中国货币政策传导——理论与实证》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货币政策传导课题组著货币政策传导在整个货币政策机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影响着货币政策制定的科学性,更直接决定着货币政策实施的有效性。本文首先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在对西方货币金融理论有关货币政策传导的不同观点和论述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探讨了其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问题研究的借鉴意义及借鉴时应注意的问题;将理论与实证相结合,分析了我国货币政策在金融和经济两个领域的传导现状和梗阻因素;从全面的和普遍联系的观点出发,分析了经济体制、经济周期、信用环境、风险…  相似文献   

18.
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与宏观经济波动的关联性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我们使用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对货币中介目标中的结构性扰动进行分离和识别。我们分别描述和检验了1993年1月至1997年12月的信贷规模中介目标和1998年1月至2007年12月的货币供给中介目标。通过具体检验发现,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与宏观经济周期波动具有显著的关联性,货币政策冲击的作用机制和货币政策效应依赖经济周期的具体阶段,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转变是宏观经济调控和经济运行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9.
传统意义上,货币政策是一个常规的总量调控工具。然而,许多学者对货币政策是否也存在结构效应进行了研究。本文运用马尔科夫区制转换向量自回归模型对我国货币政策是否存在结构效应进行了分析,探讨了货币政策在不同经济周期下的实施效果。效果研究结果显示,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不仅具有总量效应,还通过银行信贷渠道产生结构效应,主要是因为产业内生产要素的特点及其配置的差异导致对货币政策的反应不一,进而带来货币政策效果的结构性差别。本文据此提出,我国货币当局应当关注各产业内资本等要素对货币政策的敏感度,把握好货币政策调控的频度和力度,兼顾发展宏观经济和优化产业结构两个方面的政策目标。  相似文献   

20.
物价上涨、增长衰退与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段时期以来,物价上涨、人民币升值以及经济增长趋缓的压力开始成为货币政策调控的焦点所在.宏观领域流动性过剩的现实实际上是我国货币供求非均衡现象的反映,本文从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的角度,通过对流动性过剩背景下货币供给与物价和产出相互关系的理论分析和检验,指出了目前经济条件下我国货币政策调控面临的困境,并针对这些问题就提高我国货币政策调控的有效性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