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商务周刊》:很多企业的国际化大举措是到海外并购,但今年我们看到了一些企业海外并购失败的案例,这是不是意味看中国企业在资本扩张上的国际化并不成熟?王巍:对于中国企业到海外并购,无法预测什么时候才是成熟的。我们的企业需要一个很长的逐渐成熟的时间,但海外并购这件事情也不能因此停顿。长久来看,我们国家的企业的  相似文献   

2.
海外资本市场先后对中国企业敞开大门,中国企业通过海外上市,不但可以解决企业的融资问题,还可以提升企业在世界范围内的品牌形象和核心竞争力。但并非所有的企业都适合海外上市,本文通过对几个主要的海外市场的上市条件进行对比,比较海外上市与本土上市的优势、劣势,分析了我国企业境内外上市的最佳选择,为我国中小企业境内外上市地点的选择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
许维佳 《中国广告》2005,(1):115-116
展览业的发展离不开市场和产业两大因素。中国是世界最大、最具潜力的消费市场,展览是促进市场开发、内外贸易发展的一种最有效手段:中国企业要开拓海外市场将更多地赴国外去参加展览会;外国企业想进入并巩固中国市场将更多地到中国来参加展览会。国内、国际两个庞大  相似文献   

4.
曾几何时,中国企业都以到纽约上市为荣,但自2002年美国颁布《萨班斯-奥克斯莱法案》后,赶趟似的中国企业一下子少了许多,实在想到境外上市筹资的,也往往就近选择香港。《萨奥法》对在美上市的公司监管非常严苛。对准备海外上市的中国公司来说,要不要戴这个紧箍咒,实在需三思而  相似文献   

5.
最近,在几桩中国汽车企业并购海外公司的谈判中,外方都提到了对并购后知识产权的担心.甚至有的国家的一些政治人物、反对派,还大肆渲染、阻挠并购谈判.对于这种现象,身为中国人,当然不能同意这种与事实不符的指责.但我在想,知识产权的问题在中国汽车领域已不是新的矛盾焦点了,为什么总被人拿来说事、做文章? 是有人别有用心,还是文化、法律差异,还是国内个别企业确有不正当行为?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和中国企业积极拓展海外市场,中国产品出口在过去数年无论在数量上或数值上都有较大增长。但目前中国出口商品仍偏重于低档货品。要成功地开拓海外市场,中国企业仍要努力吸收国际市场经营技巧,提高产品素质,大举进军高档货品市场。要有效地开拓海外市场,就要实践市场概念,以顾客的需求作为企业活动的导向,透过各有关部门的通力合作,达致企业的目标。随着外贸体制改革,企业有更大的出口经营权,中国企业必须透过国际市场调查,了解海外消费者的需求,才能成功地拓  相似文献   

7.
赵宇伦 《现代商业》2014,(6):149-149
金融危机给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带来了良机,但由于经验不足等原因,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过程中仍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和困难,严重制约了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因此,本文首先从政治、法律以及财务三方面具体分析了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过程中所面临的的风险;然后,针对以上风险,并结合中国企业实际,具体提出了我国企业在海外并购过程中的风险应对策略,以期能够降低企业的海外并购风险,推进企业的国际化进程。  相似文献   

8.
外包能拯救软件出口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茹 《大经贸》2004,(2):32-35
中国软件出口在中国出口总额中占据着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分量,为了改变现状,中国软件向国门发起了一次又一次冲刺。海外接包,似乎顺理成章地成为所有想在出口业务上实现突破的软件企业的现成道路。然而——  相似文献   

9.
随着中国经济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企业正越来越多地接轨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也承受着越来越多的国际商务压力与风险。 中国商务部近日发布的资料显示,目前中国企业在海外的应收账款已经至少超过1000亿美元,这个数字相当于中国2004年总出口额的20%。而且,这个数字还将进一步扩大。这一触目惊心的数字,以及长虹惊曝美国应收账款达40亿美元的事实再次昭示,中国企业在赚取"血汗钱"的同时,正面临着越来越多地海外赊账要求和商账追收压力。 中国出口企业为什么会在海外遭遇商账"陷阱"?如何理智识别并规避海外商账风险?如何进行海外商账追收?已成为中国企业海外经营的严峻挑战,并引起业界人士的思索……  相似文献   

10.
田振花 《北方经贸》2009,(11):85-86
面对次贷危机带来的海外并购机遇,许多中国企业欲通过海外并购加速成长壮大。2009年以来,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逆势而上,在海外并购市场上频频出手,金额之大,频率之高,令世界刮目相看。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迎来了千载难逢的时机?恐怕并非如此。次贷危机下的世界经济给中国企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隐藏着诸多风险,海外并购并非看起来那么美,因此,中国企业应理智、冷静、谨慎地对待海外并购。  相似文献   

11.
田菁菁 《市场周刊》2020,(20):0051-0051
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许多中国企业为了达到想要的规模效应,他们选择了海外并购的方式,并且到目前为止取得了很好的成果。虽然整体的结果是好的,但由于海外并购存在很大的风险,有些海外并购还是会失败。因此,为了提高并购的成功率,让我国企业能在国际中发挥更好的作用。我们要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中出现的风险进行分析,并针对这些风险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要防三大法律风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萌 《商场现代化》2012,(21):76-77
<正>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来,我国与世界经济融为一体,一大批中国企业基于对原材料、先进的现代企业管理经验等的迫切需求,争相向海外发展。我国企业海外并购速度明显加快。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站提供的数据,我国海外并购总额从2003年的23亿美元增长到2011年429亿美元,海外并购的年增长率高达80%仅在2012年5月份就完成海外并购10起,并购额达38.23亿美元1虽然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规模在不断扩大,但现实情况不容乐  相似文献   

13.
乘改革开放大势,中国企业迈开赴海外上市的步伐,开始了直接参与国际资本市场业务的进程。目前这一举动不仅正吸引着国内企业界的注意力,而且也得到世界各著名金融机构的特殊照顾,正在向新的深度和广度拓展。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的基础是 B 股的发行,从1991年底上海发行第一只 B 股到1994年底,中国境内有53家企业发行 B 股,共38亿股,筹集资本约18亿美元,这是中国证券市场与国际资本接轨的第一阶段。但由于中国证券市场还不是一个成熟的市场,各种设施尚不完备,国际资本对此知之甚少,缺乏交流,因而影响了 B 股市场的发展。于是,需要一种更直接的形式与国际资本市场建立联系,这便是中国企业到海外主要资本市场直接上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程严 《商》2012,(10):21-21
到德国买技术自2007年开始的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案多以资源并购为目标。但现在海外并购以逐渐向技术、品牌和市场转向。中国投资者在收购外国企业方面越来越精明,不再仅仅是为获得原材料,而是为获取可持续成长的技术优势。  相似文献   

15.
鉴于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频频遇到东道国的合法性问题质疑和限制,本文采取多案例探索性分析方法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进行动态分析,发现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合法性在各阶段先后呈现出信息型合法性、身份合法性以及规制合法性的演化特征,这种演化现象的内在逻辑在于中国企业的整体赶超改变了与东道国企业的身份落差,东道国社会的群体认知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从而造成合法性性质的周期性变化。上述结论表明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呈现出由微观到宏观、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化特点,中国企业获取海外并购合法性的难度不断加大,东道国相关组织认知的变迁在于身份落差的改变以及认知心理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新财富》2010,(5):162-163
中国企业“走出去”早已经脱离了商品出口的初级阶段,从海外上市到海外建厂及海外收购,从资本输出到战略布局,多层级全方位地推进。在“走出去”的浪潮中,富人们打造跨国公司的梦想一步步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7.
论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跨越式发展模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关于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发展模式,较流行的观点是渐进式发展模式。采用渐进式发展模式的企业一般都会部分或全部经历跨国经营的五个阶段,即不规律地间接出口、规律地间接出口、直接出口、建立海外销售机构、建立海外生产机构。然而,中国目前特定的环境条件决定了企业开展跨国经营还可以采取另外一种模式,即跨越式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8.
人民币快速升值、原材料上涨及新《劳动法》实施带来了纺织服装产品综合成本的上涨,中小企业更是步履蹒跚。本期最佳商展《最适合中国企业的纺织服装展》,意在为纺织服装企业献计献策,帮助企业选择合适的展览实现海外销售。从长期看,要想更好地融入海外市场,必须改变“以量取胜”的观念,进而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  相似文献   

19.
力帆摩托在国内摩托车行业里综合实力不是第一,但却是当之无愧的出口老大。当初力帆在国内摩托车企业中充其量只能算是第二梯队,生存空间很小,适时选择海外发展,成就了力帆。力帆向海外扩张的几年代县力帆集团发展最快的几年,从1998年到2001年,力帆集团从一个摩托车的二类企业成长为一类企业,而且,经过几年的摸爬滚打,目前力帆在海外一些国家的认知度非常高,力帆摩托不仅占领了越南、伊朗等第三世界国家的市场,还成功地打进了日本、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的市场。  相似文献   

20.
徐刚 《新财富》2004,(10):42-44
国内优质企业的海外上市,将迫使本土市场放弃对本土公司的定价权。这不仅导致海外市场低估中国企业的真实价值,还将迫使A股市场的估值水平被动地与海外中国股票接轨,引发A股市场的持续下跌。为做大作强本土市场,建议停止海外发行股票、搁置QDⅡ、壮大国内机构投资者、实施批股式发行做市商制度、推行全流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