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村委会选举观察员制度的初步运行,对于指导、监督和维护村级选举的正常进行成效明显。基于对村委会换届选举实地观察视角的分析认为,国内现有选举观察制度的运行存在官方色彩浓厚、被观察点和观察员数量偏少、对偏远地区实地观察不充分、选举日观察内容有限等问题。选举观察由政府主导到社会主导、建立相对稳定的选举观察员队伍、开拓选举观察的基本形式、落实全程观察等,是改进村委会选举观察员制度运行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2.
对有关村委会选举的一百封上访信的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通过对河南省有关村委会选举问题上访信的分析,归纳出村委会选举中存在的八个问题及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笔者通过对武汉市农民工政治参与状况调查结果的分析,认为农民工参与村委会选举的比例较低。其原因主要有制度性限制,信息沟通不畅,利益关联淡薄,政治效能感弱和选举成本的私人性与选举对象的公共性之间的矛盾等。村委会选举中农民工的参与缺失表明,农民工的政治参与缺乏的效的制度性渠道;改变这种情况的根本措施在于通过制度创新,将农民工纳入到政治生活民主化和社会化的轨道中来。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40个样本村的选民在选举过程中的心态变化、投票取向及其理性程度、选民在选举中参与行为以及竞争理念等进行了分析与研究。指出,在村委会选举中,选民的选择行为已趋于理性化,越来越多的选民能积极参与选举,并敢于在选举中公开争取和维护自身的民主权利。即使是那些对选举活动弃权或冷漠的选民,他们的行为与其说是由于观念与素质所限,倒不如说是对选举的失望所致。不过,目前村民的政治文化是分层的、多元的,既有公民文化、顺民文化、也有臣民文化,还有暴民文化。因此,村民选举与村民自治的发展尚需长期的努力。  相似文献   

5.
村委会选举制度的演进及特点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本文根据工作中积累的大量材料,对20年来村民委员会选举制度与实践进行了宏观研究.在描述选举制度演进过程的基础上,分析了该制度的特点.指出它是我国推进民主化可供借鉴的宝贵资源.  相似文献   

6.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村民委员会选举工作的通知》,进一步规范村委会选举,明确了贿选、妨害选举等违纪违法行为的责任追究。  相似文献   

7.
笔者近日参加村委会选举,却发现组织选举的领导在会上再三强调,一定要按照“领导意图”完成选举工作。笔者实在困惑于此,明明是公开透明的选举,为什么一定要按“领导意图”选呢?难道广大人民就不知道应该怎样选举吗?  相似文献   

8.
村委会选举制度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它能使村民直接参与公共权力的分配,从而使公共权力获得最大的合法性。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贿选现象的出现。本文剖析贿选现象并对其进行概念界定,归纳贿选的四大表现,从社会、法律、贿选者等角度分析村委会选举中贿选产生的根源,并提出应对贿选现象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一个村庄的一次村委会选举为个案,考察了村委会选举中新凸现的派系竞争现象,分析了当前村委会选举中派系竞争的特点,并指出了派系竞争作为嵌入村委会选举的新变量,向村委会选举的制度与运作提出了一系列挑战。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对辽宁省8市74村1205个村民的问卷调查数据,通过建立联立方程模型,使用三阶段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分析,研究了村委会选举公正程度对村干部行为的影响以及村干部行为对农村干群关系的影响。计量分析发现,在村委会选举中,严格按照制度规定举行选举、改进选举的宣传工作、防范候选人使用不正当竞争手段,都有利于提升村民对选举公正程度的评价;在从村干部工作成绩、对村民的关心状况、遵纪守法表现三个方面测量村干部行为的基础上,本文研究发现,提高村委会选举公正程度将显著改善村干部行为,而村干部行为的改善对农村干群关系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1.
"双过半"是村委会选举制度的关键程序,但随着村民流动日益加剧,它越来越难以实现。选举保有村社共同体并强化其治理的功能也日益丧失。本文论述了选举与村社共同体的关系、村民流动对村社共同体性质的影响以及选举的双重功能,提出村委会选举具有共同体优先旨向,并据此提出了走出"双过半"困局的村委会选举制度设计方向:将两个过半的分母统一设定为登记选民全体;因村而异设定参加投票人数标准和当选所需赞成票数标准,参加投票选民数量应尽量接近选民全体而非仅仅过半,赞成票数则不一定要超过选民全体的一半;同时由村民选举委员会对候选人资格进行审查,标准因村而宜。这些措施也有利于使村委会选举和农村集体经济制度等方面的改革保持协同,共同推动新的乡村治理机制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农家之友》2005,(11S):58-58
最重要的是要明确贿选的标准。一般来说,“贿选”有三个构成要件:一是贿选所侵犯的客体必须是村民的选举权、被选举权和村委会选举活动。  相似文献   

13.
在广东省的有关地方立法中规定,乡镇党委在村委会换届选举时应当根据考察和民意测验的情况,向村民选举委员会提出新一届村委会成员候选人建议的意见,并且由村民选举委员会向村民在一定范围内作出说明。在实际操作上,乡镇党委以直接向村民选举委员会提出建议人选名单的形式影响村委会选举。通过地方立法赋予乡镇党委在村委会选举中的建议权,这是实施村民自治的一个新的制度安排。如何保证在村级选举中党组织建议权的行使同村民民主选举权利的协调一致,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文章分析了我国村委会选举制度的现状,指出我国村委会选举制度尚存具体规定比较笼统、缺乏详细性和选举争议制度不完善等方面的缺陷。完善我国村民委员会选举,需要进一步细化选举程序,完善选民资格标准,增加对候选人资格的限制性规定,完善选举争议的解决制度和加大对破坏选举行为的制裁力度。  相似文献   

15.
村民选举权利是宪法规定的村民自治权的一种 ,但在村委会选举中 ,村民的这一权利却常常受到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法行政行为的侵害。这种侵害行为具有独特的法律特征和特定的产生原因。我国现行法律对违法行政行为侵害村民选举权利的法律规定极不完善 ,应尽快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16.
对于一个过了而立之年的男人来说,吴少晖这一年的生活注定要在大悲大喜中度过。先是自己的选举权被村民选举委员会取消,接着他的申诉决定又被村民选举委员会驳回。后来在忍无可忍之下,诉至法院才得以恢复选举资格。幸运的是,他最终在正式选举中击败另一候选人,当选为村委会主任。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村委会选举实施30年来,竞选激烈程度普遍提高,特别是有大量集体经济资源的村庄,甚至出现了大规模贿选的现象。为探究贿选的发生机制,本文以Y村城中村改造征地纠纷下的村委会选举为案例,从完美信息动态博弈和行为经济学前景理论的角度,对Y村政治域、共用资源域和社会交换域中村民、竞选者和基层政府的互动关系进行了分析。不同主体利益博弈是选举纠纷的本质,村民、竞选者和基层政府都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违法贿选,接受贿选,默认贿选)成为这三方利益博弈的均衡。即便放松理性经济人的假设,由于村民相信贿选者和基层政府在未来会合谋侵犯集体利益,他们还是会做出接受贿选的短视选择。  相似文献   

18.
<正>过去,人们对村民选举与村民自治的宗族因素带有某种程度的"假想"成分,即将宗族想象成了"强大的敌人"。然而,从观察到的事实看,在村委会选举中县乡政府的作用是第一位的,与强大的政府行为相比,宗族的影响十分微弱。而且,村委会选举越是公平、公正、公开,选民的选择取向就越是理性化,越能跳出宗族血缘的视野来选择自己的"代理人"。  相似文献   

19.
国家通过党的领导、行政命令和指挥,以及财政转移支付来控制和支配村委会,村委会本质上是国家在农村基层的代理人。投票选举可视为国家挑选和控制农村基层代理人的一种方式,这一方式由于可以将乡村社区信任网络纳入国家行政控制体系、部分实现对村干部问责、减少基层干部之间专用性投资和裙带关系,因而能显著降低国家治理乡村的成本。村委会选举制度的效果目前因村级集体经济和上级政府对农村专项资金的控制而大打折扣,因此需要将村集体产权落实到个人,在乡镇一级成立村民议事会等改革措施来进一步完善和加强。  相似文献   

20.
基于最优选举制度具有内生性这样的假设,本文以村民偏好和主观意愿来确定村庄潜在最优选举规则,并以此作为测度和评价选举质量的参照,建立了选举质量距离比指数。运用该指数测算和分析了中国村民选举的质量和区域差异。研究发现,不同地区选举质量有很大差异,这种差异并不是由个别“关键”程序决定的,选举质量高的地区一般有比较多的高质量程序。不同村庄的客观条件和村民偏好千差万别,村民自治良好局面的形成要求村民对于村庄治理有更为充分的参与和发言权。村民不仅应当有权力决定村庄领导人,自主管理村庄事务,而且应当有权力选择自己村庄的治理制度,包括村委会的选举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