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类中心论认为,人只对人负有直接的道德义务,人对环境的义务只是对人的一种间接义务。这种观点遇到了非人类中心论的挑战。作为一种环境伦理学理论,人类中心论是必要的,但是不充分的。它为人们保护环境的行为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但不是唯一的理由。深层生态学的发展是环境伦理学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出路所在,只有当人们也同时把保护环境理解为人的“自我完善”的一个内在要素、并承认自然存在物的道德地位的时候,自然环境才能从价值的根上得到保护。  相似文献   

2.
环境思潮的历史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思潮是从实用主义思潮到价值主义思潮再到生态中心主义思潮这一进程的发展过程.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的认识和态度从肯定人类的价值高于自然价值的人类中心主义,到承认自然的内在价值、强调人与自然价值平等的自然价值主义,再到充分肯定自然界地位的人类中心主义的转变和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自然环境从纯粹地被利用的客体向具有独立法律地位的主体转化.这些变化显示出了环境保护在当前的重要意义,也证实了环境研究不断繁荣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3.
盐城滩涂生态开发需遵循一定的生态道德规范,这是滩涂自然价值、自然权利实现的前提和保障.在现代生态人类中心主义指导下,滩涂生态开发应该遵循如下规范遵循自然,尊重滩涂生命的规范;善待自然,反对滩涂环境法西斯主义的规范;以人为本,生态利用天然资源,确保滩涂物种优先的规范;节约、保护滩涂自然资源,树立绿色生态开发的规范;践行滩涂生态美德伦理规范等.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在发展问题上存在的错误和偏差,指出传统人类中心主义在对待自然和生态环境存在着错误的观念和不公,要转变到以自然为中心的自然中心主义的生存发展道路上来。从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应对日益恶化全球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5.
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中形成了“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两种价值观念,这两种价值观念在环境伦理学界、哲学界、环境法学界中都有很多争议.非人类中心主义又被分为“生物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对“生态中心主义”从内容上做了辨析和重新界定,认为“大地伦理学”、“深层生态学”、“自然价值论”所形成的环境伦理理论,不应被称作“生态中心主义”而应叫做“生态整体主义”,这样可以排除人为设定的"中心"对环境保护价值理念造成的偏失,而“生态整体主义”把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作为最高价值而不是把人类的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把是否有利于维持和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和谐、稳定、平衡和持续存在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根本尺度,因此它对“人类中心主义”和“生物中心主义”都有证伪的作用.它的理论整合,是可供选择的谨慎而又开放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有效价值观.  相似文献   

6.
自20世纪60年代"4P"理论诞生以来,营销开始成为商界的兴奋点;过去近60年,市场不断发生变化,营销理论也随之不断发展演进,从"4P"到"4C"再到"4R",经历了诸多变化,本文通过梳理代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及之后的"以消费者为中心"的代表性营销理论,来探索"消费者中心论"这一整体理论的内部变迁.  相似文献   

7.
论S生态文化观的核心理论及其思想背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吴声怡  邓燕雯 《技术经济》2004,23(12):56-58
1.人类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把理性和语言作为内在价值判断的依据,认为内在价值是人类所特有,只有人才具备获得道德关怀的资格,而非人类的存在物(动物、植物及整体的自然)没有内在价值,只有工具价值,把非人类的存在物排除在道德关怀的范围之外。人只对人负有直接的道德义务;人所负有的保护环境的义务,只是对人的一种间接义务。作为工业明时代人与自然关系的主导观念,人类中心主义因为只关心人类的利益,只以人的价值为尺度,被认为是导致当代环境问题的深层根源。  相似文献   

8.
杨贵娟 《经济师》2009,(1):238-240
企业经营者只有在正确的营销观念指导下,才能制定和实施正确的营销策略。文章就如何理解和把握“满足消费者需求”作为营销的出发点和中心议题,做出论述。  相似文献   

9.
道德权利和道德义务问题新论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权利定义必须包括资格、要求、权力、利益、自由五大要素。道德权利是构成人格的基本规定,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最基本的权利。道德权利和道德义务是不可分割的,二者的不相对应意味着人类生活理想状态的破坏。道德义务的非权利动机性,既说明道德不以道德权利以外的利益为动机,也说明道德价值的崇高不为道德义务和道德权利的分离、不为非道德的对待所动。  相似文献   

10.
围绕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之核心,从形而上的环 境哲学自然价值观以及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社会学视角,分 析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立场,揭示生态环境 问题背后的价值根源及环境政策产生的政治、经济、社会基 础。总结了环境哲学与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的关联性及其 4个阶段,呼吁增强中国哲学主体性自觉,立足中国国情、尊 重历史文脉,建立中国特色的文化景观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11.
人类文明正因技术进步而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自然生态环境却在急剧恶化,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和工业文明遭遇严重危机。人类不仅是从属于各自国家和社会的社会公民,也是自然世界的自然公民;自然法是自然世界的基本法则,也是社会法的基础。自然世界为人类提供了生存和繁衍的生态环境,自然法也赋予人类这一特殊公民以特殊的责任,那就是自然公民的责任——善待自然、保护环境。  相似文献   

12.
《大双心河》采用人物尼克的和无名叙事者的两个叙事视角。双心河暗示了故事的双重含义,表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自然观:一方面是尼克渴望驾驭自然的以人类为中心的观点;另一方面是叙事者不以人为中心的对自然的开明和尊敬态度。这篇论文还讨论了一些海明威短篇小说的创作模式。  相似文献   

13.
论可持续发展中的生态人格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生态危机的根源在于现代文明所固有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人类中心主义等深层弊端,即人类把作为生存家园的大自然看成可以被任意开采利用的物质资源,而抹杀了自然对于人类心灵的价值。生态人格的培育应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只有通过从技术与制度再到精神层面的彻底变革,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广义进化,走向生态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受广义进化论观点启发。主张要走向生态文明。必须超越人类中心主义和民族中心主义的思想行为局限,以生态整体观善待自然。努力寻找解决当今全球生态问题的途径和避免灾变的办法。以期全面和谐的世界图景早日到来。  相似文献   

15.
自然资本是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资本化,以 资本的视角看待自然。绿色基础设施的物质客体作为自然资本 存量的组成部分,为人类社会提供了蕴含巨大价值的生态系统 服务。将自然资本与绿色基础设施紧密结合,有利于精准制定 政策以协调经济发展和自然管理的关系,实现国土空间内自然 资本增值。通过梳理30多年来自然资本理论的演变特征,认 为自然资本经历了“理论探索阶段”的道德合理化、“应用推 广阶段”的应用普及和规范化,以及“制度建设阶段”的制度 化变迁。在其影响下,绿色基础设施提升了生态内涵,创新了 评估方法,最终二者在制度上走向了融合,成为实现可持续发 展的重要途径。自然资本提供了甄别绿色基础设施生态价值的 路径,并将绿色基础设施作为一种锚定在国土空间上的生态资 产进行永续利用,这为中国生态资产价值的实现和提升提供了 空间规划途径和政策制定思路。  相似文献   

16.
人性在可持续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形成人和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就必须铸造合乎社会和自然发展的人性。本文将从人性的角度,对人类中心主义、自然中心主义和可持续发展进行论述,并从中找出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罗尔斯顿是“美国环境伦理学之父”,他的“自然价值论”伦理思想明确了生态系统具有客观内在价值的观点,是对自然内在价值理论的新思考。罗尔斯顿以生态学为基本出发点重新分析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哲学的荒野转向问题,超越了近代工业文明以来关于人是世界主宰的片面认识,提出人类应该遵循自然,其有关自然价值的思想实质是要将内在价值的对象由人扩展至自然,从而为人类保护自然寻找合法性依据,同时也为保护环境提供了一种客观的、独立于人的主观偏好的哲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本文评价了有关“非人类中心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的争论,提出并分析了“后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说明了这一观点对于可持续发展的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由于片面追求以“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和经济增长为目的,从而导致破坏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以致反过来危及人类自身。所以,可持续发展成了全人类的当务之急。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改变了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准则,使得人们能在更高层次上考察人与自然关系必须和谐。从科学技术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正确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其实质是:以图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20.
王建新  刘行星 《经济论坛》2011,(11):153-155
纵观古今环境伦理与环境立法,可以得出自然中心主义是环境立法的伦理基础的结论。法律是调整人与人之间行为关系的准则,它无权干涉自然,也无权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法律能做的只是约束人类,尊重自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